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加工业存在"两大难题"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9-29

    玉米作为工业原料近两年来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产能扩张过快、低水平重复建设,能耗、水耗巨大等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

      在日前于长春召开的2007中国国际玉米产业博览会上,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贺燕丽说,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长,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石化能源紧张,玉米主产区依托资源优势,利用国家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机遇,玉米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布局出现了向原料产地转移的趋势,集群式发展趋势初显。据她介绍,2006年,包括东北在内的国内8个玉米主产区,自身消耗玉米数量已经达到国内整个玉米加工业消耗玉米总量的82.6%。

    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贺燕丽说,前段时间由于全国的玉米加工业没有一个专项规划,玉米投资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采取的都是备案制而不是核准制,对玉米加工业缺乏有效监管和宏观调控,导致玉米深加工项目竞相上马,产能扩张过快,其增长幅度超过国内玉米产量增长水平,玉米总产量年均增长4.2%,远远低于工业加工产能扩张的速度。

    贺燕丽举例说,从2001年到2006年,深加工转化玉米数量增长了1.87倍,年均增长4.8%,已经出现了深加工扩张过快,原料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的问题。比如说酒精行业,目前国内年消费量在300万-400万吨左右,而目前国内8个玉米产区总体酒精加工能力已经达到8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而且加工的产品多数是粗放型的,初级产品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同时,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能耗、水耗也比较高。如大多数酒精企业吨耗原煤还在2万吨以上,节能、节水任务十分艰巨。一些企业不搞循环经济,污染严重,从目前深加工情况看,成品收益率普遍比较低,玉米发酵行业中有10%-20%的有机物质流失成为污染源。

    尽管问题很多,但近些年国内玉米加工业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贺燕丽说,国内玉米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比如在味精行业,吨耗玉米数量下降幅度达到20%以上;在柠檬酸行业,由于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吨耗玉米数量下降幅度达到26%以上,同时在污染治理上也取得显著成绩。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国内玉米加工产品也不断优化,目前正在向一些精深加工产品拓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