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经济直面挑战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2-25
     “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以“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与喝彩。然而,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回避。经济结构调整、货币供应量调控、财税政策改革、房地产泡沫及能源价格波动等,这些伴随2006年中国经济成长的关键词,在新的一年必将持续和延伸。在承接历史任务的同时,2007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哪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何在?在经历了2006年经济高速增长和宏观调控之后,人们对2007年宏观经济走势充满了猜想和期待。

  宏观调控:“双稳健”政策不变

  猜想: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与此同时,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都将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利润不断上扬,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能源条件继续改善。

  解读:宏观调控并非“经济急刹车”。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控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的目的是“熨平”经济运行的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增长。过去几年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6年仍有可能保持10%以上的增速。“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这是中央对目前经济运行的基本判断。

  但在基本面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宏观经济中还有“三过”问题不容忽视:外贸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对此,中央政府及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注意边看边调、对症下药,而且多重用力,既重视货币政策,也使用了财政政策;既重视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措施,而且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这使得国民经济偏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

  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将延续今年的“双稳健”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专项规划、产业政策与财政、信贷、土地、环保、社会发展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将中国经济列车维持在预期轨道,并保证列车的高效、快速、准时。

  贸易顺差:增长趋缓但格局难改

  猜想: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2万亿美元。出口保持持续增长,进口逐步加速,顺差增势逐步趋缓,但顺差规模依然庞大。尽管已找到了打开“外部失衡”这扇门的钥匙――解决“内部失衡”,但由于扩大消费内需等中长期政策产生效果具有明显时滞,对外贸易大幅顺差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解读: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已成中国经济中的突出矛盾。我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11个月中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同比增加660亿美元。近年来,过大的贸易顺差,引发了诸多贸易摩擦,使我国贸易政策、外汇政策压力倍增。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高达约1万亿美元,且增长势头没有缓解的迹象。面对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放出基础货币,进而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使金融调控空间受到抑制。

  2007年,中国将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但是一些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决定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将会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

  2007年世界经济基本面仍然向好。据世界权威机构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9%,略低于2006年水平,世界贸易量仍将增长7%以上。但是,由于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多边贸易体制受挫,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或略有放缓,但仍将维持高位增长,并更加注重贸易平衡。

  节能降耗:“约束”变成现实

  猜想:天蓝、水清,更好的生活环境,是每个人的愿望。2007年国家将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基本手段,把加强依法治理作为重要保证,把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变成现实。

  解读:“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为此,根据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6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4%左右。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中长期积累的问题一时难以立刻扭转,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甚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8%。下半年的数据虽尚未公布,但统计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煤炭和电力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1.7%和12.9%,均高于前三季度10.7%的GDP增速;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攀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矛盾和压力仍然很大。

  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2007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将异常艰巨。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外,相关配套措施也将逐步出台和落实,以促进地方政府、企业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下大力气实施整改。

  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专家建议,2007年要从强化节能机制建设、制定节能型财税政策、建立节能投入资金长效机制、完善能源统计工作等方面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准备金率:上调可能更为频繁

  猜想:2007年央行金融调控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其中,相对于汇率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的搭配使用,仍将是央行对冲流动性的主要方式。

  解读:2006年与经济运行如影随形的泛滥的流动性,2007年仍将牵动宏观调控的神经。宏观经济将继续走在国际收支双顺差这一结构失衡的“刀刃”上。外汇多渠道流入――央行用人民币买进――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样一个流动性泛滥的“漩涡”,正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货币当局“对冲”流动性的调控艺术和胆量都将经受更严峻的考验。

  今年以来,针对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局面,为抑制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央行除了加大日常发行票据的公开市场操作之外,两次加息、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发行定向票据等,可谓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时至年末,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2007年,为防止流动性过剩再度引发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速过快及外贸顺差过大,金融调控在加大发行央票这一常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同时,还需动用汇率、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手段。不过,相对于汇率、利率等价格型工具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的运用可能更频繁。因为,后者传导的“链条”较短,回收流动性更直接有效,而且引起的“共振”较小。

  利率调控则呈现“双轨”特征。在银行信贷市场上,通过维持相对较高的利率,抑制投资与信贷的过快增长;在货币市场上,则力图维持相对较低的利率,将中美利差水平锁定在2%-3%之间,以提高成本来抑制境外热钱的流入,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在推动扩大消费内需等政策发挥效应的同时,还需要汇率政策在调整国际收支方面发挥辅助作用。2007年,随着美国经济趋缓和美元疲软,人民币升值步伐将有所加快。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有望进一步放宽,以增加汇率弹性,促使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逐步回落,外汇储备增长显著放缓。

  新农村建设:破解农民增收难

  猜想: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与有序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些实事。

  解读:今年建设新农村破题,在生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成绩。国家发改委农经司的报告预计,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可能比去年增加300元以上,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速度将达到6%。这将是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三年农民增收超过6%。

  与此同时,该报告认为2007年农民增收的持续性不容乐观。目前,在农民收入结构中,主要包括农业收入、财政补贴以及非农收入。今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4900亿公斤以上,丰产之后如何确保粮价不回落难度不小,因此农民靠增产来增收的空间不大。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对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起到积极作用。但是2006年农业税已经全面取消,“十一五”期间不太可能再集中出台各类补贴和优惠政策,因此农民增收又少了一个重要渠道。另外,占农民收入总比重过半的非农收入与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密切相关,具有不确定性。

  促进农民增收应采取综合措施,国家在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与有序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方面要下大力气;在农业内部则要在调整结构的基础上,支持适度规模经营,优先发展现代农业。

  体制改革:全面攻坚上台阶

  猜想:2007年,国有企业、财税、投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将继续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将有新进展,农村综合改革步入新阶段,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年”。

  解读:今年以来,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16家国有独资公司开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第二批74家中央企业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改革;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电力行业基本实现厂网分开,邮政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为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也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有序展开,相关改革措施将使2007年收获名副其实的“改革年”称号。

  2007年,税制改革有望成为一个亮点。增值税转型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试点两年多时间,“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范围推开。按照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立法的有关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物业税改革方案正在积极研究,将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燃油税方案正在完善,将择机实施。资源税等改革也在积极研究之中。

  目前,由国家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医改大方案即将出台,医疗体制改革无疑将成为2007年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房地产:“左右夹击”优化完善

  猜想:2007年房地产行业将是政策导向下的执行年。被旺盛需求推高的房价,在2007年仍将面临一系列新的上涨压力,同时,来自宏观调控对房价的控制亦将加大力度,两厢夹击之下,明年的房地产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

  解读:“又好又快”,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明显区别于以往先“快”后“好”的新的上涨方式。作为房地产行业,投资过热已经是老话题,结构调整更是今年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因此,2007年的房地产行业将首先面临继续抑制投资过热的“减速”过程。

  房价高涨引起的社会不满情绪,已经远远超越了其经济意义本身。因此,不管采用何种手段,房价一直是宏观条例需要抑制的主要目标。可以预见的是,2007年,房价问题仍将是宏观调控的核心议题之一,如何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将继续左右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过程。

  明年国家在继续发挥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将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通过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搞活二手房市场,调整住房结构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等办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房价高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明年国家将采取措施抓紧治理,并加快对发展城市群的研究和规划,引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如果说2006年的房地产是一个政策调控年,2007年的房地产行业将是政策导向下的执行年。在中国房地产发展战略开始显露出从产业政策向公共政策回归的形势下,2007年的房地产行业还将继续优化完善。

  和谐社会:民生领域重点突破

  猜想:2007年,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扩大就业、教育公平、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安全形势、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民生领域,以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将会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措施出台。

  解读: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2006年,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扩大、补助标准提高,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城市低保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在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方面,老百姓得到了一定实惠。但是,如何加强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合理再分配等方面依旧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新的一年里,中央要求“务必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有新举措,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积极进展”。

  收入分配民心所系,直接关系百姓切身利益。明年国家将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政策,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在就业、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明年国家作出了新的部署。国家将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