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加大通胀压力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6-13
     在我国的CPI商品构成和权重中,食品类商品权重占33.6%,决定着CPI运行的基本趋势。历史资料显示,我国CPI走势与食品价格走势的相关程度很高。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乃食品价格的基石,因此,研究粮食供需状况及其价格走势对预测CPI运行态势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我国上一轮的CPI上涨始于2003年10月,主要是由粮食供需失衡引起的。在各项政策的共同推动下,2005年我国粮食市场基本保持供大于求的态势,由粮价及食品价格主导的CPI上扬行情基本告一段落。不过,从2006年二季度开始,我国粮价不断攀升。进入2007年以后,我国粮价继续在高位盘整,并带动食品价格和CPI快速上升,加大了通胀压力。

    为什么我国在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的情况下,粮价仍然出现较快上涨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共同造成了本轮粮价上涨。

    首先,虽然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但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尚未达到1998年、1999年的水平,因此我国粮食总体供求关系还处在基本平衡状态,并没有出现供大于求的格局。

    其次,受粮食减产、库存下降等因素的推动,去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小麦、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使得我国进口粮价上涨。

    第三,由于原油等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各国政府加大对替代能源的研究开发,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的高速发展,导致对作为其原料的玉米、棕榈油、食糖等粮食作物的需求急剧增长,并推动这些粮食品种的价格大幅上涨。

    另外,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及其利益,我国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进行“托市收购”。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只能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状态。在需求方面,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常生活和养殖业对粮食的需求是不断上升的,而且替代能源的用粮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因此,粮食需求是刚性、稳定增长的。在供给方面,粮食生产则要受到气候、水资源、耕地面积、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不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强,因此进一步增产的难度和压力都较大。受此影响,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蛋类等主要副食品的价格也将保持稳中渐升的态势,消费者将面临较为长久的食品价格高企时期。

    近期粮食、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必然在相当程度上推高CPI涨幅,预计5月份的CPI同比涨幅将继续突破3%,达3.5%左右,而且这种局面将延续数月,这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笔者预计,如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CPI涨幅确实偏高的话,央行出于预调的目的,很可能再次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