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9-07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国玉米年种植面积2697万公顷,年产量2880亿斤,分别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6%和粮食总产量的30%,在粮食生产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玉米作为重要的传统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其用途已渗透到我国工农业的各个方面,玉米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战略目标。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施行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购置、使用玉米生产机械的积极性高涨,玉米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种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玉米耕整地、种植和田间管理等环节机械化作业问题基本解决,机播水平达到58.7%。但是从总体上看,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滞后,总体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的改变。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40%。特别是玉米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发展较慢,机收水平不足5%,目前仍然以人工为主,是玉米生产机械化乃至粮食生产机械化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广大农民对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对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必须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化。

    一、深化认识,增强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是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玉米既是增粮作物,又是增收作物。发展玉米生产关系到口粮安全,也关系到饲料粮的安全,发展玉米生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可以确保农艺措施到位,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机械化精量播种每公顷可以省种45斤左右,增产15%~20%。机收每公顷可减少损失3%-5%。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增强玉米生产的节本增效和抗灾减灾能力,是加强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既是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

    (二)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是稳定玉米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玉米是我国种植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全国31个省区市都有玉米种植,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省份有11个。在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是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增多,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很多地方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问题已经显现,争劳力、抢农时的矛盾比较尖锐。尤其是玉米收获劳动量占整个玉米生产劳动量的55%以上,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不少地方依靠人畜力作业已难以满足抢收、抢种的要求。为实现持续增收,农村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大量离土离乡、务工经商,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支持玉米生产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畜牧业发展,对玉米秸秆加工、青贮和收获的机械化要求也日显迫切。实践表明,玉米精播可提高工效50倍,每公顷节省间苗工4.5个。玉米机械收获和人工作业相比,生产效率可提高近30倍,大幅度提高工效;机械收获每公顷比人工收获平均节约成本225元左右。因此,大力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是解决玉米生产劳动力短缺问题,稳定玉米生产,提高玉米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之需,迫切之举。

    (三)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玉米产区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艺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相辅相成,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条件。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可以改变玉米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还可以促进秸秆的有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村容整洁的一项重要措施。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快玉米生产发展步伐,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能够促进农村享受现代工业文明成果,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动玉米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新起点,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玉米生产机械化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也是调整、优化全国农业机械化布局和结构,提升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特别是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客观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认清形势,明确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工作思路和任务

    近年来,在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加工转化的拉动下,玉米消费快速增长。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最直接、最有效的强农惠粮政策支持下,农民发展玉米生产的积极性明显增加,玉米生产机械化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化亦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2006年底,全国玉米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1.5万台,机收面积达125万公顷,分别比2004年增长168%和96%。目前,玉米机收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热点、亮点。

    目前,玉米机收具备了快速推进的条件:

    。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玉米收割机和机收作业供不应求,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山东省近三年玉米收获机保有量增幅保持在70%左右,2006年机收面积比上年增长70%,全省玉米机收水平达到17%,淄博市、东营市等更是超过50%,桓台县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县市。

    。经过技术引进、自主开发和科技攻关,我国玉米收获和青贮等机械的研发创新取得了突破,参与研发、生产的厂家多达60余家,玉米生产机械化中的主要技术瓶颈问题基本解决。近两年,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农业装备分会以及山东、河北等省农机鉴定、推广部门,组织对全国现有的主要玉米收获机械进行了生产考核检测,结果表明: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基本上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已经具备了扩大推广应用的条件。目前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目录的玉米收获机械已达20种。

    。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各地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积极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区域特点的玉米机械化生产服务模式,玉米收获机械跨区作业范围逐步扩大。玉米机械专业合作组织、服务队、作业大户等发展迅速,通过承包、订单、跨区作业等方式,提供从机播、机收、秸秆处理等环节的单项或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服务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从2005年开始,农业部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山东省和河北省,开展玉米收获机械补贴试点,推动了两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今年,试点扩大到9个省(区、市)。不少省区也通过地方购机补贴资金、技术推广资金扶持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关键技术的解决、社会化服务实践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为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影响玉米机收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机具生产水平不高,玉米收获机械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批量不大,产品适应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玉米种植标准化程度低。不同地区玉米种植技术和行距不同,农机与农艺配套难,机器难以大范围跨区作业。三是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国家用于玉米收获机械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投入较少。

    综合分析当前玉米收获机械化面临的发展形势,可以说,主产区已经具备加快推广玉米机收的基本条件,大力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机遇已经来临。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方针,按照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强化服务、梯度推进的原则,实施四个突破,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向纵深发展。

    第一,农机农艺互动,以发展适应特定产区的机型引领突破。

    农机适应农艺和农艺适应农机相结合,一方面要推动玉米的种植农艺统一,逐步标准化,便于实现机械化。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个主要产区的玉米种植制度,有针对性开发满足特定地区需要的产品,设计、生产、推广适应特定行距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以区域市场的发展,突破玉米种植技术复杂,各地品种行距不一的障碍。

    第二,社会化服务促动,以推进区域内跨区作业引领突破。

    按照“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牢固,作业收益稳定”的思路,以实现特定区域内的跨区作业服务为出发点,引导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区域内跨区作业服务,提高玉米机收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积极培育、扶持典型,发挥新型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第三,梯度推进带动,以实现重点区域率先发展引领突破。

    综合考虑各地区玉米收获机械化需求、技术和经济条件,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出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国率先发展黄淮海夏玉米区,积极发展北方春玉米区,有条件的发展南方山地丘陵玉米区。各地要选择条件适宜地区,实施率先突破,带动区域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

    第四,多种技术联动,以完善背负式收割技术引领突破。

    技术发展总体上做到三个结合:即通用、专用和兼用结合;背负式和自走式结合;大、中、小结合。今后几年,首先以发展悬挂式不对行及2、3行机型为主。重点围绕适用性强、可靠性高和成本低的目标,提高悬挂式机型的可靠性、经济性和适应性,支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

    三、扎实工作,大力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不失时机地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以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开展示范引导。

    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示范推广工作。农业部将启动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以玉米机收示范为重点,在玉米主产区,建设一批示范县,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强化示范宣传,开展社会化服务,示范、带动全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各地要将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推广列入有关的项目计划中,积极争取多渠道的投入,建设示范区(点),组织技术示范推广,引导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二)加大玉米收获机械购置补贴力度。

    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玉米收获机械列为各级政府的购机补贴范围并予以倾斜。中央购机补贴资金要逐步扩大玉米收获机械补贴的实施范围,提高补贴力度,鼓励地方购机补贴资金累加补贴,支持、引导农民和各种渠道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技术创新研发。

    针对目前玉米收获机械存在的问题,组织农机科研、生产、推广部门,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开发,进一步熟化技术,加快成果转化,满足农民需求。针对不同区域玉米种植模式,开发能满足各主产区要求的玉米联合收割机。开发生产茎穗兼收、青贮收获等专用收获机,开发推广不对行收获技术和玉米、小麦收获兼用动力平台,推动玉米收获机械朝多品种发展,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要提高玉米收获机与拖拉机配套性能,鼓励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生产线建设,引导扶持生产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四)做好机具鉴定选型和质量监督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玉米收获机械的试验选型、质量调查工作,通过选型鉴定,质量跟踪,选择一批性能可靠、适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机型向社会公布,并通过召开玉米收获机械化现场会、推介会等形式,引导农民选用。同时,要及时向生产厂家反馈鉴定、调查结果,不断提高机具适应性、可靠性。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投诉监督,及时协调处理机械质量问题,督促生产厂家提高服务质量和三包水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玉米机收健康发展。

    (五)大力组织跨区机收和社会化服务。

    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各地要大力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他们以区域内规模化服务和跨区作业为方向,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建立完善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农垦系统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优势,推行“场乡共建”等服务模式。同时,要借鉴小麦跨区机收工作的经验,提高玉米跨区机收作业的组织水平,加强机具的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抓好玉米机收安全生产,建立完善信息调度服务平台,特别是发挥好中国农机化信息网“跨区作业直通车”的作用,完善跨区作业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玉米机械收获作业市场,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应用的发展后劲。

    (六)加强组织领导。

    各玉米产区农机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将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统筹农机管理、科研、生产、鉴定、推广和安全监理等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制订完善工作计划和方案,将工作抓实抓到位。要积极宣传,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措施。要注重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坚持农机农艺技术协调发展,成立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专家组,建立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对玉米收获机械化工作的指导,统一研究和协调解决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