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新年伊始警钟又急响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2-13
     走私禽流感疫苗的背后

    1月7日,《曼谷邮报》刊登了泰国警察查获3名曼谷居民走私中国禽流感疫苗的消息。警方称3名走私者隶属于一个禽流感疫苗走私集团,该集团多次向泰国内走私疫苗。泰国政府禁止使用禽流感疫苗,但是家禽饲养者通过走私渠道为家禽免疫已不是新闻。

    疫苗使用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些养殖户和专家认为免疫家禽可以保证家禽不发病。而一些病毒学家认为,使用疫苗会导致病毒加快变异,继而引发大面积疫情暴发。清迈的卫生官员说,目前的疫苗并不成熟,免疫后家禽虽不发病,但是携带病毒。这些家禽如果传播病毒,卫生部门连传播途径和感染源头都找不到,这会给防控工作增加难度。他还指出,越南虽是大量免疫家禽,可是最近疫情在湄公河三角洲快速蔓延。

    新华社发布的越南疫情报道,发现越南政府部门称禽流感暴发的养殖户大多没有免疫家禽,因此,该国准备进口5亿支疫苗,在2007年至2008年加强免疫。笔者采访了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的高级兽医师曹平,曹平认为坚持正确和长期的免疫可以控制甚至消灭禽流感病毒。他说肉鸡50多天出栏上市、蛋鸡500多天淘汰,即使免疫后的鸡带毒、排毒,那么带多少毒?排多少毒?毒在鸡体内存活多长时间?这些毒能否造成危害?这些问题技术性很强而且没有定论,争论的现实意义不大而且极易造成公众恐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卫生专家公认的说法是,禽流感不会通过熟食传播。

    进一步探讨疫苗问题,我们会发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禽流感防控策略是不同的。一些发达国家坚决扑杀,不用疫苗。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养殖模式限制,实行单一扑杀措施困难重重,免疫和扑杀相结合是因地制宜的策略。

    据曹平介绍,美国和欧盟家禽养殖企业是集约化经营,不免疫,一旦发生疫情全部扑杀,甚至另建厂房,这样可以保证一个时期内不再发生疫情。此外,政府的补偿政策往往决定扑杀的成败,财力充足的国家一般扑杀得干净彻底。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东南亚地区,家禽散养比较多、政府补偿金的数量和兑现能力不尽如人意,因此扑杀措施难以完全落实。

    传统养殖方式的考验

    印尼最近的情况可以佐证曹平的观点。该国发生4起死亡病例后,雅加达市长1月17日下令,从2月1日起市区内禁止自养家禽,如果政府发现居民院子中还有家禽,或没收或扑杀。禁令将逐步在全国推广。然而禁令能否有效执行,人们持怀疑态度。政府给被杀的每只病、死禽补偿1.4美元,这只是市场销售价的1/3。对于健康家禽,政府没有补偿,禁令生效前居民要么卖掉,要么自己吃掉。

    印尼是世界上报告人感染禽流感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绝大多数感染是患者接触病、死禽鸟所致。政府禁令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禽接触频繁的传统生活习惯,倡导独立隔离的家禽饲养空间,但这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家禽养殖是一种投入低,见效快的经济模式。然而,禽流感对散养和小户饲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以我国为例,家禽饲养量150多亿只。谈到饲养模式和禽流感防控的关系,农业部兽医司副司长李金祥表示,我国60%家禽是小规模和农户饲养,各种预防和防控禽流感措施很难落实。因此农业部鼓励各地搞饲养小区和规模养殖,这有利于禽流感的防控和提高家禽产品质量。

    为了体会规模养殖如何有利于防控禽流感,笔者先后走访了曼谷和北京附近的两家家禽养殖企业。封闭的养殖模式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所有外来车辆不得进入养殖场,消毒间是进入大门后的第一关。消毒后,笔者只能在曼谷的养殖场内离鸭舍30米开外的白线后拍照。北京养鸡场的老板则把笔者请进了监控室,通过摄像头在电脑屏幕上领略了鸡舍内部的情况。两家企业的管理者都承认,禽流感的威胁使家禽养殖场更加严格地执行生物安全措施、更加认真地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员工进入禽舍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以免带入病毒,谢绝参观者更是顺理成章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