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粮价可能略有上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1-05
   自2006年11月份以来,我国各地小麦、玉米、大豆和籽棉收购价格分别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全国食用油平均零售价格较10月份上涨了6.04%。在北京,米、面、菜及主副食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其中食用油、面粉价格涨幅超过10%;山东省农户小麦出售价格由9月份每公斤不到1.4元涨到了1.6元左右,涨幅超过14%;通过上海市经委提供的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5升1桶装精制油的零售价平均上涨4-5元,比上月上涨12%-13%。

  粮食价格到底还会上涨多久?将会上涨多高?通过分析,我认为,在供需缺口并不大的情况下,加之政府已陆续开仓拍卖粮食,今年,国内粮价价格还会略有上涨,但涨幅不会太大。

  由于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因而,粮油价格的上涨自然让普通民众有着最深切的体会。有报道说,2006年11月中旬,上海超市里的食用油价格开始上涨。到12月初,原本30元左右的5升大豆油(0,-6812,-100.00%),短短几周内竟然“三级跳”,价格直奔40元,涨幅高达30%。在黑龙江,一些市民抱怨说,现在连饮食店内出售的早点也在“瘦身”—“拉面少了,就连馒头也变小了。”

  其实,粮油价格上涨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属于全球范围内供求关系出现波动的结果。不过,国家对粮油价格上涨这一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稳定粮价。

  虽然国家在密切关注粮油市场的走势,当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控,暂时不会出台限价措施。但若价格上涨过高,国家将肯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在此,我们提醒百姓应该理性消费,不要盲目抢购。

  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在国家大力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支持下,2006年全国夏粮和早稻生产取得了好收成,夏粮比去年增加148亿斤,增长7%,早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秋粮丰收,全年粮食增产已成定局。而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垦区完成了粮食生产能力的第二次大跨越;从1995年到2005年,在短短10年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垦区粮食总产突破了200亿斤大关,达到205.3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80亿斤,商品率达到88%。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2006年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不仅继续把小麦和稻谷都纳入收购范围,而且启动时间早,农民售粮积极性高,收购进度快,收储数量大。由于粮食收储入库数量较大,农民手中的余粮不多,流通领域的商品粮大大减少,而2006年10月份以后是粮油尤其是小麦生产加工和消费的旺季,商品粮的需求较多,最终导致10月和11月市场粮食供求偏紧,粮食特别是小麦价格上升较多。

  另一个促使粮油价格上涨的因素来自国际市场。

2006年,受干旱少雨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大国如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粮食都不同程度减产,导致世界粮食减产1.6%,其中谷物产量减产2.1%,小麦减产5.2%,粗粮减产1.1%。与此同时,因人口增长、饲料和工业用粮增加,2006年世界粮食需求量平稳增加,比去年增长1%。

  粮食价格稳中有升

  在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的形势下,近期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扬。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芝加哥期货市场上,主要粮食品种的期货价格大幅攀升,目前主要大宗粮食品种的期货价格处于全年高位,小麦和玉米价格创2002年以来的新高,稻谷价格大幅回升。在国际粮价的带动下,国内粮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今年,不管是小麦、大豆还是玉米,价格都要有所上扬。目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却只拥有世界7%的耕地,而由于工业化及环境影响,耕地还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缩减。富裕人口的消费持续增长及有限的耕地限制,最终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

  预测:今年,国内粮食价格可能会略有上涨,但涨幅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