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1-17
     食品工业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永恒不衰的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食品工业在我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1.5%,是仅次于汽车和石化的第三大产业。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最紧密,是带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我省作为工业原料转化的农产品中,有90%以上是通过食品工业完成的。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而且对加速解决我省“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科学地指导全省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快跑”,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特制定《吉林省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回顾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食品工业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发展态势。2005年全省461户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433亿元,比“九五”末的150.9亿元翻了一番半,圆满完成了“十五”规划目标。完成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实现利税42.8亿元,其中利润 16.5亿元。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十五”比“九五”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以2005年和2000年数据相比较,发酵酒精61.4万吨,增长320%;软饮料101.5万吨,增长303.3%;瓶(罐)装饮用水64.8 万吨,增长453.8%;方便面8.6万吨,增长883.4%;精制食品植物油23.2万吨,增长60%;配混饲料201.5万吨,增长68.7%;乳制品5.4万吨,增长了50倍。

    (一)主要成就

    1.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支柱产业已具雏形。“十五”以来,全省食品工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在过去的五年里,总产值(现价)净增292.1亿元,年均递增23.5%,利税净增29.7亿元,年均递增26.7 %。赖氨酸、淀粉、酒精等产品产量在全国的位次均有提高, 其中2005年赖氨酸和发酵酒精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淀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经过“十五”的快速发展,全省食品工业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支柱产业框架初步形成。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例首次突破10%,达到10.2%,占全省GDP3.4%;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29.5亿元,已占到全省工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19.9%,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6.8%。转化玉米630万吨,占玉米商品量的近50 %。食品工业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全省经济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十五”以来,全省食品工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大成公司为龙头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先后开发出赖氨酸、苏氨酸、淀粉糖、变性淀粉、有机醇等多种深加工产品,改变了过去以生产淀粉为主的产品单一状况,不仅延长了产业链,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肉类产品加工业改变了过去屠宰分割的简单加工方式,形成了系列加工乃至整体综合利用,延长了加工链和产业链。长白山区域的特色资源利用和加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全省食品工业立足本省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形成了以玉米和大豆深加工为主的粮食深加工、以畜禽乳加工为主的肉乳制品制造和以长白山矿泉水为主的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主导产业,区域特色初步形成。

    3.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作用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在玉米深加工和畜禽乳深加工行业崛起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提高了产业集中度,逐步确立了我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畜禽加工业在国内的优势地位。“九五”末,我省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仅为30亿元,占当年全行业总产值的18.4%;超亿元的企业有13个,工业总产值90.4亿元,“十五”末,我省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23%,超亿元的企业增加到25个,工业总产值达240亿元。目前,长春大成集团年加工玉米能力已达30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鸡1.25亿只,成为国内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年屠宰肉牛30万头肉羊10万只,成为国内最大的清真肉牛羊生产企业。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速冻粘玉米2.6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鲜玉米食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而且在推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4.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技术创新有了新突破。我省食品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科技创新也有了新的突破,新产品和新成果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十五”前四年,全省食品工业有39个新产品通过了省级鉴定,有23 个科研成果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其中原军需大学和长春皓月公司等单位联合研究的牛肉嫩化技术、质量标准及系列制品等6 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高校中心研制的玉米分部位加工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产业化开发等17 项成果获三等奖。在自主研发的同时,许多食品企业还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积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大胆创新,取得了显著效果。长春大成集团通过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在二次扩建时除关键设备外,其余均采用国内配套设备,建设投资节省了50%。同时,经过技术创新,工艺技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显著提高,发酵菌种有了重大改进,发酵产酸率达到12%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企业赖氨酸生产规模达30万吨/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赖氨酸生产企业。

    5.发挥主力军作用,对农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已占农产品加工业70%,比2001年48.7%增加了21.3个百分点,增强了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一是基本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全省玉米转化能力已达到1050万吨,比“九五”末的480万吨提高了570万吨,为农民卖粮提供了较稳定渠道,价格也稳中有升,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长春大成、吉林天景等与农业关联度较大的企业,通过采取订单农业和建设原料基地等模式,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仅吉林天景公司推广的粘玉米每亩可为农民增收280多元。2005年全省专用玉米已占实际播种面积的36%,优质水稻和高油、高蛋白大豆分别占实际播种面积的80%。三是带动了畜牧业发展。德大、皓月、华正等大型畜禽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养殖业发展。2005年猪、牛、羊的饲养量分别达到3050万头、900万头和765万只,比“九五”末分别增长37.4%、28.6%和25.4%。四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据初步统计,仅吉林德大公司一户企业就为近万名农民提供了直接就业机会,并间接地安排了15万劳动力,保证了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食品工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同省内其它行业和发达省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总量不大。从省内看,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汽车制造业的34.3%.在全国范围内,我省食品工业也仅处于中下游水平,居全国第18位,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国食品行业的2%,与山东、广东相比差距较大,分别只相当于两省食品工业总量的1/10和1/4。二是产业链条不长。从粮食深加工产业看,淀粉及其深加工虽然已有所突破,但总的看深加工品种还较少,仅限于淀粉糖、赖氨酸等少数几个品种。从2005年食品工业分项产值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占了总量的69.1%,精深加工产品还相对较少。三是原料与生产不协调。一些食品企业只重视项目建设,忽略了原料基地建设,导致企业建成后因原料不足而不能达产。如一些畜禽加工项目生产能力很大,但由于畜禽供应量不足影响了生产能力的发挥。

    (三)比较优势

    我省在发展食品工业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战略机遇,国家发改委将我省玉米深加工列为重点支持产业,在项目建设上给予了积极扶持,在前两批申报的老工业基地项目中,我省食品工业有25个获得了国家支持,居东三省前列。二是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为食品工业发展也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如实施的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专项等都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优良的生态资源。我省是国家首批批准的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之一,生态环境良好,资源独特丰饶。东部长白山区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冷资源宝库。现有生物储量达2000万吨,可开发利用部分每年至少有200万吨。长白山是世界三大优质矿泉水产地之一,还是全国闻名的人参、林蛙、黑木耳等产品的重要产地。长白山区的硅藻土储量位居全国之首。中部松辽平原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玉米商品量和出口量多年居全国首位。西部科尔沁草原是我国著名的草原和畜牧业之乡,发展草产业和畜牧业优势突出。除此之外,由于我省地处寒温带,还具有冷资源的特点,粮食、肉、蛋、奶同南方相比在内在质量上都有明显优势。

    3.较好的产业基础。经过“十五”的发展,我省食品工业在形成了三大主导产业同时,建设和培育了长春大成、吉林德大、长春皓月等一批规模大、产品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通化葡萄酒、德大火腿肠和肉鸡、泉阳泉矿泉水、长白山葡萄酒等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产品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全省食品工业整体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在全省经济中正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从我省食品工业在东三省所占的比重看,2004年我省工业总产值占东三省总量的22.7%,而食品工业却占29.8%,说明了我省食品工业在东三省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

    4.健全的科研体系。全省目前拥有20多个与食品工业有关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其中包括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联合国援华玉米开发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开发中心,每年有数十项食品工业方面的科研成果通过国家级和省级鉴定。在大豆、玉米深加工研发方面,我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一大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综合起来看,我省发展食品工业的有利条件十分明显,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些良好的基础条件,把有利因素变为竞争优势,走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能够保证我省食品工业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二、趋势判断

    未来5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都将对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综合总的趋势,我省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一)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国际食品工业发展主要呈五大趋势:

    1.企业大型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加工企业也在加紧整合,向大型化方向发展。世界500强中的20家食品企业2004年总营业收入为5348亿美元,是我们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7倍,其中全球最大的食品企业瑞士雀巢公司年营业收入达698亿美元,相当于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3。

    2.产品营养化。21世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各国消费者的关心,各类功能性食品也得到较快发展并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美国1989年以来有机食品一直以20%的速度增长,欧洲、日本有机食品销售亦迅速增长,预计2006年欧美市场有机食品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功能食品2002年美国销售额达50亿美元,西欧35亿美元,日本约3500亿日元,增长速度亦十分迅速。这充分反映了食品正朝着安全、营养方向发展。

    3.争标准化。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发现,食品标准已成为衡量食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以其技术优势率先制定了若干个食品标准,并渐成国际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有益于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另一方面也成为发达国家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的技术壁垒

    4.生产科技化。高新技术日益向食品工业渗透。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高压技术、超高温瞬时杀菌技术、静电杀菌技术、辐射技术、包装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传统食品工业的面貌,提高了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食品工业的科技化进程。

    5.投资主体国际化。食品企业随着大型化、国际化已逐渐由单一化投资向社会化、多元化投资方向发展。世界上一些大的财团和大的跨国公司,以其资金、科技、人才、管理等优势,不断投向有潜力的食品企业,或参股食品企业,一些跨国公司还互相参股,使食品企业投资社会化成为发展的主流。

    (二)国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1.小康社会建设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本世纪前二十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民的人均GNP将由800美元升至3000美元以上。各国经验表明,这一阶段,人们对饮食消费将不再满足于数量上的供给,而赋予其安全、营养保健、方便快捷、休闲娱乐等诸多更高的追求,食物中工业制成品比例将大幅提高。目前我国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仅为37.8%,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以上。今后五至十年我国食品工业预计将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逐步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脂肪摄入量分别由目前的人均70.5克、54.7克达到“十一五”末的77克、70克,使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量基本满足国民需求。因此小康社会建设将使社会需求不断增大,给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商机。

    2.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将进一步促进食品消费升级。从消费能力上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消费占居民全部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如1990年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3.8%,1995年为49.9%,2000年为39.2%,预计到2015年,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将进一步下降到35%,农村居民将由2000年的49.1%下降到40%,同时,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2005年,我国农村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分别达2900元和7600元,用于工业食品的支出约为12958亿元,是2000年7651亿元的1.7倍,食品消费的总量也将不断增加,并位于居民消费比重之首。食品消费的档次、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自给型食品消费比重将逐步下降。同时,食品消费将呈现多层次,一些营养、方便、休闲、无公害食品有较大的需求增长潜力,这些需求变化必将使食品工业市场总量有突破性增长。

    3.国际食品行业接轨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将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度,不断扩大贸易规模,同时,也将使竞争程度加剧,贸易摩擦增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有2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产品发起116起反倾销、保障措施调查。一些贸易伙伴通过技术法规、标准、检验检疫措施、合格评定程序等限制我国出口食品、农产品的案件亦呈上升态势。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产品结构、产品标准、竞争规则等方面加快与国际食品行业接轨,特别要加快标准化进程、缩短差距,并针对美、欧、日等主要目标市场的标准制定相应措施,减少产品出口中不必要的摩擦,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中,使国内更多的食品企业有更大发展空间。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必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促进生产发展,而发展食品工业,特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不仅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内需,还能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且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发展食品工业也将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发展思路、目标和原则

    (一)发展思路

    以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指针,以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支柱产业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围绕一个目标,调整两个结构,形成三个主导,打造四个航母,建设一批中小企业群,实现翻两番,进两位。即在总体目标上,以将食品工业建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为目标。在结构调整上,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终端食品的比重,形成以粮食深加工、畜禽乳深加工和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在龙头企业建设上,打造以大成集团为龙头的玉米深加工航母,建成世界级玉米深加工基地。以皓月公司为龙头的牛羊肉加工业航母,建成世界级清真肉业加工基地。以德大公司为龙头肉鸡加工航母,建成位居亚洲前列的肉鸡加工基地。以泉阳泉饮品公司为龙头的长白山矿泉水航母,建成位居东北亚前列的矿泉水生产基地。力争到2010年,实现产值翻两番,在全国排序进两位,形成支柱产业的优势。

    (二)主要发展目标

    1.增长速度和规模:

    ——工业总产值:2006-2010期间年平均增长25%。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全口径食品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

    ——工业增加值:2006-2010期间年平均增长25%,201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90亿元。全口径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50亿元。

    ——建成一批龙头企业。到2010年,建设4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建设5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建设20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设100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中型企业。

    2.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 0.4 :1提高到2010年的1 :1,不断提高对农业资源的加工深度和转化率;

    3.经济效益: 2005-2010年年平均增长25%,到2010年利税总额达到122亿元;

    4.出口创汇:2005-2010年年平均增长25%,到2010年出口交货值达到52亿元;

    5.粮食转化量:提高粮食转化率,到2010年全省玉米转化率由目前50%提高90%以上。

    (三)发展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发精深加工产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

    扩大优势原则。围绕“十五”期间形成的三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玉米深加工产业,做大畜禽乳加工产业,做响长白山生态食品产业,逐步稳固并不断扩大这些优势产业。

    龙头带动原则。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科技推动原则。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工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大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力度,延长玉米深加工和畜禽乳深加工的产业链,拓宽食品加工领域,扩大终端产品和特、精、优产品的加工制造比重。

    投资拉动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食品资源的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以高投入和大项目拉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四、布局与重点

    (一)产业布局

    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引导并推动食品企业和生产要素向特色化经济区、食品工业园区和大企业集聚。经过5年努力,逐步实现产业布局由分散型向集群型转变。以点连线,以线成面,形成东中西三大区域特色食品工业格局,着力建设好县域特色加工集中区。重点抓好长春玉米工业园区、德惠玉米食品工业园区、四平和白城食品工业园区、梅河口果仁食品工业园区、长白山矿泉水加工区等工业园区建设。

    三大区域食品工业格局

    ——以白城、松原和四平的双辽县为主的西部畜乳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区;

    ——以长春、四平、吉林、辽源为主的中东部粮食和畜禽乳深加工产业区;

    ——以延边、白山、通化及吉林、辽源部分县(市)为主的东部长白山生态食品产业区。

    县域特色产品加工集中区

    一是以德惠、农安、大安、辉南为中心的禽类加工集中区;二是以长春、辽源、长岭为中心的肉牛肉羊加工集中区;三是以农安、九台、榆树、公主岭为中心的肉猪加工集中区;四是以辽源、德惠、梨树、扶余为中心的油脂加工集中区;五是以长春、德惠、公主岭、乾安、松原、吉林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玉米深加工集中区;六是以安图、抚松、靖宇为中心的长白山矿泉水加工集中区,七是以延吉为中心的朝鲜族风味食品加工集中区;八是以梅河口、抚松、辽源、永吉为中心的果仁加工集中区;九是以通化、蛟河、左家为中心的葡萄酒加工集中区。

    (二)发展重点

    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趋势,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结合我省特点,依托我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独具特色的长白山生态资源优势,在做强粮食深加工、做大畜禽乳深加工、做响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和民族特色食品加工业,提高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我省食品工业总体水平。

    1.继续抓好三大主导产业

    ⑴以玉米、大豆为主的粮食深加工业。继续抓好具有我省比较优势的粮食深加工业,大力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延长玉米加工产业链,拓展玉米加工领域,大力发展以玉米为主的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提高玉米综合利用水平,扩大产业优势,建设世界级玉米深加工基地。

    淀粉及其下游产品: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加快开发和做大淀粉下游产品,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围绕材料、原料和能源三个方向, 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技术,开发和做大粮食精深加工的下游产品。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化工醇及下游产品,建设绿色纤维加工产业。重点发展赖氨酸、谷氨酸、蛋氨酸、酶制剂、变性淀粉、葡萄糖、乙二醇、丙三醇等淀粉下游产品。积极发展便于运输和使用的固体淀粉糖。重点支持以长春大成集团为依托的600万吨长春玉米工业园项目、松原吉安生化集团4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华润生化黄龙公司和赛力事达公司分别新增60万吨和9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

    玉米终端产品和副产品:大力开发玉米终端食品,重点发展速冻玉米、玉米主食肠、玉米方便面、玉米纤维食品等早餐、休闲和方便产品,加强玉米副产品应用领域的研究,积极开发玉米色素(叶黄素),加快玉米秸杆酒精的工业化生产步伐。支持省食品集团等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省速冻鲜玉米产量由目前的年产3000万穗扩大到5亿穗。

    大豆深加工产品:一是加快新型大豆终端产品的开发研究,以适应市场需求;二是提高传统豆制品的科技含量,用现代手段生产传统豆制品,加快传统豆制品的产业化,提升传统豆制品的生产水平;三是充分利用我省在大豆深加工领域所取得的国内领先成果,开发生产磷脂、分离蛋白、浓缩蛋白、异黄酮、皂甙、维生素E等深加工产品和大豆功能、休闲、方便食品;四是发展大豆色拉油、营养调和油和风味油等产品,重点支持吉林德大、辽源裕龙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豆精深加工项目。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到“十一五”末,全省玉米加工规模达到2050万吨,淀粉深加工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80%,大豆转化量达到300吨 。

    ⑵畜禽乳深加工业。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禽乳加工业。肉类重点发展分割肉、冷却肉、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逐步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开展质量体系认证,特别是HACCP质量保障体系,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乳品走高附加值路,重点发展酸奶、功能性乳制品等。加快蛋品深加工产品的开发,重点发展禽蛋营养食品、免疫球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吉林德大、长春皓月、吉林华正、吉林广泽、辽源龙盛牧业等肉蛋乳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打出我省特色,创出知名品牌,确立畜禽加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到2010年,大中城市的鲜、冻分割肉占80%以上,小包装产品占50%,提高半成品和熟肉制品比重。

    ⑶长白山生态食品产业。以做响长白山品牌为突破口,围绕果、菜、珍、水,大力发展长白山生态食品产业。扶持山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推进长白山矿泉水产业加快发展,将长白山矿泉建成我省的新兴产业。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推进资源和品牌整合,支持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品牌影响力,建设生态食品大省。

    果:重点发展以山葡萄、五味子、越桔等长白山天然浆果为主要原料的山葡萄酒、果酒和果汁饮料,支持泉阳泉饮品公司、长白山酒业公司、通化葡萄酒公司等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菜:采用高新技术,运用生物技术、新型保鲜技术和冷冻干燥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生产多种形式的天然保鲜长白山蕨菜、薇菜、刺嫩芽等山野菜,将原汁原味的山野菜推向国内外市场。

    珍:重点发展林蛙、人参深加工制品和长白山黑木耳、松茸等特色菌类产品,打造长白山品牌,树立长白山优质产品形象。

    水:重点发展长白山矿泉水,以中国名牌“泉阳泉”为龙头,打造吉林长白山矿泉水航母企业集团,将矿泉水资源大省建设成矿泉水生产强省,确立长白山矿泉水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到2010年,全省长白山生态食品总产量要达到600万吨,其中长白山矿泉水达到400万吨。

    2.着力培育好五个具有优势和潜力的特色行业

    在继续抓好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还要着力培育好酒精制造业等5个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行业,提升我省食品工业的整体水平。

    ⑴酒精制造业。加快建设吉林燃料酒精二期工程,使其生产规模达到60万吨以上。抓住市场机遇,尽快扩大乾安生化、梨树新天龙、梅河口阜康、吉林沱牌等企业的生产规模,把我省发酵酒精业做大做强,确立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到2010年全省发酵酒精生产规模达到150万吨。同时,加快酒精下游产品的开发,拓宽酒精应用领域,向化工方向转化,生产冰醋酸、乙酸乙酯、乙烯等深加工产品。

    ⑵饲料加工业。大力倡导饲料生产企业引进、采用新技术,不断推进饲料产品更新换代,以优取胜,以廉取胜。重点发展复合多种维生素、氯化胆碱、磷酸氢钙、赖氨酸、饲用酶制剂等产品。以吉林德大、吉林正大等大企业为龙头,不断扩大饲料的生产规模,力争在2010年饲料产量达到350万吨,转化玉米230万吨,比现在翻一番。

    ⑶方便食品业。积极应用冷冻干燥、微波灭菌、生物工程、仿形等技术,开发高科技、未来型产品,充分利用大米、玉米、果蔬等资源,重点发展速冻、微波、保鲜、休闲、调味食品和中西式快餐食品等方便食品。支持敖东玉米方便面、吉林香辰米业、九台大合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带动整个方便食品业的发展。

    ⑷民族特色食品业。建立统一标准,创立统一品牌,加快技术改造,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民族食品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改变小作坊生产格局。泡菜加工业,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增加泡菜的花色品种,面向全国市场。重点支持延边可利亚食品有限公司万吨辣菜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发展狗肉方便面、长寿汤、冷面等一些已经形成工业化生产的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和加工水平。重点支持延边大气绿色食品公司60万袋长寿汤系列产品、汪清申联食品工业公司狗肉方便面等项目。扶持吉云水产公司的雪鱼综合加工项目建设,重点开发鱼油、鱼丸、软包装罐头和鱼骨小食品。积极抓好进口原料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产品原料来源通道。

    ⑸水稻加工业。我省大米品质上乘,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未来5年,大米加工业一是要在品种、品牌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全省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吉林优质大米品牌。二是要加快德春米业等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的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进产品包装形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搞好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要重点开发精米加工新产品,发展免淘米、营养强化米,合理利用米糠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开发米蛋白、米糠营养油、米糠多糖、膳食纤维以及γ-谷维醇等功能食品。

    五、保障措施

    (一)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难得机遇,积极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获得国债和国家政策支持。同时,用好国家给予东北的各项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多渠道融资,吸引境外、域外资本、民营资本、国有资本、金融资本等投入我省食品行业。以现有优势企业和优势资源为平台,利用好开行软贷款等金融单位实施的政策性贷款。通过多方面的争取,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壮大一批,扶持一批、做强一批,发展一批,拉动全省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总投入达到400亿元。

    (二)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发挥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众多、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建设科技支撑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新课题、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大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主导产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大专院校、技术服务机构共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制及有效运行机制。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指导食品工业企业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活力,增强行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市场创新,推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指导企业执行好国家已经颁布的《食品卫生法》、《食品企业卫生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推进ISO9000系列及HACCP认证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适应入世规则,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为对外开放,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建设特色加工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地域食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一批食品工业特色加工区,培育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发展后劲。通过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加工区。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外向型食品工业加工区,承接国际知名食品企业转移。建设环保型现代生态工业加工区,坚持技术高新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环境生态化,超前规划、高标准建设。注意调整产品结构,由粗加工转变为精深制造,由初级产品向终端高附加值产品转变,把特色加工区建设成为体现吉林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地。

    (五)加强合资合作,全力推进对外开放

    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拓宽合资合作渠道。坚持吸引资金、吸引项目、吸引人才一起抓,通过引进项目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借鉴国外技术、经营和管理经验,提升我省食品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带动食品工业大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六)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名优产品

    提高品牌意识,加速形成我省食品工业名牌产品的群体优势。对现有的“通化葡萄酒”、“德大火腿肠”“德大肉鸡”“泉阳泉矿泉水”“长白山葡萄酒”“黄龙淀粉”等中国名牌产品,要继续巩固提高,保持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尽快做大做强。同时,从基础好、规模大的重点企业中选择一批质量优、档次高、特色强的重点产品,加大扶持,加强宣传,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能力,到2010年再培育一批新的国内名牌产品,创一批国家驰名商标,并力争有2-3个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以此带动整个食品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