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低保户:盼望肉价降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8-10
     近三个月来,各地肉价飙升。近日,广州猪肉价格达到历史新高,无论菜市场还是超市的猪肉价格都翻了一翻:上肉12元/斤,瘦肉14元/斤,梅柳17元/斤,排骨19元/斤。然而,这样的价格还在不断上涨,而且每次的涨幅为1元左右。不断更新的肉价牌刺激着普通市民的神经,而挣扎在城市里最低生活水平线的低保户瞅着日益攀升的肉价,只能“望肉兴叹”。

    对此,广州市政府决定从8月到10月给予低保户每月20元的肉价补贴。究竟肉价疯涨给低保户带来什么影响,8月1日,笔者采访了广州市部分低保户。

    雷有明:忍住不吃!

    “阿明,肉价又涨了。”

    每次听说肉价上涨,雷有明的心就“扑通”地猛跳一下,然后计算收入和肉价涨幅。算来算去,赚的钱就那丁点——雷在福寿二巷口摆了个摊子,补鞋兼卖小孩玩的“公仔”,守整天也赚不了几个钱,而肉价却越爬越高,两者愈发难以平衡了。

    本来,雷不能守摊的,七年前他得了直肠癌,手术后,他被叮嘱要多休息,但为了讨生活和挣药费,他豁出去了。

    医生得知情况后,嘱咐雷有明多吃些肉补充营养。

    提起肉,雷有明两眼放光,他最爱吃红烧肉。他计划了一下,如果每月吃五顿五花肉,那药费就成问题。思来想去,他决定:捂紧钱包,忍着不吃!实在忍不住,就买三块钱。

    由于营养不足,雷有明身体很孱弱,手臂瘦小、颧骨高耸、两腮深陷,经常脸带菜色。他今年才63岁,但看起来是70上下的人。病痛和拮据的生活让他过早地衰老了。

    更大压力在于儿子没固定收入,儿媳在家带刚满周岁的孙子,老伴在一工地煮饭。全家人月收入不超过1200元,除去水费电费药费,剩下的伙食费少得可怜。吃肉对他们来说原本就是一种奢侈,现在肉价涨得这么厉害,这奢侈的生活变得更加无法企及。

    “既然买不起,就强制自己不去想(吃猪肉)。”雷有明已五天没吃肉了,一提到肉他就一副回味不已的表情,但思量着“天价”的猪肉,雷有明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望了望不远处的菜市场,无奈地摇了摇头。

    肉价没涨时,雷有明家还可以偶尔买点五花肉来增加营养,一次买五元十元的,分开几顿来煮,弄个肥肉焖萝卜,解解馋。现在路过肉摊,他只能看看,也不好意思问价——连最便宜的肥肉都买不起。

    雷有明非常怀念肉价相对便宜的日子,那时还可以筹划着隔多久能吃一次肉,现在他不敢想了,只能选择吃青菜。由于青菜的价格也上涨了,贵一点的都买不起。他和家人通常吃咸菜和菜干下饭。

    “现在全家惟一有肉吃的,是刚断奶的孙子。”雷有明说这话的时候,既面带愧疚,又充满了羡慕。他孙子的“待遇”是:粥里放一点点肉丝。

    好在去年初,雷有明被政府定为低保户,他家才有了活路。虽然现在全家五口人还挤在一间不到12平方米的房子里,日子紧巴巴,但他们总算熬过了最困难时光。没想到,从5月份开始疯涨的肉价,打破了他们一家生活的计划。雷和家人又得从新制定柴米油盐的支出统筹。

    现在雷有明很期待政府的肉价补贴,领到补贴之日,便又是全家开荤之时。

    董义霞:豆品鸡蛋代替

    一天清晨,董义霞起床擦把脸就往附近的一家超市赶,她边走边思量着超市里的特价鸡蛋。越想越兴奋,董阿姨脚下生风。她暗暗高兴,这下儿子的鸡蛋汤有着落了。她儿子读初中,正是长身体时候。

    赶到超市,董阿姨四周一看,嘿,自己得了头名,便稳稳地排在超市门口的最前面。超市门一开,她立即冲向鸡蛋的货架。货架上空空如也,董阿姨愣了一会,随即咨询销售人员。没货了!

    相对廉价的鸡蛋买不到,那就意味着要买肉。董阿姨的心“砰砰”地跳了起来,她开始在超市中搜索,寄望能找到一些尚未被发现的特价鸡蛋或特价猪肉。

    但是,来回转了几圈,董阿姨两手空空,她还绝望地发现:猪肉价格又涨了!鸡蛋又买不到,自己拿什么来给儿子补充营养?董阿姨望着货架上新鲜诱人的猪肉发呆:这肉价不会再涨了吧?14元,15元,……19元。肉价每涨一次,董阿姨就叹气一次。

    董阿姨有个爱好,每天晚上7点左右,她都要到附近的厚德市场“淘肉”。在肉价还没上涨时,董阿姨抓住猪肉档老板收档时刻,一个接一个地搜索猪肉摊档,看到有没卖出去的碎肉或者是别人不愿意买的肥肉,她就问:这肉多少钱?

    运气好的话,董阿姨能以一个便宜很多的价钱买点剩肉回家,给儿子和丈夫开开荤。如果碎肉够多的话,来自东北的她也能做上几顿饺子解解馋。

    独特的淘肉方法,让肉贩记住了性格爽朗的董阿姨。但猪肉涨价后,她淘肉变得困难了。现在肉价太贵了,卖肉的不肯低价处理,没法淘了,她只能每天到市场上看看猪肉涨价的行情——她知道自己买不起,但总忍不住去看看。

    猪肉档的老板知道董阿姨无能力“帮衬”生意,有时都懒得报价给她。

    董阿姨计算着花钱,她一家三口,全靠政府每月补贴300余元/人养活。钱很紧,自己得了甲亢要看病,丈夫有高血压、心脏病要吃药,因此,她想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肉价涨了,她就在豆制品和鸡蛋上花心思。凉拌豆腐、豆豉、炒豆腐条等小菜经常出现在董义霞一家的饭桌上。她还挤出些钱买黄豆,早上磨豆浆给儿子喝。

    平时,董阿姨积极向其他人打听什么样的青菜营养比较丰富,努力保证全家人的营养,特别是儿子。她深知,儿子学习任务重,又在长身体,长期没肉绝对不行。但疯涨的肉价让董阿姨有心无力,心揪得紧紧的,盼着肉价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