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2-11
     进入11月份,京城面粉价格涨幅超过10%;山东省农户小麦出售价格由9月份每公斤不到1.4元涨到了目前的1.6元左右,涨幅超过10%;上海市场的食用油价格出现“跳高式”增长;深圳、广东等地粮油价格也出现上涨。

    粮价是百价之王,粮价上涨往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1985年、1988至1989年和1993至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不仅如此,伴随这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也都在上年或当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今年,恰恰也是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从9月底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来看,M0、M1和M2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5.3%、15.7%和16.8%,是上一轮通货膨胀结束后增长速度较快的一次。粮价上涨是否真的会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仍然分别占到37.7%和46.2%,食品价格仍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最具影响力的项目,因此对居民的消费支出仍有重要影响。粮价及食品价格上涨还会间接带动其他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造成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

    但分析同时指出,从目前中国经济的总体状况看,这次粮价上涨,未必会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

    分析认为,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所占比例尽管仍然最高,但同上一轮通货膨胀高峰期的1993至1995年相比,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已经减弱。

    从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近年来居民用于食品的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小,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度已经大大减弱;随着中国经济整体上从短缺转变为过剩,商品供应充足,粮价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也比10年前明显减弱。目前的粮食库存依然较为充足,通过调节库存仍可控制价格上涨幅度。

    另外,就整个商品市场而言,中国目前基本处于买方市场。前不久,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2006年下半年600种主要商品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0%左右;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30%左右;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许多商品由于供过于求或产品更新换代,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种大背景下,粮价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带动作用就不会像短缺经济时期那样强。

    更有专家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应该是一件好事情,目前国家一直在寻求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途径。农产品价格不上去,实现农民的收入增加就很难。因此,目前解决“三农”问题,如何让市场促使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最为重要的一面,也是农民增收的最好途径。

    粮油价格低迷,国家要保护农民利益;粮油价格上涨,国家同样不能放松对农民利益的维护,真正使价格上涨起到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对粮油流通环节的管理,规范粮油市场秩序,确保粮油价格机制传导及时、灵敏,确保粮油市场竞争充分和公开透明,确保粮油价格上涨而获得的利润空间让直接从事粮油生产的农民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