工业加工对我国玉米供求和流通影响分析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4-29
      玉米不仅是人们的口粮和“饲料之王”,也是重要工业原料,可加工成的工业产品达3000多种。近年来我国玉米工业加工迅速发展,消费的玉米大幅度增加,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玉米供求平衡和流通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玉米工业加工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制定科学的发展对策,对于主动搞好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玉米供求平衡,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近年来我国玉米工业加工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玉米加工按用途可分为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工业加工三个方面。其中食品加工、饲料加工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对玉米外形进行改变;工业加工则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玉米进行加工。工业加工又分为初加工和深加工,初加工是通过浸泡、破碎和分离等物理方法将玉米中所含主要成分进行分解;深加工则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方法对初加工产品淀粉等进行继续加工,产品主要有变性淀粉、淀粉糖、酒精、氨基酸、多元醇等。

    我国现代玉米工业加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于本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玉米库存大量积压,玉米价格低迷,农民卖粮难、国家储粮难问题十分突出,储存补贴逐年增加,财政不堪重负。吉林等一些主产省开始重新思考玉米,认识玉米,把玉米由传统的粮食作物提升到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三位一体来认识,用工业思维谋划玉米的发展,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和玉米工业加工,规划和筹建了一批大型现代玉米加工企业。“十五”期间,新规划的企业和扩建项目相继落成投产,玉米工业加工异军突起,玉米消费量大幅度增加。进入“十一五”初期,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许多玉米工业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效益较好,又有一大批新建和扩建项目立项开工,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进入了高峰期。据有关资料预计,2007年玉米工业加工产能已达到6000万吨,实际消费玉米3600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两倍多。其中,玉米淀粉产量1500万吨,消耗玉米2300万吨,比2000年增长2.38倍;酒精产量415万吨,消耗玉米1300万吨,比2000年增长1.71倍。产能利用率为60%。

    随着玉米工业加工的发展,玉米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提高,一批年加工玉米3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企业正在崛起,有的已经进入了世界同行业的前列。企业布局进一步向产区靠拢,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八省区占了全国玉米工业加工量的83%。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传统的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扩展,淀粉糖、酶制剂、氨基酸、化工醇等产品的比重日益增加,柠檬酸、赖氨酸、味精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玉米加工技术不断进步,由传统技术向现代生物技术转变,能耗降低、原料利用率增加,行业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玉米工业加工的快速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产区农民卖玉米难、国家储玉米难的问题,拉升了玉米价格,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减少了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成为一些玉米主产省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显现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

    一是产能扩张过快,缺少总体规划。近几年来,受前期玉米工业加工效益较好的影响,一些地区和企业盲目发展玉米加工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2001年我国玉米工业加工消耗玉米还只有1260万吨,到2006年就增加至3450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173.8%,年均增长34.8%,而同期玉米产量只增长了27.8%,年均增长5.3%。生产能力增加远远超过了玉米增产速度,酒精等一些传统产品的生产能力出现明显过剩。

    二是规模化企业比例低,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目前全国560个玉米工业加工企业中,年消耗玉米30万吨以上的企业不足150个,中小型加工企业仍占据主要地位。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陈旧,能源消耗大,生产成本高,向深加工领域拓展能力不足。

    三是产品层次低,综合利用差。目前我国玉米工业加工的产品只有200多种,而美国已有3500多种,并且我国玉米工业加工的初级产品多,精深产品少。许多企业对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不够,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原料利用率已达到99%,而我国还不到95%。一些企业对生产中的废水废渣净化和循环利用也不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四是科技投入少,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形不成自主知识产权,缺少发展后劲。

    二、我国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趋势分析

    玉米工业加工的迅速发展虽然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使我国玉米供给由宽松转向紧张。为了保证人们口粮安全和畜牧业发展,国家开始对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进行调控。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2007年9月又制定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控制规模,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十一五”期间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使快速发展的玉米工业加工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玉米工业加工发展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供求关系、成本利润和基本建设情况。

    1.原料供求分析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之一。2007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2805万公顷,产量1.48亿吨,消费量1.417亿吨,其中:食用消费740万吨,占5.2%;饲料消费9350万吨,占66.0%;工业消费3600万吨,占25.4%;种子和损耗480万吨,占3.4%。产消相抵结余650万吨。

    从今后发展看,在玉米生产上,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少,受玉米价格上涨的拉动,近几年玉米播种面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难以再有明显增加,但玉米单产提高还有很大潜力。目前我国玉米平均单产只有350公斤/亩,而高产示范田的单产已达到1180公斤/亩。随着种子改良,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到2010年,我国玉米单产完全可以提高到370公斤/亩,按播种面积2800万公顷计算,总产可达到1.55亿吨。目前国内玉米转基因研究技术已经成熟,如果实施,单产还可以提高4%-5%,总产将突破1.6亿吨。在玉米各项消费中,食用消费刚性强,弹性小,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随着我国粮食告别短缺,玉米作为口粮的消费数量和比重持续下降,现已进入了稳定阶段。饲料消费还具有一定的弹性,但经过近20多年来的较快发展,目前也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随着技术进步,种子和损耗都呈略减趋势。由此预计,到2010年,我国玉米饲料消费不会超过9700万吨,食用、种子和损耗消费共1100万吨。按总产量1.55亿吨计算,可用作工业加工的玉米约有4700万吨,从原料供给上看工业加工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从原料替代看,能替代玉米生产淀粉和酒精的原料有很多,如谷物类的小麦、高粱、稻谷,薯类的木薯、甘薯、马铃薯,糖类的甘蔗、甜菜、糖蜜以及作物秸秆等。但是,玉米胚乳含淀粉高,蛋白质和脂肪集中在胚芽中,容易分离,加工剩余部分都有用途,与其他原料相比成本最低,综合效益最好;薯类原料居第二位,尤其是木薯近期内就可能投入商业化生产,糖质和秸秆等作原料还处于研究和试生产阶段,短时期内难以商业化运作。但随着玉米价格上涨和供给趋紧,以薯类、糖质等原料替代玉米生产淀粉和酒精可行性逐渐增强。而菜油、大豆油、黄连木、麻风树等主要是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目前与玉米的替代性较小。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工业加工所消耗的玉米并不是完全被工业消费掉了,其主产品食用酒精可直接节约酿酒用粮,淀粉糖、玉米油等则减少了甘蔗、甜菜和油料作物用量;副产品蛋白粉、玉米皮、玉米脐饼、DDGS(全价干酒糟颗粒饲料)等可替代一部分玉米作生产饲料,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玉米供给。综合计算,工业加工每消耗一吨玉米可直接或间接地减少25%-30%的玉米消费,只相当于消耗0.7吨左右玉米。

    2.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我国玉米工业加工产品可分为淀粉和酒精两大系列,其市场前景各有不同。

    淀粉系列产品:包括淀粉和以淀粉为原料的各种变性淀粉、淀粉糖、氨基酸、有机酸、味精、抗生素、酶制剂、化工醇等,是食品、医药、发酵行业的母料和建材、纺织、造纸、降解农膜的主要辅料。近年来我国淀粉产量增加虽然较快,但以其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种类多,市场需求量大,新增加的淀粉供给量基本上被下游产品消费掉;变性淀粉、聚乳酸、化工醇等许多玉米深加工产品都不能满足国内市场消费,有的需要大量进口。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还有许多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产品也将逐步被以玉米为原料的生化产品所替代,淀粉系列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市场前景整体看好。但也有部分深加工产品,如味精、柠檬酸、赖氨酸等已达到商品成熟期,市场接近饱和。

    酒精系列产品:按用途分为燃料酒精、食用酒精和工业酒精。近两年来我国新上的玉米酒精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较快。食用酒精主要用于勾兑白酒,工业酒精是生产乙酸、乙醚、聚乙烯、乙二醇和油漆的原料,在医药上用于消毒,产品种类少,市场小。自2006年12月份取消酒精出口退税后,销售市场主要转向国内,产能大量过剩,多数企业都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但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下游产品生产发展,其市场也在逐步扩大。燃料乙醇作为一种新能源优势在于绿色、环保、可再生,其产量主要受国家政策主导。“十五”期间我国先后投资建了四家燃料乙醇生产厂,规划一期产能为102万吨,按10%比例与汽油混合成乙醇汽油,在九个省推广使用。2006年产能已达150万吨,实际生产燃料乙醇85万吨。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推广燃料乙醇的迫切性日益增强,但玉米使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畜牧业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大量用来满足乙醇生产。因此,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坚持以非粮为主,积极推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现四家生产厂未经批准不得增加产能。今后几年燃料乙醇的实际产量将维持在100万吨左右,如果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上涨,国内玉米供给又有一定潜力,2009年以后国家仍有可能适度增加玉米燃料乙醇产量。

    副产品:玉米除了含有70%左右的淀粉外,还含有8%-10%的蛋白质、3%-5%的脂肪、13%的粗纤维。每生产1吨淀粉可得到55公斤玉米蛋白粉和90公斤玉米纤维蛋白饲料,生产1吨酒精可得到900公斤DDGS和伴生副产品二氧化碳。加工淀粉或酒精,每吨玉米还可提出30公斤玉米脐油和35公斤玉米脐饼。玉米蛋白粉除国内消费还出口国外,供不应求;纤维蛋白饲料、DDGS、玉米脐饼都是高蛋白和氨基酸饲料,玉米胚油是一种健康油,虽然目前都供大于求,但随着畜产品结构调整和人们饮食观念转变,其市场需求也会不断扩大。

    3.成本利润分析

    目前我国玉米工业加工已由前几年的高利润阶段转入了低利润时期,一些生产规模小、产品成本高的企业已经亏损和面临淘汰。

    淀粉系列产品:种类多,产业链长,越往下游加工,科技含量越高,获利也越大。淀粉生产现在主要采用湿法生产工艺,平均每1.5公斤玉米生产1公斤淀粉,生产成本约等于玉米价格×1.5,玉米淀粉和玉米比价经常波动区间为1.55-1.6,目前产区玉米价格约为1400元/吨,生产成本约为2100元/吨,淀粉出厂价格在2200-2300元/吨,规模企业加工淀粉每吨玉米可获利60-70元,生产淀粉糖每吨玉米则有100多元利润。而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淀粉深加工产品如赖氨酸、化工醇等由于原料占成本的比例低,受玉米价格上涨影响小,利润仍然比较高。

    酒精系列产品:种类少,产业链短。现在酒精生产主要采用干法工艺,平均每3吨玉米生产1吨酒精。2006年12月财政部关于取消酒精出口退税的文件出台后,酒精出厂价格由当时4660元/吨下滑至2007年6月的4300元/吨,大多数企业都处于生产就亏损的状态。但随着库存积压减少和石油价格上涨,其价格也在回升,9月份达到4450元/吨,到年底价格已升至能使大多数企业获利。燃料乙醇属于国家专项规划产品,实行定点生产,定向流通,定区使用,定额补贴,当前四厂补贴额统一为1373元/吨,并享受免消费税政策。燃料乙醇纯度要求高,生产成本略多于普通酒精,其出厂价格(送到中石油调配中心),按90号汽油价格×0.9991来结算。目前国内汽油销售价格不断调高,2007年11月90号汽油零售价格已经超过5500元/吨,如继续上调,不补贴企业也可实现保本赢利。

    4.建设情况分析

    建设情况也直接影响到行业的今后发展。2006年底国家控制玉米工业加工建设后,原来规划的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规划项目已经取消,许多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产品过剩的企业开始减产或停产,盲目发展得到了制约。但玉米工业加工并没有就此停止发展,而是更加理性,一些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建设项目仍在进行。

    综合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玉米加工工业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转折时期,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品出现过剩,全行业平均利润由高转低,发展增速开始减缓,许多公布的规划项目和扩建项目没有得到落实,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实际消耗的玉米数量大大低于生产能力。但是,随着石油产品的日益减少和价格的不断上涨,以生物化工产品逐渐替代石油化工产品已成为世界趋势,我国石油资源短缺,许多玉米深加工产品供不应求,新的加工品种不断出现,发展的势头不会改变。只是经过调整后,没有市场需求和高耗低效的产能将被逐步挤出,产业的发展更加稳健,产品的结构更加优化。预计2010年产能将达到7500万吨,实际消费玉米4600万吨。

    三、对玉米供求平衡及流通的影响

    我国是玉米生产、消费大国,玉米工业加工的快速发展必将对全国乃至世界的玉米供求平衡和流通格局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之进入一个新的变化调整阶段。

    1.需求增加。玉米工业加工迅速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使玉米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6年我国工业加工实际消耗玉米3450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近2倍,占玉米总消费的比例也由2001年的11.0%上升到23.7%。预计到2010年工业加工实际消费玉米将达到4600万吨,比2006年增长33.3%,年均增长6.7%,而同期饲用玉米的消费量将仅增长3.2%,年均增长0.6%。工业加工已取代饲料成为玉米消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2.供求平衡趋紧。我国耕地少,水资源短缺,玉米供给增加受到较大限制。根据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状况,预计2010年玉米总产可达到1.55亿吨,比2006年增加900万吨。而按照现实的玉米工业消费扩张速度,在此期间仅玉米工业加工实际消费量就要增长1050万吨,超过了玉米供给增加数量。而且随着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饲用玉米消费也要有一定增长。因此,如不适度控制玉米工业加工能力的扩张速度,2010年前后国内玉米就会由现在的平衡有余转为供不应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口粮消费和畜牧业发展。

    3.出口量减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已由玉米进口国转为世界上主要出口国。“十五”期间净出口玉米4500万吨,平均每年净出口900万吨,2003年出口量最高,曾达到1639万吨。但是,随着玉米工业加工迅速发展,我国玉米出口量也在迅速减少,2006年净出口玉米307万吨,2007年净出口玉米483万吨,均低于“十五”期间平均水平。从今后的发展情况看,随着玉米加工转化用量的增长,出口还将进一步减少,预计2010年我国玉米净出口量将接近于零,由玉米出口国转为玉米供求平衡甚至少量进口国。

    4.国内玉米流通格局面临新的调整。玉米工业加工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我国玉米流通格局的调整。一是北方玉米外销量逐步减少。东北玉米是我国北粮南运的主流,近年来东北地区每年玉米外流量达2400万吨,其中内销1800万吨,出口600万吨,对国内玉米供求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玉米工业加工迅速发展和向东北的集中,近年来东北地区玉米出口量大幅下降,运往南方的玉米也开始减少,黄淮海地区正由玉米销出区向产销平衡区转变。二是南方销区玉米购入量逐渐减少。随着北方玉米加工转化的发展,南方饲养业正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①玉米价格提高,饲养成本增加,畜产品比较效益低于玉米深加工产品;②运费上升,南方与北方玉米价格差拉大,饲养业优势缩小。三是北玉米南运的流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北方玉米外销量和南方玉米购入量的减少,必然要导致我国玉米出口和南运数量的下降,并导致东南沿海一些玉米销区可利用近海优势从国际市场采购部分玉米来满足饲料加工业需求,我国目前的北玉米南运流通格局将转变为北玉米南运与北出南进相结合流通格局,当然北方出口的玉米量不会很大。

    5.世界玉米供求和贸易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本世纪以来,世界玉米播种面积大体在1.4-1.5亿公顷徘徊,产量和消费量在7亿吨附近波动,贸易量在7000万吨左右变化。然而,近两年来的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刺激了世界玉米乙醇生产的快速发展。美国是世界第一玉米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其玉米产量约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玉米贸易总量的60%以上。2006/2007年度美国乙醇消费玉米量达到5461万吨,比上年度增长了34.1%,比2002/2003年度增长了115.8%,年均增幅23.2%,接近了当年度的玉米出口量。预计2007/2008年度美国乙醇消耗玉米数量将达到8636万吨,比2006/2007年度增长58.1%。随着工业消费量的增加,美国玉米出口量也出现了减少的趋势。中美两国玉米消费的大幅度增加和出口的减少,必将对目前世界玉米供求和贸易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使玉米供给趋紧,价格上扬。据统计表明,由于消费增加,仅2007年世界玉米价格就比上年提高了47.3%。而价格上扬又将导致美国、南美、东南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产量。2007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了18.6%,产量预计比上年提高25.0%;在巴西和阿根廷还有大量潜在和未开垦的耕地,其面积超过了我国的现有耕地,随时可以投入玉米生产。同时,玉米价格上扬还将抑制世界各国玉米消费的增长。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调整,未来5-6年中,将形成新的世界玉米供求和贸易平衡格局,美国的玉米出口量略有减少,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玉米出口会大幅度增加,我国则少量进口玉米。

    四、相应对策

    面对玉米工业加工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创新观念,采取积极对策加以引导,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展玉米深加工转化。

    1.创新思维,适度地发展玉米工业加工。目前世界正在进入生物经济时代,以玉米等生物资源替代石油生产化工产品和燃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开发利用玉米等生物资源更为迫切,因此,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用新的思维来看待玉米,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玉米现已不再是人们的主要口粮,而是饲料和重要工业原料,虽然我国玉米资源有限,但在保证口粮和国内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仍有一部分剩余玉米。适度发展玉米工业加工,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多余玉米的出路问题,变出口原粮为出口工业产品,拉升玉米价格,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减少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保证能源安全。如果我们不能用新的思维来全面认识玉米工业加工的重要性,及早组织玉米工业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就会处于被动和落后状态。

    2.采取多种措施,增加玉米供给能力。要满足玉米工业加工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就必须要增加玉米有效供给。近两年来,随着玉米工业加工消费的增长,国际市场玉米供给已由宽松转向趋紧,价格上升,而玉米出口国比较集中,容易在供给上造成垄断,石油价格提高又使海运费大涨。我国玉米消费量大,离主要出口国远,大量进口玉米必然要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抬高玉米价格,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增加供给必须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来解决。一是稳定和提高玉米播种面积。我国现有耕地少,可开的垦荒地也不多,必须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来保护现有耕地。同时还要从市场需求变化出发,以价格为杠杆,辅以必要的政策支持,适度压缩其他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提高玉米种植面积比例。二是要提高玉米单产。增加玉米科研和生产投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改进玉米种子和栽培技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探讨转基因玉米种植。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低时适度进口部分玉米增加国内供给,并把增加供给的眼光扩展到开发利用世界富余的耕地上,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玉米生产基地,如吉林省的富华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就已经在菲律宾租用耕地种植玉米。一般来讲,能利用国外资源来发展本国生产是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进步的标志。

    3.统筹安排,合理分配玉米消费比例。玉米兼口粮、饲料、工业原料三者于一身,因此,在玉米开发利用上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三者关系。首先要保证口粮安全,这是我国国情和粮情所决定的。其次在饲料与工业用粮之间,应按照饲料消费优先,兼顾效益的原则安排,而不是无限制地保证饲料用粮。具体讲,在肉蛋奶不能满足国内人民生活提高需要时,应先保证饲用玉米供给;在肉蛋奶能满足国内需求时,可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由市场在出口畜产品和生产工业品之间选择;在工业加工效益比较高,进口畜产品也合算时,可适度进口部分畜产品,挤出一些玉米满足工业加工需要。

    4.科学调控,引导玉米工业加工健康发展。开发利用玉米生产工业产品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减少对日益枯竭石油资源的依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我们决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就简单地进行限制,而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调控。积极支持加工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经济效益好的各种变性淀粉、氨基酸、乳酸、化工醇等玉米深加工项目发展;严格控制产能过剩,缺少市场销路玉米加工项目建设,近几年内普通酒精不能再上新项目,柠檬酸、赖氨酸、味精不再增加产能,燃料酒精要按计划生产;通过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逐步淘汰一些生产规模小,产品层次低,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企业,鼓励企业加强科研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通过整合提升,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在调控方式上也要以经济手段为主,必要时辅以门槛限制、规模限制、总量控制、项目控制等行政手段,防止过度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严格能耗指标和环保标准,实行绿色生产,引导玉米工业加工全面协调发展。

    5.搞好综合利用,调整饮食结构。玉米籽粒全身是宝,加工淀粉和酒精后的剩余部分可生产玉米脐子油、脐子饼、DDGS饲料、蛋白粉等多种副产品,各生产企业必须要全面开发,综合利用,做到“吃干榨净”,这不仅能充分利用宝贵的玉米资源,还可大幅度提高玉米加工效益。为了促进玉米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我们还必须要加强宣传,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饮食习惯,树立科学消费观,从营养健康出发,多食用玉米脐子油,少食用大豆油、菜籽油;多吃一些牛羊肉,少吃一些猪肉。这样既可以优化饮食结构,又可以推动我国玉米加工业更好地发展。

    6.广开原料来源,减少玉米需求。我国石油短缺,玉米资源有限,以生物资源来替代石油资源又势在必行,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根本的办法就在于从我国实际出发,积极研究开发利用薯类、甘蔗、油菜籽、秸秆、林木废弃物等其他生物质资源来替代玉米作工业原料。虽然当前利用其他生物质来生产化工产品和燃料的成本高于玉米,但是随着玉米工业消费的增加,其价格也会逐步上升,与这些生物资源的生产成本逐渐接近;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利用其他生物资源的生产成本也会不断下降,使之商业化生产成为现实。例如2007年12月,中粮生化在广西北海的年产20万吨木薯乙醇的项目就已投入运行。对此我们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投入,积极开发利用其他生物质资源,减少玉米的工业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指出的是,畜牧业发展也要广开原料来源,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作饲料,减少玉米消费,支援工业加工发展。

    7.搞好流通调整,实现新的平衡。工业加工发展使我国北玉米出口和南运数量减少,原有的一些专用车辆、储运设施、专用码头等出现闲置,收储网点和运输布局发生了改变。因此,我们必须要根据实际变化做好相应调整,调整玉米产区和销区间的供求衔接和协作关系,减少玉米出口数量,适度增加玉米进口数量,调整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规划和网点布局,进一步推广粮食“四散运输”,对因储运量减少而出现闲置的粮库、仓储设施和专用码头等要重新安排利用或改变用途,避免浪费,通过调整,实现我国新的玉米供求平衡和流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