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否走出“最困难”一年 粮价调控未雨绸缪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4-22
     能否采取“定向经济爆炸”的政策,即近乎所有行业向内资开放。

    

    中央强调,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而如果一系列棘手的经济问题与社会矛盾得不到有效缓解的话,明年恐怕更加困难。

    

    不久前,众多媒体还几乎异口同声

    称,2008年是“中国年”、“中国好运年”、“中国崛起年”,等等。但随着“中国制造”再起风波,加上南方的雪灾、飚升的物价、震荡的股市和西藏的“314”事件等接踵而至,所有这一切,考验着党把握大局的能力、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考验着知识精英的识辨能力以及考验着国民的适应与忍耐能力。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与情仇,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问题与矛盾。如果能够察微知著,就是必然;倘若一贯熟视无睹,就是偶发。中国当下面临的诸多棘手矛盾与问题,重要原因是,先前的矛盾与问题积累的结果。一直以来有一种倾向,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承担现在就解决问题的麻烦与风险。因此,对不少关系到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总是一拖再拖,相信后人比前人聪明,相信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

    

    因此,现在的诸多棘手问题与矛盾,是综合症,是并发症,是顽症。但从某一两个方面着手是难以有效应对的。如现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就是长期资源价格扭曲、市场机制混乱的产物。笔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武汉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时,曾与学校老师下乡做调研。江汉平原,鱼米之乡,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油产地。在地处洪湖边的一个县,当地的县长询问我们:“为什么一瓶菜籽油还卖不到一瓶矿泉水的钱,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真的失效了吗?恳请你们这些大学经济学教授,能否告诉我答案,我好向农民去解释,好让他们响应国家号召继续种油菜。”这个疑问一直伴随我读完经济学博士。

    

    时下的世界粮食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般解释是世界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库存已到历史低点。但是,在中国粮食持续四年大丰收、粮食库存不断增加的情形下,食品价格却持续上涨。何故?食品价格上涨则以豆油为先。豆油为何要领先?为什么能够领先?答案是,中国大豆从生产到销售,大豆油从压榨到销售,近乎被外资控制与垄断。当然,外资对中国大豆以及豆油市场的控制与垄断,影响的不只是食用油,还有肉蛋奶等。因为大豆压榨的另一个重要产品是豆粕,而豆粕是重要养殖饲料,饲料价格的上涨必然导致养殖成本上升,从而推动肉蛋奶价格的上涨。

    

    上述案例就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至于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涨落,则要比餐桌上的问题复杂得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些棘手问题,在中国现在集中呈现、爆发,是原先矛盾积累的结果。因此,“外科手术式”的对策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今天中国发展问题症结,在宏观经济上,正集中体现在有可能落入“高通胀”与“缓增长”的困境,这样,政府将在通胀和经济减速两大风险的平衡上面临更大的挑战。于是乎便有了“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然而,也有另一个相当轻松的视角。因为中国经济的放缓有利于宏观经济重新实现平衡,恢复正常的自然增长,超常的高速增长是不正常的;有利于转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畸形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调整到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的正常态势;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科学发展。此外,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以减少房地产和股市中的危险泡沫,同时可以减轻经济扩张失控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

    

    随着“大部制”的推出,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加引人关注。而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主导中国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将切实由市场来承担。因此,可以考虑采取“定向经济爆炸”的改革开放政策,即近乎所有行业向内资开放。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国内目前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经济缓增长以及巨大就业压力等突出矛盾。

    

    当然,为配合由市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推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环境。一是减税。鉴于政府税收的膨胀与财政运行的低效(多半用于养人),应当考虑对整个中国民营经济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经济政策,紧紧约束工商、税务、城管等窒息微观经济活力的自利行为,激发民间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热情。二是为民间投资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鉴于资金、资本市场运行的低效,应将融资主体由国有企业转向民营企业、个体经济。让民营企业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下与国有企业展开竞争。国有企业应切实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瞄准其应该瞄准的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着力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在自然垄断或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国有企业应发挥行业龙头作用,而不是长期扮演令百姓厌恶的垄断角色。

    

    ***粮食调控未雨绸缪稳定供需

    

    在国际市场大米紧缺、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中央再出调控政策。

    

    在全球粮价屡创新高、粮食库存连创新低的背景下,温家宝总理一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显示了中国政府在粮食供给方面的深刻自信。

    

    这源自2003年新一届政府

    上任以来对农业、粮食问题的持续举措:暂停征收农业税、加大对农民的直补力度、五个一号文件系统的“支农惠农”,加之完善粮食流通体制的一系列举措,使得中国在2003年粮食出现较大缺口后,接连四年获得丰收,粮食生产能力得以迅速恢复。

    

    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自去年以来,国家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鼓励稻谷生产,加强产销衔接,保证市场供应,效果明显。

    

    来自国家粮食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粮食年产量在1万亿斤左右;国家粮食总库存在1.5亿~2亿吨,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安全线,平抑市场粮价有丰厚的资源。

    

    而在刚刚结束的“2008中国粮油市场展望会”上,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表示,由于农户和国家储备均较充足,加上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粮食有望第五年丰收。而新出台的有关进一步扶持稻谷生产举措,将有利于确保国内大米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连年丰收的供需矛盾

    

    全球粮价骤然上扬,使粮食成为继油价之后又一全球焦点。

    

    这一背景下,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粮食供需状况,自然受到格外关注,特别是在一季度CPI涨幅高达8%、食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下。

    

    “尽管目前我们的粮食生产和库存都比较充裕,但由于国际市场目前的状况,使得我们在粮食问题上没有外援可依,必须更加依靠自己。”采访中,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这样告诉本刊记者,“而受现有流通体制、宏观经济形势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在粮食产销环节仍不能放松。”

    

    一是连年丰产、库存充裕之后,部分粮食主产区再现卖粮难。

    

    《?望》新闻周刊近一段时间在黑龙江、吉林、安徽等种粮大省的调研中,均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卖粮难问题,一方面是库存充裕,一些粮库缺乏收购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对收购价不满意,农民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惜售心理。这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是物价上涨、农资价格上涨,吃掉了农民预期种粮收益。

    

    今春黑龙江省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据哈尔滨市政府部门的监测信息显示,当前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与去年相比平均涨幅达到20%以上,部分品种涨幅达到50%以上。

    

    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农户的入户调查显示,80%的农户手中余粮占总产量的七成以上,40%的农户春耕资金尚缺一半以上,40%的农户全部春耕资金尚无着落,除极少数农户购买了水稻种子,其他生产资料均无人购进。在五常市生资销售一条街上,目前仅有两家商铺营业,且未见农户购买,十分冷清。主要原因就是肥价飞涨,不少农民持币观望。

    

    三是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北方旱情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可低估。

    

    以旱情为例。据黑龙江省政府统计,目前全省农田受旱面积已发展至8698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3500多万亩,水田渴水面积823万亩。全省旱区进一步扩大,重旱市县比去年11月时增加了17个,受旱和重旱面积均高于常年和上年。由于大中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地下水位下降、江河水位偏低等原因,全省抗旱水源异常紧张。在水稻主产区哈尔滨市,1/3的水田面临无水泡田的威胁。

    

    密集调控稳定供需

    

    当前正是春耕大好时节,为鼓励春耕生产,确保全年粮食的产量,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多项措施。

    

    本刊记者获悉,继今年预算增加1307亿元“三农”投入,3月27日再次追加252.5亿元“三农”投入,并出台十项惠农举措之后,近日中央高层再次对粮食问题作出了新的部署。

    

    首先,要稳定增加稻谷生产。尽快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动员和鼓励南方稻谷产区农民“单改双”,努力扩大双季稻播种面积,坚决遏制撂荒现象。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良种推广,加强病虫害防治,力争单产有新的突破。

    

    对于农民最关心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记者了解到,2008年2月8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2008年稻谷和小麦各品种的最低收购价的提价幅度及水平。考虑到今年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多,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给农民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决定从新粮上市起再次提高2008年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目前,国家已将今年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0.07元/斤,在此基础上,今年新粮上市时,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范围将一步扩大。

    

    受全国粳稻增产、运力紧张等因素影响,2007年粳稻上市后,市场价格持续下降,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部分地区收购价格已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分别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2月,在黑龙江和吉林省部分地区启动了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至4月初,已累计按最低收购价分别收购2007年新产粳稻35亿和9亿斤。

    

    除生产领域的举措之外,流通领域的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地部署中。

    

    一是安排最低收购价粮食和中央储备粮的跨省移库工作。为减轻主产区收储压力,支持主产区搞好收购工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同时优化粮食库存布局,充实销区和库存薄弱地区库存。为了鼓励关内销区到东北三省积极采购粳稻,中央财政适当补贴运费,以解决黑龙江省粳稻“卖粮难”问题,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同时促进粮食资源的合理有序流通,推进产销合作。2008年1月,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对关内销区到东北地区按不低于最低收购价采购粳稻(大米),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运费补贴,其后这一政策的实施范围又扩大到辽宁、吉林两省。

    

    二是继续做好东北地区稻谷收购工作,延长东北地区粳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时间。同时加强对收购工作的监督检查,尽快将农民手中待售稻谷收上来。对于新粮收购,中储粮总公司会按照方便农民售粮的要求,尽量增加收购网点,充分利用地方粮食系统和中央大型粮食企业的现有空仓容,扩大收储能力。

    

    此外,为加强粮食市场调控,满足南方饲料市场需求,稳定玉米市场价格,2008年1月和3月,国家有关部门分两批下达了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储存玉米收购计划,目前收购计划正在执行之中。

    

    同时,增加投放,对于现有临时存储最低收购价稻谷和新收购的临时存储稻谷,要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价格情况,适时组织销售,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自去年10月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根据粮食形势变化情况和宏观调控需要,加大了最低收购价稻谷和小麦投放力度,并两次调低稻谷拍卖底价,保证了市场供应,满足了市场需要,稳定了市场价格。

    

    从一号文件对农业生产的强调,到上述流通领域系列举措,中央对粮食生产的强调可谓力度空前。

    

    粮价上涨压力仍存

    

    尽管如此,“中国粮食产需仍存在一定缺口”,在肯定库存充足的同时,曾丽瑛也指出在目前全球粮价上扬形势下,国内粮价仍存上涨压力。

    

    当前,国内粮食生产和市场形势正面临一些新情况:粮食连年丰收后,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倾向,重农抓粮力度有所减弱,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稻谷种植仍然存在“双改单”现象,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北方旱情严重,病虫害可能偏重发生,对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再者,粮食区域平衡矛盾和品种矛盾突出,而产销区差距的扩大,提升了北粮南运的比重,增加了粮食物流运输的矛盾,也给粮价的波动带来了影响。

    

    “虽然中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4年保持增长,但是展望未来,中国粮油的紧平衡格局不会改变。”中国粮油协会会长朱长国告诫道。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7/2008年度全国稻谷产量预计将达到18650万吨,较之国内的年度消费量尚可多出几百万吨,因此从总量上判断,全国的稻谷市场是一个平衡有余的市场,年度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而小麦市场,由于国家采取最低收购价收购的总量调控措施后,有效地实现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该中心预测,当前的国内小麦市场供求格局将继续。

    

    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数字可以佐证上述判断:今年冬小麦面积达到3.2亿亩,比去年增加90万多亩,基本实现了安全越冬,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而水稻方面,南方水稻主产省面积增长趋势明显,北方水稻主产省水稻面积稳中略减,总体来看,预计全国水稻种植面积较上年增312万亩。尤其是由于今年国家水稻良种补贴资金提前预拨,最低收购价水平提高,扶持政策不断强化,且早籼稻市场价格较高,早稻种植面积会进一步扩大。

    

    但是,对小麦来说,尚强民认为,由于国家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了4%至7%,同时由于社会物价总体上涨,预计2008年全国小麦总体价格水平会有提高,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价格波动。这就要求根据粮食市场的情况适时调控,稳定好粮价,这不仅对稳定粮食市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减轻通胀压力,意义重大。

    

    据本刊了解,高层再次重申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要求省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对本地区保护基本农田、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和产销衔接、充实地方储备、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负全责,并将“重农抓粮、保供稳价”作为对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