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过剩 蒙牛、伊利等多家奶企将鲜奶变奶粉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4-18
     液态奶企业减产后,不得不将无法消化的原料奶委托给奶粉生产厂家代为加工,带动本地奶粉企业满负荷运转。

    业内人士透露,经过一段时间的价格适应期,随着销售旺季的到来,乳制品产销量将得以恢复。

    本地影响

    奶粉厂加班加点消化原料奶

    河南的乳制品市场,由于伊利和蒙牛的进驻使得奶源争夺异常激烈,如果奶企减产,也断然不敢拒收鲜奶而致使奶源丧失,流入竞争对手的生产车间。如此一来,剩余的鲜奶为便于储存必然要“喷粉”(加工成奶粉)。

    14日,商报记者采访了郑州的两家奶粉加工企业——郑州妙可和荥阳万山,两家企业称最近都提高了加工量,为伊利、蒙牛、花花牛、巨尔等液体奶企业“喷粉”。

    郑州市妙可奶业公司和荥阳市万山乳业就是两家奶粉生产和代加工企业,一些液态奶企业用不完的鲜奶正是被送到这里“喷粉”。妙可公司称,在他们公司“喷粉”的主要是伊利、花花牛和蒙牛,而在万山“喷粉”的则主要是伊利、巨尔等。据称,自春节过后,这两家奶粉加工企业每天都满负荷运转,荥阳万山每天的代加工量则由20吨增加到了60吨。

    业内分析

    减产只是涨价后的短暂“阵痛”

    乳制品行业整体产量因为涨价而出现下滑,被多家企业认为是“涨价后的短暂波动”,只是“行业阵痛”而已,并确信乳制品行业仍处于一个增长区间中。

    “行业阵痛期”往往也是新一轮增长的开始,河南乳制品行业已开始在这个被认为是“短暂的冬天里”自救。

    三鹿花花牛的一位负责人认为,目前的新价格肯定会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但对终端销售商来说却是一种利好。他以该公司的袋装酸奶举例说:“以前出厂价0.95元,终端价卖1.0元,零售商只能挣5分钱外加3个返点,而现在出厂价1.2元,终端指导价1.3元,零售商每袋能赚0.1元外加8个返点,有些零售商甚至为了找零方便卖到1.5元,赚得就更多。”

    于是,乳制品业内据此认为在消费者对新的价格接受之后,由于零售商获利较大,会更为积极地销售,乳制品生产企业要做的就是加强内部管理,更多地消化生产成本,尽最大努力消化原料上涨的影响。

    企业自救

    加强内部管理减少成本

    三鹿花花牛公司在奶牛小区的管理上就已做出改变。据介绍,该公司此前67个奶牛小区为私人投资并负责管理,而今年,三鹿花花牛已将管理权收归公司,由公司派专人管理,投资者不再从三鹿花花牛领取管理费,而是按投资大小年终分红。这让小区出资人和三鹿花花牛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以避免小区投资者不断向公司索要越来越高的管理费用。

    除了加强内部管理,“河南本土奶企还达成了共识,认为要渡过难关,还要加强产品的创新、渠道的管理以及品牌宣传,谋求壮大”,河南省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副主任、河南省乳品专业协会秘书长吴祖兴介绍说。

    令河南乳制品企业稍感欣慰的是,目前对他们来说尚有两大利好。

    首先是国家发改委4月1日开始实施的《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要求新上项目和扩建项目都要有自己的奶源基地,这或许能为“乱投产、跨区域抢奶源”的行为戴上“金箍”,给奶企以较为宽松的成本空间。

    此外就是河南乳制品行业仍处在快速发展期,且河南人每人每年平均比全国人均少喝10公斤奶,近1亿人口的河南市场,无疑对身处激烈竞争中的河南奶企仍然留有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