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5年中国农业喜大于忧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2-18
    据报载,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拉米前不久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状况给予“A+”的打分,笔者认为,这个高分是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方方面面表现的正面评价,当然也包括对5年来中国在农业领域的良好表现的肯定。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5年,迄今已经全面完成了入世议定书中承诺的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各项义务,进入了所谓的“后过渡期”。

    当初,中国在入世之前最担心的就是农业问题。在入世谈判过程中谈得很艰难。入世之初,许多人担心农业开放的承诺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给农民的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1000多万农民失业。现在5年过去了,很多学者都比较乐观。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我们经受了入世第一轮的考验,农业发展形势比较有利,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大大提高,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面大为拓宽,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稳定,总体来说喜大于忧。

    据统计,在这5年中,我国的农业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比1991年至2001年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高0.04和0.08个百分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以世贸组织农业协议定义的农产品加上水产品作为统计口径,据商务部统计,出口额由2001年的16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71.8亿美元,年均增长14.5%,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前十个月,中国农产品累计出口达245.6亿美元,同比增长13%。按目前的增速,全年农产品出口有望突破3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可以说,我国农业基本上平稳地完成了向世贸组织贸易体制的过渡。

    从各方面情况看,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变化都比预想状况要好,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看,主要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在2001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减轻了我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从内部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和鼓励农产品出口的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对部分粮食品种实施保护价收购、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等措施,农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各地加强优势产业带建设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信号变化和激励政策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使农业生产结构和地区布局实现优化调整,更好地适应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但从入世5年以后来看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的问题,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前5年之所以喜大于忧,一是前5年关税是逐步下降;二是政府部门做的准备相对比较充分;三是农业、农产品贸易发展势头比较好。今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我们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

    入世以来,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有所增长,但进口额增长更快。2003年净出口开始下降,2004年以后则出现了净进口的格局。2004年有约5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2005年这个数字有所减少,2006年预计将维持2005年的水平。最近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农产品出口的5年规划,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长速度、加强质量效益、侧重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方针。根据这个规划,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将达到380亿美元,年均增长7%,其中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一规划体现了将提高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放在首位的思路。

    虽然已经入世5年,中国农业目前仍然是传统的农业主体形态,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动摇。今后随着经济发展,随着逐步完全融入国际轨道,中国农业资源的配置、生产要素的整合包括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流动,必将从一家一户走向面对整个市场的挑战,更要面临更严峻的市场化、商品化和国际化的竞争。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非农业经营活动得到的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考虑到第一产业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2.6%,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的发展从内外环境考虑都必须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