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行情变化对饲料工业的影响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4-17
    养猪业在2006年遭遇了猪价低廉、瘦肉精中毒、蛋白饲料涨价和疫病威胁等一系列的严峻考验后跌人了低谷,能否在2007年有所恢复、恢复程度有多大,饲料工业对此应作出如何反应才能顺应其变化?

    经过长期思考与分析,笔者作以分析,供业内同行参考。

    一、2006年养猪业基本情况回顾

    2006年新春伊始,因猪肉消费量下降,部分小型养猪户已无力支撑猪价下跌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由此引发的风险,开始宰杀母猪,加之母猪产仔率低,仔猪死亡率高,平均生产每千克猪肉成本上升2%—3%;这种利润的“剪刀差”极大地震撼了养猪业,并同时连累性地影响了饲料业,导致饲料厂家饲料销量下降、欠款数额增加、资金周转变缓、不良债务上升等。据调查,有100头以上母猪存栏的中大养猪场或养殖户,也大量淘汰老衰和繁殖力低下的母猪,以适应猪价下跌带来的变化。与此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圈舍卫生、日常管理、饲料原料选配等从简从低廉,因此猪只营养状况差、抵抗力弱,疫病发生多。

    二、2007年养猪行情预测

    1.影响养猪行情变化的因素。养猪业行情变化的因素虽多,但详探其因可从如下9方面加以考虑。

    (1)市场价格行情:生猪的市场价格行情受到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产供关系、生猪收购商的价格博弈反应和猪肉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其盈亏利益已不再是鲜为人知的秘密。2006年上半年猪价低至6.5-7.4元/千克,按每千克玉米均价1.40元计,猪价应在7.70元/千克才能保本,在此时期卖出的活猪应该亏本30—120元/头;7月份以后,猪价平均回升到8.0~9.2元/千克,因此每销售一头猪可盈利30—150元不等。这种正弦曲线式的螺旋波动将在今后长期存在.其波幅增高多少和波宽维持多长时间要视具体条件而定。

    现在的生猪从饲养到屠宰的中间环节太多,利润分配不公。整个养殖业大盘实际上由种苗、饲料、养户、兽药与疫苗以及肉蛋销售共5个环节组成(见图1);每个环节都在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力趋达到相对的效益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利益最小方的积极性就会挫伤(见图2),因此利益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饲养规模和数量:由于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结果,养猪不可能规定谁可以养谁不可以养,在能繁母猪的扩群上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如大多主动扩群,扩大饲养规模和存栏猪只数量,势必导致供大于求而导致猪价下滑,反之则会供小于求而猪价上升。

    (3)疫病流行:不可否认,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是引发猪价波动变化的触点,2005年的猪链球菌病立即引发全国猪价下跌并一路走低、2006年猪高热病使猪价上涨就是例证。

    (4)饲料原材料波动与配方成本变化:由于我国已成为全球养猪大国,饲料用大宗原料存在很大缺口,如每年需要进口豆粕和玉米才能保证满足饲料供应。养猪业大约有70%的成本呈流向饲料工业的,这些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养猪业各环节的利润效益分配导致猪价波动。饲料原料一旦价格上涨,势必会改变配方成本,增加饲料成本投入后,就相对减少了生产利润:引起猪价升高。

    (5)经济大环境改变:如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召开,猪肉的消费量肯定会比以往要增加,国家也会投入较多的资金保证满足供应,猪肉价格势必看涨。

    (6)外销比例变化:2005年出口猪肉及其制品同比2004年下降了6.9%,2006年又比2005年下降4%左右。发达国家总以健康、安全和卫生为由,制定越来越高的技术法规或标准,设置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List)和欧盟的“新食品卫生法规”,规定禁用兽药,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监控的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如我国现阶段每年可生产近5000万吨猪肉,而出口猪肉约38万吨,出口比例不到1%。然而我国生猪生产过程控制不严,存在问题较多,如不及时制订安全法规措施并严格执行,外销逐年下降势在必然。

    (7)食品结构和消费习惯:逐步兴起的食用牛羊肉潮流也是影响生猪生产和猪肉价格的原因.但目前牛羊肉在价格上尚未形成对猪肉的竞争优势,短期内还不会改变这种食品消费结构。

    (8)消费水平:在市民平均可支配收入逐步增加的前提下,反映国家发达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对食品的消费水平将会下降,也将成为影响猪肉价格乃至养猪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广大农村却有很大的消费发展空间,满足他们的消费可扩大养殖数量。

    (9)政府政策与传媒导向:政府在发展安全环保的绿色农产品方面已下了很大力气,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在组织落实供应基地的认证和生猪条码销售准人制度;提倡养猪生产优质优价。此外,媒介不过分报道局部地区的猪病流行,对有序的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也是影响猪价波动的原因。

    2.综合行情影响因素,正确掌握分析方法。如何应对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掌握其动态规律,适时调节生产,以期获得较大效益,就必须进行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方法。正确的市场预测可降低经营风险,增加效益,但必须建立在广泛大量的信息收集基础上,生猪市场预测方法可分为主观预测和客观分析两类:

    主观预测是以信息判断为基础,集思广益,对别人的经验加以分析过滤,最后结合自己产地、销售网络和渠道进行价格变化判断与预测。

    客观分析可分为主变量动态判断法、养猪周期性规律判断法和数字模型法三类。

    主变量动态判断法:在影响因素中,仔猪价格、饲料原料和配方成本以及饲养规模与数量是主变量,综合产供求关系,不难对未来养猪行情作出判断。如仔猪价格攀升,饲料原料价格不变,养殖规模和数量正在上升期,猪粮比价适宜,平均每头猪盈利水平在正常区域或以上,此时可适度扩群。这种方法参考变量多,分析较为准确。

    养猪周期性规律判断法:根据7年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正弦曲线波动规律,对生猪数量与价格密切相关的仔猪价格、猪粮比和活猪收购价进行相关比较可得出周期性的规律变化,由于其经验值对未来养猪行情仅为过去的参考值,对信息来源量少、来不及整理分析数据、分散的个体养殖场或养殖户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数字模型法:用三次指数模型法,利用以前的调查资料,计算出一次、二次、三次平滑系数,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这种方法因为计算复杂,一般不常用。

    3.对养猪市场进行自我预测。在掌握了上述养猪行情的影响情况后,仔细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不难对未来养猪行情作出预测了。在猪价上升很快时,也不能盲目扩大规模,应根据对市场预测的结果,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经济条件,确定实际养殖规模。在猪价开始下跌时,要优化养猪结构、不压缩规模,淘汰老衰生产性能差的猪只,适时补充后备母猪,采取低成本养猪,进而取得养猪效益。

    此外,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避免各种浪费心理,提高成活率,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也可以抗御因猪价不好而带来的较差的养猪效益。

    我国2005年屠宰6.51亿头生猪,在现有存栏猪的基础上,2007年度的养猪业仍会局部小范围地流行疫病.饲料价格会轻度上扬,养猪规模和数量保持不变,排除人们惧怕肉类消费心理,生猪养殖形势会有一定幅度的、呈正弦曲线式的螺旋缓慢上扬过程,前景看好。养猪业主可适度稍大规模安排生产,不要太过分地担心养猪行情低迷。

    三、2007年的养猪行情对饲料工业的影响

    面对即将好转的养猪行情,对饲料生产厂也是一次新的机遇和考验,至少心理准备成熟了,对未来的生产计划和安排不再抱有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做事。

    1.养殖行情、饲料销量恢复,原材料波动可能加大。养猪行情恢复,势必对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增加。猪全价配合饲料玉米几乎占60%.加之酒精发酵和饲料争原料,应特别注意玉米的需求变化;也不排除豆粕随季节变化和供求关系变化而出现的上扬和下调。除了期货、合同订单、现金采购外,在以销定产的前提下,拥有足够量的库存是应对原材料价格变化的方法之一。

    2.养猪规模改变引起饲料销售客户群体的改变,销售任务随目标市场而不断变化。在销售结构方面,农村散户以浓缩料为主,他们大都有自种的玉米作为饲料原料。小型规模养猪场以配合全价饲料为主.因为他们没有现成的大宗原料,添加剂、预混料等各环节的采购量又比较小。中大型养猪场由于需要大量的饲料原料,加之资金充足,采购原料细化,喜欢自主采购大宗原料,自行粉碎另加预混料配制饲料。2006年的猪全价配合饲料销量估计同比下降20%,猪浓缩饲料下降5%—8%,而预混料却估计增长了18%,说。明现在养猪规模正向集约化、现代化养猪场发展。饲料工业企业可根据各地销售特点,适时安排猪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或预混料的生产,并结合销售政策,以期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较高的增利水平。

    3.饲料业作为养猪业的上游产业,相互支撑是共同发展的基础。养猪场70%的费用与饲料有关,当2006年猪价不好时,因资金流通周转慢、回款慢,常引起饲料厂家的不满。然而饲料业与养猪业有着皮与毛一样的依附关系,所以饲料生产厂家可利用自己内部的技术力量积累,为养猪场提供一定的养殖技术、营养知识等支持,帮助养猪场或养殖户分析现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利饲料厂家及时调整配方,使养猪的料肉比更加合理,增重快而饲料报酬高。对大中型养殖场提供原材料分析检验技术支持,防止购进假冒伪劣原材料,帮助他们提高经济效益。饲料企业的营销人员可在拜访养猪场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交流饲养技术与经验,带给他们新的信息,以期建立起良好的供需关系。饲料工业也才能够从中收回其在养猪业的投资和减少资金风险;因此,两者的相互支撑是共同发展的基础。

    4.促使饲料生产厂家加快技术更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养猪业同兴衰共发展。由于现在的饲料生产厂家多,生产规模和数量、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其产品质量和市场覆盖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而现有的饲料配方技术和生产工艺等核心成分透明度增加,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严重。一有新的技术,马上就有仿效和仿造,这样迫使饲料生产厂家加快技术研发,更新技术关键,不断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和养猪业同兴衰,共发展。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养猪业已初具规模。养猪与饲料互为市场,共同依赖发展,研究和摸索养猪行情变化以及顺应其发展进程,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达到多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