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让泰国养殖业严于自律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2-20
     在近日参加亚太新闻协会组织的湄公河地区禽流感报道交流会期间,笔者有机会参观了泰国首都曼谷附近的一家中型养鸭常其封闭的养殖模式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让人印象至深,而且养殖场主不允许包括记者在内的任何外来者靠近鸭舍,整个参观过程竟然没看到一只鸭子。

    由于所有外来车辆不得进入养殖场,参观者只好从大门口徒步进入。进门后的第一道程序就是消毒,参观者被逐一引入一间5米长的消毒间,里面的消毒液横向喷洒。参观者虽飞奔而过,但跑到房间另一头的门外集合时还是无一幸免地成了“落汤鸡”。谦恭的养鸭场老板对湿漉漉的参观者双掌合十,不断点头微笑。他虽热情好客,却并不把这20多位外来访客带进鸭舍,只是在会议室介绍情况。据了解,2003年年底禽流感暴发前,该鸭场所处的省份曾有1200多个家禽养殖场,而目前只剩下430余家。倒闭的大多是那些依靠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定期收购家禽的小型家庭养殖常疫情暴发后,大企业出于食品安全考虑纷纷自建养殖场,订购对象也转向那些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的企业,因此,众多小养殖户只能另谋生路。

    从会议室出来,鸭场老板又把参观者领到通向鸭舍的3个连排消毒间外,这是鸭场工作人员的专用消毒间。老板指着外墙上的挂图讲解道:脱光衣服、全身喷洒药水、淋寓换上白色工作服和靴子,这是鸭场工作人员进入鸭舍的必备程序,几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之后,参观者被通知允许拍照,但条件相当“苛刻”——只能在一条距离鸭舍50米开外的白线外拍。在那里,除了一幢幢形状如蔬菜大棚般的拱顶黑色建筑外,一只鸭子也看不见。老板解释说,这是为了防止鸭子与外界禽鸟相接触。原来,这里的鸭子因禽流感的威胁而无法体验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轻波”的乐趣,取而代之的只是每平方米放6只鸭子的“监禁”生活。

    在“坐牢”期间,这些可怜的鸭子不但没有“放风”的机会,而且还要不断接受各种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面临被终结生命的危险。为避免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对鸭子不忍下手,泰国政府把生杀大权赋予了国家家畜发展部的工作人员。在参观时,笔者恰好遇到了这样一位巡查员。只见他忙忙碌碌又谈笑风生,显然已是鸭场的老朋友了。据他介绍,自己经常奔走于泰国各养殖场之间,巡视家禽饲养的关键环节并为每个环节逐一签发生产许可证。

    泰国的种鸭一般从法国和英国进口,产蛋后孵化出日后上市的肉鸭。因此,从幼小种鸭运抵泰国、鸭舍的清洁,到种鸭的交配、产蛋、孵化,以及成鸭抽检、屠宰等诸多环节,都要常年督促巡查。此外,因为这家中型养殖场执行的生物安全标准只是泰国的国内标准,因此,鸭肉制品只能在泰国国内销售。如果想出口欧盟或日本市场,则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参观结束后,笔者从亚洲新闻协会的负责人那里了解到,他们其实先联系了曼谷附近最大的一家家禽养殖场,但参观的要求遭到拒绝。之后,他们成功说服了这家中型鸭场进行参观,并希望得到5个进入鸭舍拍摄的名额,但最终鸭场方面没有同意拍照要求,原因可想而知。

    今年7月,泰国中北部地区暴发禽流感疫情,导致数十万只家禽被扑杀、两人死亡和千余人被隔离观察。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谢绝外来访客,也合情合理。

    依据泰国政府的政策,2003年和2004年冬春之际暴发禽流感时,每只被扑杀的家禽可获两倍于市场收购价格的补偿。这一宽厚政策虽耗资巨大,但有力地控制了疫情。而现在的补偿金已降至市场价格的75%,政府敦促养殖企业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的引导意图,从中显而易见。其实,家禽养殖企业的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早已制定,只是在实践中执行不严。而禽流感的暴发则使企业认识到,其经济利益与生物安全措施确实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禽流感至少推广了食品安全意识,推动了家禽养殖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