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三大因素造成粮价上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1-26
 

  2007年1月25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介绍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新华网 袁喆 摄)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 2006年底,在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的情况下,中国部分地区粮价仍出现较快上涨。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品种结构和国际市场三大因素,共同造成了此轮粮价上涨。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比2005年粮价涨幅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11月份,全国粮价涨幅达到了4.7%。

  “从总量看,虽然实现了连续三年增产,但这是在粮食产量2003年落到低谷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中国粮食供求关系还处在紧平衡状态。”谢伏瞻指出,当前的粮食增产,并没有使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并没有出现供大于求格局。

  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粮食产量超过4900亿公斤;2005粮食产量为4840亿公斤,增长3.1%;2004年粮食产量为4695亿公斤,增长9%。但此前连续五年,中国粮食产量下降。

  粮食品种结构上的问题也是这轮价格上涨的重要推动因素。谢伏瞻指出,虽然粮食生产总量在增加,但部分产品供求上还存在较大缺口,加上流通环节衔接不畅,单个产品价格的上涨,传导和影响了其他产品价格,带动了粮价上涨。

  目前,中国粮食价格日益受到国际市场走势直接影响。谢伏瞻说,2006年,世界粮食减产1.6%,其中谷物减产2.1%,小麦减产5.2%,而世界粮食总需求增加了1%。

  国际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化,引发了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玉米期货价格大幅上升,到2006年11月份,小麦期货价格已经涨了30%,玉米涨了52%,稻谷涨了16%,使得中国进口粮价上涨。

  目前这轮粮价上涨属于恢复性上涨,国家粮食库存充足,市场总体平稳。有关部门采取了连续销售临时存储粮等应对措施,市场供应是有保证的。当前,应当确保粮价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做到既有利于农民增收,又保证群众生活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