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1-23
    以农业原材料和金属矿产品为代表的初级产品价格大幅飙升,以及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是冲击现今世界各国经济和推升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非能源初级产品的价格走势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日益凸现,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本文所涉及的非能源初级产品指剔除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其他两大类商品,其在世界贸易总量中占有较高的份额,近年所占比例达到15%,全球有36个国家非能源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例超过10%,92个国家超过5%。近年来,非能源初级产品的价格走势值得高度关注。

    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按照IMF编制的价格指数,2006年初级产品价格是1980年的2.53倍,最近两年上涨最快,很多种产品价格已升至30年来的最高点。2006年7月,金属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80%,食品和农业原材料价格分别上涨20%和4%。近几个月,粮食、金属等价格继续上涨。按照《经济学家》的价格指数,10月上旬,粮食价格比上月上涨6.5%,金属价格比上月上涨3.3%;与去年同期相比,二者分别上涨13.7%和72.4%。

    各类金属价格不断飙升。到2006年9月底,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比年初上涨了67.5%,镍价上涨了133.3%,铅价上涨了29.4%,锡价上涨了37.9%,锌价上涨了75.7%。铝价和金价经过一段时间猛涨,至5月中旬升至最高价位,此后有所回落,铝的最高价位比年初上涨44.2%,至9月底回落30.9个百分点;金的最高价位比年初上涨33.2%,9月底回落16.5个百分点。

    面对全球资源产品价格持续高涨,西方国家加紧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向非洲、拉美、西亚资源的投资加快,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炒作来推波助澜。“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工业化的关键阶段,重化工业发展迅速,正处于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支撑型的转折阶段,对重要工业原材料以及能源需求增长仍然较快,资源产品价格猛涨,使我国相关产业发展难度增加。

    进口成本加大,面临经济利益损失。我国人均资源量少,特别是石油、富铁矿、铜矿、铬、钾盐等重要资源缺乏,我国铁矿砂、羊毛、天然橡胶、铜材、氧化铝进口量分别占国内需求的42%、60%、65%、44%,47%。2005年,由于进口价格上涨,我国为铁矿砂、钢材、氧化铝、铜矿砂、塑料、橡胶等原料进口多支付了大约165亿美元。我国面临重要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安全和价格安全问题,要加强与利益相关国的合作与联合,制定和实施重要资源进口战略,以全球的视角进行产业布局,避免重大外部风险冲击。可以通过投资和贸易相结合的方式,与重要资源国进行合作,建设利益相关体,使供给和需求双方实现长期的互利共赢。

    原材料消耗量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单位产值消耗的矿产资源是美国的10倍,日本的20倍,德国的6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影响明显大于其他国家。我国上游行业和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已经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今年9月份,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9%,其中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3.6%,原料价格上涨7.2%;粮食价格上涨3.4%,是我国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专家分析,我国价格上涨正在从需求拉动型向成本推动型转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短期内,要通过价格和税收等机制调控资源和原材料利用,抑制需求新的大量增加;同时,企业要加强采购供应链管理和运用现代物流,降低流通费用,以减少总成本。长期来看,我们必须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要完善资源和废旧物资回收制度,制定废旧汽车、家电的回收法规,给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资源和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和再利用。

    促使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面临较大价格风险。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攀升,侵蚀企业利润,对我国下游产业发展压力加大。当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价格的话语权与我国的进口规模和所占的份额还有差距,对国际市场价格的主动影响力较弱,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时而发生被国际资本暗算的情况。因此,要继续加强大宗商品进口协调工作,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增强我国企业的集体谈判能力,谋求有利的价格条件,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还要发展国内大宗原材料期货市场,研究开发原材料、战略性资源、农产品等期货品种,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避险工具;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稳定企业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