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子同患禽流感说起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12-20
     2007年12月2日,江苏南京一名24岁的陆姓男性病人死于禽流感。紧接着,12月7日,死亡男子的52岁父亲也确诊患了禽流感。这两起禽流感病例迅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关注的焦点是,父子之间的禽流感是否是人传人,如果是,则意味着禽流感传染途经有了本质的突破。

     病情的来龙去脉

    今年11月24日,24岁的陆姓男子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11月27日以“左下肺炎”在南京入院治疗,但病情迅速恶化,经全力救治无效,于12月2日死亡。随后其父也患病,经过国家、省、市三级相关专科的高级临床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全力救治,其父从发病之初的病情进展迅速,到目前出现了好转迹象。

    禽流感出现于陆氏父子后,江苏省、市、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已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关于密切接触者的定义及判定标准,查找到了上述两例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并根据人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的规定,对他们实施了严格的医学观察措施,如相对隔离、每天定时测量体温、预防性服药等。

    公众对此也非常担心,南京当地的不少人不敢食用市场上的鸡、鸭等禽类及其产品。那么,陆氏父子患病的病源和传播途径究竟是什么?人禽流感会不会扩大,是否会通过人传人而扩散?

    12月8日,我国卫生部对江苏禽流感的发病作了目前为止较为详尽的介绍。对疫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表明,从儿子身上(病例1)提取的人禽流感病毒核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仍然是禽源性的,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异,不具备人传人的生物学基础。而从感染来源和途径调查表明,其父(病例2)的染病可能有下面几种方式。一是病例2与病例1密切接触而感染;二是共同暴露而感染;三是分别独立暴露而感染。这3种情况目前还不能最后确定。因此,需要深入的调查。

    而对于与陆氏父子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卫生和疾控部门也做了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密切接触病例1的有69人,除了病例2之外,其他的接触者都没有发现异常的临床表现,目前已有55人解除了医学观察。而与病例2密切接触的有20人,其中有6人是与两个病例有共同的密切接触,目前正在对他们进行严密的医学观察。所有这些密切接触者中目前都还没有发现异常的临床表现。

    不排除人传人的可能

    虽然目前的情况证明了病毒仍是禽源性的,不具备人传人的生物学基础,但是也不排除人与人的密切接触可以染病,因为病例2染病的三条可能途径之一就是病例2与病例1的密切接触。目前对禽流感的一些最新研究结果也提示,人禽流感的人传人即使目前还没有成为现实或普通的传播方式,但在未来也有可能成为现实。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病理学系主任顾江教授领导课题组研究的结果证明,禽流感病毒可以母胎传播,由此证明禽流感可以人传人。这一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著名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顾江的课题组曾对2例因感染禽流感死亡的患者进行尸检,用分子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基于核酸序列扩增法(NASBA)等技术研究,发现禽流感病毒(H5N1型)除存在于人的肺部以外,还存在于气管、消化道、大脑、胎盘和胎儿体内。

    死于禽流感的2具尸体中,有1例是24岁的妊娠妇女。研究人员发现,该女性的胎盘中有病毒,胎儿的肺中也存在病毒,说明该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传染给胎儿。这个事实也表明,病毒不是从呼吸道而是从血液中进入胎儿体内。因此,禽流感病毒除了经呼吸道传播外,还有其他传播途径。而且,胎儿的肺部也有很多病毒,由于胎儿不呼吸,只从血液汲取养料,说明胎儿肺部有病毒受体。

    另外,对胎儿尸检还发现其肺部有许多细胞被感染,但是在显微镜下观察,胎儿肺部却是正常的,没有什么损伤;胎儿母亲的肺部病毒并不是很多,但肺部损伤却非常严重。这又说明,流感病毒并非直接造成组织器官损伤,而是通过免疫反应间接造成组织器官损伤。这也能解释胎儿肺部没有受损的原因,因为胎儿不存在过度免疫反应。

     顾江等人认为他们的研究证明了禽流感病毒可以人传人。尽管胎儿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但其娩出后则是一个与母亲的基因和表现型都不同的人。既然病毒能传染胎儿,也就有可能传染新生儿、儿童和成人。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禽流感病毒是否能人传人,还需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病例来证实。因此,对陆氏父子的染病更值得深入研究,也需要更密切地关注与他们接触的人。

    科学对待 不必担心

    即使顾江等人的研究证明禽流感病毒可以母婴传播,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出生后的人有更强的抵抗力,受体也可能有些变化,而且与带病毒者的接触密切程度和接触的病毒量都有所减低。

    另一方面,针对禽流感世界各国都在严密防治,而且也有了可喜成果。2007年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宣布,由其和美国疾控中心合作研发的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人用疫苗株已研制成功。

    国家流感中心从自2005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确诊的禽流感20例病人中,分离到16株H5N1病毒,通过对病毒基因特性和抗原性研究分析发现,在我国南方地区分离的病毒在抗原性上不同于我国北方地区分离的病毒,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如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分离的病毒。而我国北方地区分离的病毒与我国青海湖候鸟中分离的病毒及土耳其分离的病毒类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选定我国南方地区分离病毒代表株“安徽株”作为流感大流行疫苗株研发。从2006年6月开始,两国研究人员通过基因重配技术得到减毒但抗原性一样的疫苗株,然后对疫苗株的抗原性、安全性以及相关指标开展了各种严格检测。最后,疫苗株完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各种相关要求,全部检测指标均达到了疫苗生产标准。除“安徽株”代表株外,世界卫生组织(WHO)还分别以越南代表株、中国青海湖代表株、印度尼西亚代表株为流感大流行疫苗株,用于人体临床接种观察。

    这说明,对禽流感的防范已在全世界布下天罗地网。只要疫苗在人身上实验成功,就可大规模地预防禽流感。

    同时,即使患了禽流感,也完全是可以治愈的。2004年我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卫生部印发人禽流感诊疗方案”中已指出,人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感染H9N2、H7N7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据目前医学资料报告,人禽流感病死率约为30%。但是,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和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以及中医药治疗,是可以有效治愈人禽流感的。

    另一方面,公众在生活中增加预防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人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只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能够防控的。

    个人要注意饮食卫生,特别是家禽的肉制品和蛋类在食用的时候要注意彻底煮熟,在加工和保存的环节上要注意生、熟分开,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注意室内外通风,加强体育锻炼,不过度疲劳,增强机体抵抗力。从事加工处理活禽以及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个人防护。公共卫生、农业和食品部门应加强禽类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生。

    只要做到了这些,就能有效防范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