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产业面临跨国公司“围剿”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6-06
     经济参考报:我国是大豆的故乡,是目前世界上非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在1994-1995粮食年度之前,我国一直是传统的大豆出口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对大豆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1995-1996粮食年度,我国首次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

    外资大举进入并控制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从2004年开始的。当年,我国主要大豆加工企业因对国际市场判断有误,高价进口的大豆尚未到岸即跌去1000多元/吨,损失惨重。而外资却借机大规模进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目前已控制了70%以上的压榨能力。

    这些跨国粮商逐步垄断了我国大豆的进口,使国外大豆源源不断进入我国,进而将我国本土大豆逐渐排挤出油脂企业的采购单。从1996年后的10年间,我国大豆年度进口量从269.5万吨增加到2800多万吨,增长10倍还多,远远超过国产大豆的年产量。预计2006-2007粮食年度,我国大豆进口总量将会达到3100万吨。

    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是目前国内完全独资并能与跨国公司抗衡的唯一民族大豆加工企业。集团经营部的一位负责人说,跨国公司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即要全面控制我国的大豆产业链。这种战略意图首先体现在垄断采购环节上。国外生产大豆的农场主几乎都与这些跨国公司及其代理商签有订单,我们即使能够采购到货源,也无法发运,因为港口也控制在这些跨国公司手中。其次体现在交易上。目前国内大豆交易价格都跟着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即CBOT的期货价格走,国内企业购买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也要用CBOT的定价方式,手握粮源的跨国公司很容易进行干预,引导大豆期价的形成。第三是体现在大豆加工上。由于外资已经控制了我国大部分大豆压榨能力,这种局面目前已经很明朗了。最后是体现在产品销售上。有了前面的三层垄断,这些跨国公司在交易上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国内企业根本无力抗衡。

    在进口大豆和跨国公司的双重挤压下,我国大豆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出现迅速萎缩。据黑龙江省农委汇总分析,2006年这个省大豆种植面积为5905万亩,比上年减少了416万亩。预计今年大豆面积将降到5300万亩以下,再减少600万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