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价猛涨中国能否独善其身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1-30
     据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透露,2007年12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在上月高位回落之后又大幅度上升,玉米、大米、大豆价格加速上升,均创近10年来历史新高。12月份,芝加哥市场最近交割的小麦、玉米和大豆月均期货价格分别为每吨336.9美元(约合人民币2482元)、166.8美元(约合人民币1229元)和423.1美元(约合人民币3117元),比前一个月分别上涨16.0%、11.3%和9.3%。

    这些数字虽然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却反映出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和食品价格正在酝酿第二波大幅上涨。分析人士认为,在过去一年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了逾一倍,主要因为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了各国农业产量。此外,能源价格飙升也助长了粮价的涨势,由于油价高涨,不少国家都在加大力度进行生物燃料的开发和生产,同时,大量种植这些油料植物也会缩小用于种植其他农作物的耕地面积。

    许多迹象表明,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上出现的粮食价格上涨,已日渐渗透到整个供应链,其直接后果就是令各国的通胀形势急剧恶化。特别是在美国次贷风波席卷全球和高油价持续冲击个人消费和企业盈利的不利背景下,国际粮价再度疯涨将会进一步加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目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约而同都敲响了通胀的警钟,各地的通胀指标都达到数年甚至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劳工部2007年底公布,该国11月份CPI环比上升0.8%,远超过10月份的0.3%,为2005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则上升了0.3%,为1月份以来最大升幅。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惊呼,全球经济正日益凸现上个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的典型特征。哈佛大学教授、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认为,近期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演变可能意味着,总体通胀与核心消费物价的关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在世界粮价猛涨的时候,我国是否能够独善其身?回答是否定的。至少可以说,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变化,也是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统计局2007年12月11日发布的相关数字显示,受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去年11月全国CPI同比上涨6.9%,创当年月度新高。这一涨幅将是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而食品类价格大幅度上涨是推动11月份CPI涨幅创新高的主要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粮价与国内粮价之间将会产生相互影响。我国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同时,粮价带来的通胀压力同样引人关注。一方面,国际粮食市场由不同国家的市场构成,我国粮食产量、消费量占世界产量、消费量的21%,我国粮食市场的产需结构及价格变化必然会对国际粮食价格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国际粮食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其产需结构、价格变化又影响我国粮价走势。

    有人说,人多粮不够,可以去国外购买。的确,我国每年都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来弥补自身粮食产量的缺口。但中国人如果吃饭依赖国外,必将受制于人,特别是现在国际粮价猛涨的时候,如果我国大量进口高价粮食,势必加大国内粮价飚升的压力。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不少农村已经变成“空心村”、“留守村”、“妇女村”、“老幼村”对农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凸现出来。如果农村出现60%的农户不种田,我国的粮食价格还可能出现持续上涨。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作为一个粮食净进口国,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国内市场;而更为主要的是,近年来我们出口了过多的粮食,打破了国内市场上粮食供求的平衡。这既有企业的因素,也有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我国在短时间内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宏调措施平抑粮价。财政部在去年12月宣布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然后又宣布,对上述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为期一年的出口暂定关税。这些措施能否发挥作用,减少或停止粮食出口,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