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物价仍会上行 粮价比肉价更能影响CPI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7-31
     今年上半年,持续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让很多人对是否会出现通胀心存疑惑,这使笔者想起近年经济运行价格波动较大的2004年。

    对比可知,今年的价格上涨与2004年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上半年CPI呈加速上涨态势(2004年涨幅最高的7、8月CPI甚至高于5%,全年3.9%;而今年上半年是3.2%,6月份则高至4.4%);涨因都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等。

    今年价格形势会否比2004年更加严峻,会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此我们对今年与2004年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尽管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今年与2004年在价格上涨原因和环境上存在较大区别。今年上半年价格上涨虽幅度较大,但仍未超出温和上涨范围,且涨因多为特殊原因引发的短期现象,缺乏持续动力,因而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胀。

    肉价对CPI影响总体弱于粮价

    从CPI上涨的构成因素看,2004年与2007年价格上涨的触发因素虽都是食品价格,但具体构成因素不同。今年是肉价主涨,而2004年是粮价先导。

    2004年食品价格上涨9.9%,其中涨幅最高的是粮食价格(26.4%),以其为先导,粮价在上涨1~2个月后,引发肉、禽、蛋、水产等一系列食品价格上涨;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7.6%,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肉类价格(上涨20.7%),并因比价效应引发禽、蛋、水产价格上涨。

    由此可知,相对稳定的粮价涨幅,是今年与2004年价格上涨的最大不同。今年食品价格上涨的主因是肉价,而非粮价,而这两者,对于CPI的影响有很大区别。

    首先,肉价和粮价在CPI中的地位和影响方式不同。

    虽然由于权重的原因,肉价上涨对CPI的影响更为直接,但粮价是食品中最基础的价格,其上涨对CPI的间接影响远大于肉类,将直接引发其他食品生产的成本增加,从而导致由成本推动的食品价格上涨。

    其次,粮价和肉价对CPI的影响周期长度不同。

    粮食的生产周期是一年,而生猪的生产周期是三个月左右,因此粮价上涨对CPI的影响长度明显长于肉价。2004年我国粮食价格上涨,是在连续三年粮食减产、库存大幅度下降、粮食供给出现短缺情况下的价格上涨,因此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今年肉类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于疫情、前期养殖赔本(肉价太低)等原因使生猪供给出现短缺,其影响一般在3个月左右。而且,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三年增长,粮食价格基本稳定,肉、禽、蛋生产的成本也就基本稳定,肉、禽、蛋类价格没有持续大幅度增加的成本推动作用,因此其价格不会出现持续上涨。

    从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作用来看,一般来讲,我国粮食与猪肉的合理比价为5:1,即5斤粮食可转换1斤猪肉,而现在1斤猪肉的价格相当于10~14斤粮食的价格,目前养猪的收益预期高于传统的合理范围一倍以上,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很高,供求关系的变化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肉价上涨短期内虽然比较突出,但不具有长期的持续性,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时间将远远短于粮食价格变化的影响。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相对较小

    2004年价格运行面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压力,而今年这方面则没有过大压力。

    从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来看,2004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7.8%,其中采掘工业出厂价格上涨18.8%,原材料工业出厂价格上涨10.2%;而今年1~6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仅上涨3.1%,其中采掘工业出厂价格仅上涨0.4%,原材料工业出厂价格上涨6.1%,明显低于2004年相应价格涨幅。

    从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来看,2004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13.6%,其中钢材价格上涨27%、有色金属价格上涨34.8%、化工产品价格上涨15.1%、原煤价格上涨14.9%、石油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1.9%;而今年1~6月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仅上涨4.0%,其中钢材价格上涨7.6%、有色金属价格上涨17.6%、化工产品价格上涨5.4%、原煤价格上涨2.2%、石油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0%,也明显低于2004年相应价格的上涨幅度。

    供需平衡性远好于2004年

    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的供给环境十分紧张,煤、电、油、运供应严重短缺。

    煤炭供应方面,在电煤价格由政府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当年原煤价格上涨14.9%,许多电厂、冶炼厂都面临因缺煤而影响生产的问题;在电力方面,全国31个省份有26个省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电现象;在铁路运输方面,全国铁路运输申请的要车需求超过60%得不到满足;在石油供应方面,即使在政府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当年原油的出厂价格涨幅也超过了23%。可以说,在市场环境和基础产品价格方面,2004年经济运行中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直接压力和间接压力都是很大的。

    而目前国民经济运行环境远没有2004年那样严峻,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矛盾大大缓解,生产资料供求关系明显改善。2007年上半年,我国原煤销售价格仅上涨2.2%,原油出厂价格下降4.6%,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煤、电、油、运供求关系好转的实际情况。另外,目前我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水泥、纺织等行业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国民经济运行的供给环境明显好于2004年,因而价格上涨的压力也要小得多。

    上述分析表明,今年我国价格上涨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与2004年的价格上涨有较大的区别,短期内价格上涨的压力虽然较大,但价格运行没有持续上涨的条件,影响价格上涨的压力远没有2004年大。即使在2004年价格上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全年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也没超过4%,因此在目前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小于2004年的情况下,更不必担心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但是,由于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价格结构性变化的特点,我们对通货膨胀的衡量标准和衡量指标也要有所变化,不能仅仅考虑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化,还要考虑GDP平减指数和企业出厂价格指数的变化;不能仅仅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变化,还要考虑价格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的变化。而在价格调控方面,要更加重视价格的结构性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重要商品及服务价格的监测、分析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