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业发展改变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1-17
    记者近日在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自治区采访发现,发展奶业已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致富产业,通过从事奶业生产,许多农民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缩小了城乡差距。

    在我国农村,土地一直被认为是农民的命根子,为了能获得一个好收成,农民们“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延续着春种秋收的传统生产方式。而今,随着大批农民从事奶牛饲养业,这一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变。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是内蒙古著名的奶牛养殖乡。乡长包勒特对记者说:“以前农民一辈子就守着几亩土地,从事的就是春种秋收的生产方式,而现在通过发展奶牛养殖,农民已从种植业转向奶牛饲养业,不仅对土地的依赖减少了,而且还学会了养殖技能。”

    目前,沙尔沁乡全部采用分散养殖、集中挤奶的生产方式,全乡有2万多农民饲养奶牛,共饲养奶牛1.6万头,奶业已超过种植业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目前,全乡的种植业基本上为奶业服务,8.5万亩农田大部分种植了玉米和苜蓿。

    养奶牛还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李村镇孟庄村奶农孟文正不但自己养了120头奶牛,还投资建起了奶牛养殖小区和大型机械化挤奶厅,并配备了奶质分析仪等先进设备,为奶牛养殖小区内240多头奶牛服务,年收入达16万多元。

    记者在这个小区看到,奶牛从出生、成长到配种、生育等过程,在电脑中都有详细的记录,奶牛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都进入电脑档案进行保存分析。孟文正说:“用电脑管理奶牛,科学性提高了,节省饲料不说,牛奶的等级也提高了。”

    奶业发展还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通过养殖奶牛,农民像“上班”一样有了“作息时间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公喇嘛乡姑子板村奶农云卫东饲养了12头奶牛,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去奶站挤奶;上午7点钟喂牛,然后清理牛圈;中午12点第二次喂牛,再次清理牛圈;下午5点第二次挤奶;晚8点第三次喂牛,并清理牛圈。

    不仅如此,养奶牛的农民还有了“月工资”。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北义井乡真檀村奶农罗存劳每个月都可以从奶站或银行拿到相对稳定的现金收入。他告诉记者,过去只种地时,一年到头才能见到一次现钱。饲养奶牛以后,每个月结一次奶款,月月都有现钱收入,就像职工开工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