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对粮油涨价能不“大惊小怪”吗?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2-12
     11月份以来,各地米、面价格纷纷上涨。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11月下旬,小麦、玉米、大豆和籽棉收购价格分别出现不同上涨,全国食用油平均零售价格较10月份上涨了6.04%。国家粮食局研究员、粮食问题资深专家丁声俊说,这一轮行情属于恢复性上扬,“在正常范围以内,不值得大惊小怪”。(《经济参考报》12月11日)

    再来看另外一则新闻: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有11118人参与的调查显示——77.1%的人表示,粮油价格上涨使他们“生活压力增大”,84.0%的人认为,生活成本比1年前又有增加。(《中国青年报》12月11日)

    在一些部门和专家看来“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价格上涨,为什么总会引起许多民众的焦虑与不安呢?尤其是粮油、燃气、水电等生活必需品,情况更是如此。在不到两天的调查中就有1万多人参加,这就足以说明民众对此极度关切。

    民众为啥对粮油涨价“大惊小怪”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缺乏一种通畅及时的信息传递沟通机制。正如专家所言,我国粮食价格一直偏低,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城市里买一瓶饮料要三块钱,但农民辛苦耕作一年,卖出的小麦一斤才八毛钱,这种不合理的价格定位,注定了粮油价格今天的恢复性上涨。但既然如此,有关部门早就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将此种“不合理”状况向公共“传达”清楚,让老百姓明白粮油涨价是市场的理性回归,而非出于生产或者市场风险。为什么要涨,要涨多少,对这些问题公众一无所知,产生“恐慌”也就理所当然了。显然,在很多时候,正是由于信息的匮乏,人们对物资价格上涨才产生一种下意识的担忧。如果有了规范健全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公众对“价格信息”的知情权,人们对“涨价”的态度才会逐步趋于理性。

    其次,这种“大惊小怪”还体现了民众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担忧心态。后一则报道中一位被调查者的留言对此进行了生动的“阐述”:“我们害怕涨价,害怕市场,也害怕垄断,说到底是因为社会保障系统脆弱。”在对社会保障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下,民众才会对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感到忧心。

    显然,正常的粮油价格上涨,引发了民众的“大惊小怪”,其背后蕴藏着公共权利和公共福利急需进一步提升保障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将考验着我们公共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