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化解深层矛盾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1-04
 2007年是中国经济充满变化与挑战的一年。

    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发展思路的改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将经济增长由“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实际反映出中国经济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在所难免。

    这一年,最大的挑战就是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过程中,如何避免宏观经济硬着陆,是经济工作的重点。国际收支双顺差过大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会长期存在,这也加大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难度。平衡好抑制通货膨胀和增加就业的关系,需要极高的政治和政策智慧。

    2007年的经济生活已经开始。

    从早年的多快好省,到“又快又好”,再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又好又快”,好与快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历次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经过多年的调整,中国经济已实现了快的目标,但同时,好的目标依然遥远,并且更具挑战性。

    只有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解决了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中国经济才能驶入“又好又快”的快速发展轨道。

    结构矛盾更加严峻

    投资过热引起经济过热,是中国经济的顽症,几乎每次宏观调控,都是围绕控制投资过快增长进行,此轮调控也不例外。经过近两年的调控,2006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高达49.9%,一方面,投资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规模仍然过大,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3年未有的31.3%,预计全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达32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5万多亿元。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投资增幅回落较大。统计显示,10月份城镇投资增幅只有16.8%,是近几年来最低。当月整个东部地区以及全国10个省市投资新开工项目出现负增长,其中上海更出现40%的负增长。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过山车效应,同时,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投资增幅依然高企不下,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汽车、化纤等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

    在高增长条件下,资源、环境压力更大,希望通过国际市场解决资源能源约束也遇到很大的阻力,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攀升。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保持多年强劲势头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强,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也水涨船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6年前11个月,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远超2005年全年1019亿美元的水平;同比增加660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已过1万亿美元。同时,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净额近123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的0.59%,明显低于中国GDP占全球4.4%、贸易占6.5%的比重。

    贸易顺差快速增长导致近年来贸易摩擦频发;国际收支大幅顺差不但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外汇占款也使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造成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多。国内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垂直分工的低端,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的90%左右来自加工贸易。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制造业对外来技术的依存度在50%以上。中国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70%,美国经济每下降一个点,就会影响中国出口下滑6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6年前三季度的51.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为历史最低水平。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与投资贡献率相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7%。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在加剧,而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高是制约消费的一个关键因素。

    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在这样的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的质量亟待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49.8%,比2005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39.2%,降低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多的第二产业,而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也在加剧,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人口急剧老年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资源性产品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完成这两个“硬指标”的压力显而易见。

    结构调整剑指何方

    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是“又好又快”的主要标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调投资、促消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将成为2007年协调三驾马车的主要措施;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切入点,2007年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应对日益加大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

    在投资方面,将优先发展服务业而不是工业,在工业领域,优先发展低能耗产业;在贸易方面,要控制顺差扩大的趋势,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消费方面,必须着力提高农民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价格和税收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调整制造业投入的价格,包括土地、能源、水、自然资源和环境,使之符合相对稀缺程度和社会偏好;消除税收体系中补贴和刺激制造业的扭曲现象,其中包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等政策都将陆续出台。发改委已经表示,2007年,将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成品油价格,完善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缩小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价差,实行差别水价政策;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通过协议低价供应土地的途径,导致大量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自然资源开采权和污染排放权无偿或低价取得等现象有望改变。提高土地使用税,提高工业用地价格等措施已经出台,差别电价政策也已进行了完善,两税合并已成事实。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可以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为此将加速金融市场开放和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分红政策,以消除过度投资倾向等都将取得进展;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等也将进行改革;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产品将受到政府严格管制,企业的自主创新将受到鼓励。

    为了提高消费需求,刺激国内消费,政府支出将从投资向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转移,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将继续开展就业促进和统筹城乡就业试点,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发改委将研究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继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的经营中增加收益;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保证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

    国际收支平衡将成为今年的突出任务。按照部署,国家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运用税率政策、调整相关货币政策,控制顺差;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通过加高税负控制粗钢等初级资源品的出口,加强科技类和资源类产品的进口。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高新技术过度依赖跨国公司、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