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形势 改革创新 扎实推进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全国畜牧总站站长谷继承在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2-12

 

适应形势 改革创新

扎实推进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 谷继承

 

    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在各位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今天(2006年11月29日,本网注)就要闭幕了。农业部张宝文副部长亲自到会,并做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代表们总结交流了“十五”期间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研究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措施。吉林、湖南、四川、山东、内蒙古、新疆等6省(区)做了典型发言,代表们进行了分组讨论。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心,达到了预期目的。

    这次会议提出了“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这个新的概念,是根据中央和农业部有关精神确定的。国家就是要把我们这支队伍作为技术支撑最重要的骨干力量,同时赋予了新的职能和任务。我们起码在三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在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宏观决策方面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二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三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为国家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主渠道作用。具体地讲,我们除了完成好原有的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畜牧业政策调研、畜产品和投入品质量安全控制、环境和草原生态检测、标准化生产管理和畜牧业执法等新的职能任务。“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希望大家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当地的需要,不断拓展我们的职能。

    这次会议是今年3月份全国畜牧总站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畜牧站长会议。这次会议出席的领导之多,规格之高,重视程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充分表明了农业部及各地对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视。会议会期虽然很短,但主题突出,针对性强,成效显著,收获很大。

    第一,认清了形势,增强了紧迫感。张宝文副部长亲自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张部长的讲话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充分肯定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科学分析了当前畜牧业面临的形势、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会一致认为,领导的讲话,对我们把握形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和任务,启发很大。大会一致认为,我们正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推进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的起步阶段。面对新形势,深化体系改革,搞好队伍建设,强化工作职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大家一定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积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改革与建设当中去,把我们这个体系改革好、建设好、发展好,在新时期做出新贡献。

    第二,肯定了成绩,增强了信心。会议总结了“十五”期间,特别是自2002年全国畜牧兽医站长会议以来,全国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改革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会议认为,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畜禽品种改良、技术推广服务、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会议认为,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牧战略的重要载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促进畜牧业科技进步,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力量,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靠得住、用得上,广大农牧民离不开、不可少的技术依托。

    第三,交流了经验,开拓了视野。会上,吉林、山东等6省(区)做了典型发言,没有发言的省(区)的材料也汇编成册,发给大家进行了交流。从交流的情况看,各地在体系改革和队伍建设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和做法。例如,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在畜牧机构设置上使用规定性名称,即省、市、县三级均设畜牧兽医局、畜牧站;每个乡镇设畜牧兽医站。省、市、县畜牧兽医机构纳入全额财政拨款编制,畜牧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工作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编制内人员由财政供养。省政府要求改革中畜牧站的职能要强化,除承担畜禽品种改良、畜牧技术推广和种畜禽质量监管外,还负责畜牧生产标准化管理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其他省区也介绍了他们在机构改革、技术推广、品种改良和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

    通过交流,大家增进了了解,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别人好的做法,为推进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和经验。我们感到,只要齐心协力,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抓实干,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第四,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张部长在讲话中强调指出,技术支撑体系不仅是畜牧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引路人。张部长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既澄清了以往一些模糊认识,使与会代表感到欣慰,更坚定了大家对改革和发展的信心。既然思路已经明确,目标已经确定,大家一定要把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切实搞好体系改革和建设。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谈两点意见。

    一、“十五”期间工作成绩显著,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期间,适应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坚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思路和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继续发挥着技术推广服务主力军的作用。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畜禽品种改良、草原保护建设、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畜牧业科技推广、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草原法》、《畜牧法》的贯彻执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体系改革创新进行了探索

    2002年全国畜牧兽医站长会议以来,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伴随着畜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畜牧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对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服务方式、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县乡机构改革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要求我们对基层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创新。面对新的形势,农业部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多次分片召开体系改革工作座谈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积极向农业部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有效指导了各地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各地畜牧技术支撑机构采取了许多很好的应对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稳定机构队伍方面,各地在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偏差,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被撤并或撤消,资产被平调、拍卖甚至侵占。一些地方再次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各级畜牧兽医行政和技术管理部门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主动为稳定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做工作。吉林、新疆、山西、江西、青海、甘肃等许多省区,在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稳定基层畜牧兽医体系,省区政府出台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明确了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公益性职能,核定了人员编制。在机构、人员精简的情况下,很多省采取以乡设站或按区域设中心站的方式,保证了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独立设置。在理顺管理体制方面,很多省从实际出发都确定了乡镇畜牧兽医站人、财、物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使困扰基层畜牧兽医站多年的体制性障碍初步得到解决。

    在解决经费方面,部分省区把基层畜牧兽医站人员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纳入财政预算体系,明确了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工作经费由财政保障。据调查,吉林、湖南、黑龙江、新疆等省级财政拿出专项经费,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工资、劳保等待遇。

    在创新机制方面,一些地方在原“三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编定人动、岗定人活”的新的用人机制,实行领导竞争上岗,定期考核,打破了终身制;技术人员竟聘上岗,定期考核,打破了铁饭碗;改革了分配制度,建立了激励机制,激发了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改善条件方面,有不少地区的政府加大了投入,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办公用房和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增强了服务手段。同时,一些基层站积极探索创建各类生产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技术推广方式的创新。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服务方式和领域不断拓展,逐步向标准化养殖、畜产品和投入品的监督检测以及协助开展畜牧业执法等综合性服务延伸。

    (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品种改良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国家和各省(区、市)分别公布了国家级、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按照分级保护的原则,确认了一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扩大了保护范围,增强了保护能力。“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保护经费6800多万元,各地投入超过1亿元,保护了一批珍稀品种,抢救了19个濒临灭绝品种。为使我国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各地重点抓了地方畜禽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增强了资源保护的后劲。

    从中央到地方增加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农业部启动了畜禽良种工程,改建和完善畜禽良种场和测定中心255个。各省也实施了类似的项目,浙江省从1999年起实施了畜禽种苗工程,江苏省实施了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了畜禽良种的生产和供应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畜禽良种化进程。农业部对全国种公牛站进行整顿,通过对种公牛站的考核验收,淘汰了不合格的种公牛站,并对所有考核合格的种公牛建立了系谱登记制度。在品种改良上,各地根据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集中精力在畜牧业优势区域内推广优良品种。例如,在奶牛优势产业带,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仅2006年中央财政就拿出1亿元资金,在22个省(区、市)实施,改良240多万头奶牛。通过长期不懈地推广瘦肉型猪饲养及其配套技术,生猪出栏率显著提高,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国外波尔山羊和肉用绵羊改良地方品种,提高生长速度和胴体重,促进了我国肉羊的发展。

    在品种改良工作中,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运用传统技术和生物技术手段,提高畜禽品种质量。例如,人工授精在我国黄牛改良中已被广泛采用;通过组织实施“万枚奶牛胚胎富民工程”,大面积推广了高产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应用效果也达到了国际水平。

    (三)技术推广工作全面推进

    “十五”期间,技术推广工作顺应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紧密围绕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领域,工作重点转向推广高产、优质的主导品种,推广生态、健康饲养方式,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科技入户、到场步伐,努力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浙江省把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作为转变养殖方式的重点来抓。全省生猪、肉禽和奶牛的规模饲养分别达到63 %、79 %和72 %以上,建立了193个畜牧生态示范小区、195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无公害畜产品135个,占全省畜产品总量的30 %。

    山东省围绕标准化生产,出台了畜牧生产和操作标准83个,以点带面加强标准化饲养场和小区建设。在全省60 %以上的养殖小区实行了建设、配种、防疫、供应、销售、粪污处理和分户饲养相结合的“七统一分”的运行模式。

    江西省在技术推广工作中,完善技物结合综合配套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推广牛的杂交改良方面,省级推广部门负责生产冻精,并根据县乡的需要,主动开展液氮、冻精上门服务;大多数县乡改良站落实了随叫随到、服务到家的工作制度,大大方便了农民。

    (四)草原保护与生态建设得到加强

    在草原保护与建设方面,技术支撑体系发挥了骨干作用。一是在草原资源监测与保护方面,完成了全国草原面积遥感速查任务,制定了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的行业标准,建立了草原监测信息系统平台,应用遥感、地球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全国草原生产力、鼠虫害进行了动态监测,对退牧还草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果进行了评价,为草原保护、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在草原虫灾防治方面,制定了重大草原虫灾防治应急预案,加强了草原虫灾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近4年来,共组织投入劳动力300万人次,飞机3700多架次,累计防治2.5亿亩。有效遏制了草原虫害蔓延的趋势,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近15亿元。三是组织实施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项目,累计应急防治草原鼠害2.2亿亩,建设无鼠害示范区1.6亿亩。使草原鼠害持续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为实现草原无鼠害管理做出了示范。四是大力推广草原保护与饲草饲料开发利用技术,促进了草食动物的快速发展。围绕治理生态环境和开发饲草饲料资源两大任务,全面指导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冬闲田种草养畜、秸秆养畜和饲草料加工利用等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选择有条件的地区,集中连片实施飞播种草示范项目,5年累计飞播种草300多万亩。五是认真贯彻落实《草种管理办法》,建立了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制定了重点保护名录和一系列技术规范。组织开展了新草品种的审定登记、草种质量的抽查检验和生产与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工作,依法承担了草种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为维护市场秩序和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畜产品和饲料质量安全水平工作稳步推进,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标准化及认证工作得到加强

    1、畜牧业、饲料工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十五”期间,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全国委员会共下达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493项,其中国家标准174项,行业标准319项,审定并颁布标准408项。此外,各省也制定颁布了大量地方性标准,如山东省制定畜牧生产和操作标准83项,广西制定畜牧业地方标准83项,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有利补充。这些标准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二是制定发布了《饲料工业标准体系标准》和《畜牧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规划》,规划中共有2495个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标准制修订项目。三是健全了标准化工作体系。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成立二十年;2004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两个标委会秘书处都设在全国畜牧总站、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各地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饲料工业标准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市成立了标准化工作机构,初步建立了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标准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出现了有人管、有人干的良好局面。四是强化重点标准的贯彻力度。2001年完成了强制性农业行业标准《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并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和培训,为在全国范围内严厉查处非法制售和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饲料生产环节“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检出率从2000年专项整治前的19.8 %降至2005年的0.1 %以下;生猪养殖环节检出率由2001年的10.1 %降至2005年的1.54 %。五是加强标准化示范场(区)建设。近年来,农业部每年投资兴建10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场,探索现代农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辽宁省坚持用标准化引导、规范生产养殖行为,先后建立了生猪、蛋鸡、肉牛等标准化示范场。广西近年来建立标准化示范区40个,带动了38万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行业认证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基本上做到了科学、规范、有序。目前,全国共有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检测机构66家,从事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人员上万人。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整的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体系,为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从2003年开始实施认证工作以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定数量逐年增加,规模逐步扩大。有的省无公害畜产品产量占到全省畜产品总量的60 %以上。饲料业认证方面,在全国开展了ISO9001、HACCP和饲料产品认证,认证饲料企业达530多家。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还存在着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服务方式落后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职能不明,队伍不稳。有些地方在前期的改革中出现了偏差,基层机构被简单地合并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导致人员混岗、在编不在岗、畜牧技术推广力量受到削弱。一些地方在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将乡镇畜牧技术人员的编制取消,有的干脆将畜牧公益性职能推向社会,将畜牧兽医站改为单纯的兽医防疫机构,与国务院30号文件精神不符。

    二是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多数基层畜牧站非专业人员比例过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业务素质偏低。

    三是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全国大部分基层畜牧站存在着人员工资没有保障,工作经费严重缺乏,甚至没有工作经费的现象。大部分基层站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有相当一部分县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仪器设备简陋,交通通讯工具缺乏,很难发挥应有的技术支撑作用。

    四是服务方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畜牧技术体系的工作还停留在以往的服务千家万户的方式上,在畜牧业加速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的过程中,跟不上发展形势,服务对象在减少,阵地在丢失,这种现象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二、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稳步推进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张宝文副部长的讲话,对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对体系改革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贯彻落实好讲话精神,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也对技术支撑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务院颁布的《意见》,为深化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改革提供了依据。加快畜牧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新型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所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各级畜牧站的工作,关系到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都必须要有大局意识,要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去考虑我们的工作,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布局。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规模化饲养比例正稳步提高,畜牧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迅速应用,畜牧业正在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畜牧业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才能跟紧时代步伐。如果我们思想解放不够,观念转变不及时,必然带来行动上的滞后,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将无法去应对各种挑战。在新形势下,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不能掉队,要及时调整服务方法和内容,完善服务手段,扎实工作,完成使命。

    (二)深化改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是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骨干力量,各级畜牧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按照国务院《意见》精神抓好改革工作。一是主动开展工作。这次改革,各地要成立领导小组,畜牧技术推广部门要主动参与进去,摸清家底,找准问题,及时将情况反映上去。要强调的是,国务院《意见》规定,县以下设畜牧兽医站,也就是说,畜牧兽医合并设站,一个站既包括畜牧的公益性职能也包括兽医的公益性职能,二者缺一不可,前期改革出现偏差的一定要纠正过来。二是科学界定公益性职能。明确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是改革的重要前提,国务院《意见》对此做了原则性界定。各地要在《意见》界定的公益性职能范围内,根据畜牧行业特点和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对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再细化。对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畜牧业生产统计,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畜禽资源、生态环境和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等公共服务,要切实强化,并将上述公益性职能在具体的改革方案中予以明确。三是合理定编。各省将出台基层站编制的测算标准,我们要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科学地提出乡镇畜牧兽医站中畜牧人员编制的测算标准,每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应该配备不少于2名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四是理顺基层站管理体制。要切实解决因条块分割、管人和管事分离而导致的一线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管理缺位、经费无保障、推广工作受影响等问题。县级畜牧行业主管部门和推广机构对乡镇畜牧兽医站要强化指导和管理,提供服务和支持。县级主管部门要保证乡镇派出站的工作条件、落实人员经费和相关福利待遇,在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等方面要充分听取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政府要与乡镇畜牧兽医站签订服务协议书,并为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创造条件。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张宝文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加强队伍自身能力建设是做好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自身建设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由于历史原因,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存在着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务必要引起各地重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当前改革进行到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关键要看我们的能力是否胜任,准备工作是否细致。所以练好内功,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尽快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畜牧技术队伍十分重要。一是要抓加强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服务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意识,树立勤奋敬业、真抓实干的行业作风,认真履行职能,对于职能范围内和上级部门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做到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不打折扣。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主动出击,勇于承担政府和行政部门的任务,如行业发展调研、畜牧执法、质量监督检验测试等。二要抓人才建设,对现有人员,要制定培养计划,通过短期培训、在职教育、脱产学习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人员素质。今后新进人员,一定要把好素质关,根据工作需要,引进适合工作的专门人才。建立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切实将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才留下来,切实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三是要借这次改革的机会,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和工作经费,改善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切实改变基础设施落后和工作经费无保障的落后局面。

    (四)继续做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品种改良

    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各级畜牧技术支撑机构要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要搞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为行政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当好参谋和助手。要加强对保种工作的管理,强化对保种场、保护区的技术指导,确保珍稀的地方品种不丢失,同时要积极探索利用生物技术保种,改进和提高保种效果。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选育和开发利用,特别是在黄羽肉鸡、水禽等方面,发挥我国地方品种优势,培育出有特色、效益好的新品种、新品系。

    改良畜禽品种,提高畜产品质量,是当前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各级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尤其是省级畜牧技术支撑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禽品种改良和种畜禽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要突出良繁体系建设和品种改良的公益性,根据生产现状、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针对不同畜种,有步骤地推进改良计划,对已具备条件的生猪、奶牛等重点进行系统选育。有条件的地区要组织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和育种协作,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畜禽良种繁育的科技水平。二是突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的执法性,结合贯彻落实《畜牧法》,配合行政部门打击生产经营假劣种畜禽行为,整顿和维护种畜禽市场秩序。三是完成好种畜禽质量监督检测工作,为提高种畜禽质量和种畜禽执法提供服务。

    (五)继续加大草原建设与保护工作力度

    草原是国家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各级技术支撑机构要围绕草原生态保护和节粮型畜牧法的发展,进一步做好行业管理的技术支持,加强草原检测,为宏观决策与监督执法提供科学依据。要积极参与退牧还草、风沙治理工程等重大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全面推进草原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的落实,促进草原合理利用和牧区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要加强草种管理,扩大优良品种,大力发展草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草原改良、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和饲草料加工利用,提高饲草料综合生产能力,缓解草畜矛盾,减轻草原压力。要进一步加大草原鼠害、病虫害和毒害草的防治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和草原建设成果,努力将防治面积比例尽快提高到50 %以上,遏制草原鼠虫害扩散势头,尽快将生物防治的比例提高到30 %以上,推进鼠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六)稳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认证工作,提高畜产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

    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要认真研究畜牧业、饲料工业标准体系,加快畜牧业、饲料工业标准制修订进度,特别是生态环境、产品质量安全、分等分级和生产技术规范通则方面的标准;认真研究规模养殖、养殖小区、“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不同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各种养殖方式的标准化生产程度,逐步实现从粗放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式转化。

    要加快无公害畜产品、HACCP、饲料产品等认证步伐,提高畜产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是近年来刚开展的一项工作,各级认证工作机构要认真研究认证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加快认证步伐。通过认证积极促进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企业行为,引导养殖户生产方式的转变。为保障获证产品的质量,要严格认证审查程序,要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无公害畜牧业产品品牌形象、HACCP认证的宣传,切实提高无公害畜产品品牌、HACCP认证企业的地位和社会的认知度。

    (七)技术推广要争取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要以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围绕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重点推广养殖小区规范化生产技术、瘦肉型猪规模生产技术、高产奶牛繁育与规范化饲养技术、退牧还草舍饲半舍饲技术、草原鼠虫害防治技术等。各地技术推广部门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筛选出一批增产、增效、生态、安全的适用技术,进行推广。还要密切关注畜牧生产中出现的新形势,跟踪畜牧科技发展新动向,针对养殖小区规范化生产、草原生态建设、畜产品安全等,适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要深入研究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等的技术接受能力为抓手,辐射带动千家万户。

    (八)促进奶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今年4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重庆考察时题词“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希望你们能让我梦想成真”。总理的愿望为我国奶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奶业工作者鼓足了勇气。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国家奶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正确处理好奶业发展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系,为奶业发展做贡献。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巩固奶类项目成果,保留机构,稳定队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住当前奶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争取,在奶业宏观政策调研,奶业经济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奶业综合信息收集汇总和奶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方面拓展职能,延伸服务。二是尽快开展奶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和实施奶牛良种登记制度,为提高我国奶牛遗传育种水平做好基础工作。三是加强对奶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和指导,发挥其在引导奶农进入市场,发展奶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奶产品竞争力,促进奶农增收等方面发挥作用。四是加强奶水牛的开发力度。要把开发奶水牛资源作为南方发展奶业的战略重点,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促进奶水牛优势区域的形成。

    本次会议邀请中牧集团的同志介绍了开展畜牧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的情况。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有关“大力发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的精神,全国畜牧总站、中牧集团和部分省(区)畜牧站联合开展了畜牧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的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探索通过机制创新,降低畜牧业生产资料和投入品采购成本,提高质量安全的新路子。同时,开展连锁经营也可为下一步机构改革,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离后,拓展经营性职能,为安置分流人员提供发展思路和平台。

    当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了关键时期,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新形势,新任务,对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中央、省、市、县和乡镇畜牧技术支撑机构要找准定位,工作中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形成合力。今后,全国畜牧站长会要根据需要及时召开;各专业站,比如品改站、草原站等的全国性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增强互动性和凝聚力。

    希望大家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改革、稳定队伍为基础,以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把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向新阶段。

    (本文是作者在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