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0-30
    “以前,3亩草场养不肥一只羊;现在,一亩草场养3只羊还多。”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柴登镇的魏二牛掰着指头说。几年前,鄂尔多斯市这片草原上“光秃秃的,牲畜奔跑寻食,越跑越瘦”。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魏二牛承包了440亩草场,把大片的草场都用护栏围起来,比看护庄稼还精心地看护着自己封育的草场。他还把自己的一部分天然草场翻耕改造成人工草场,种上优质牧草紫花苜蓿,除了收获牧草,还可以把草籽卖给草业公司。合理有效的草场封育和建设人工草场,让魏二牛家的羊儿肥了,让柴登镇的草原绿了,让草原上的牧民富了。

    目前,我国草资源丰富的一些地方,草业开始作为大产业发展,并正在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草业初显勃勃生机

     “草业是产业链最长、容纳科技手段和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之一。”著名草业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任继周教授说:“草业有多种功能,从生态保障,到植物性生产,又到动物性生产,再延伸到产品加工流通,在大农业的农、林、牧各个行业中。”草业主要包括草地畜牧业、草产品业、草坪业及草地非牧开发产业。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专家组组长洪绂曾认为,“实际上,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钱学森同志提出立草为业理论以来,草坪业、草种业、饲草业和其他农机、农药、肥料等已经是朝阳产业初显勃勃生机。在美国,草业被列入了十大工业。”

    草地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任继周院士介绍,我国粮食问题的压力来自饲料而非口粮,在未来15年内或更长时期内,我国食物需求,如果把人的口粮与家畜的饲料统一折合为“食物当量”,大约人的口粮占30%,家畜饲料占70%。按绝对重量计,大约口粮为2亿吨,饲料为5亿吨。而饲料营养物质应主要靠牧草提供,这就要实行草地农业,也就是草业。如果说以生产粮食为主的耕地农业在保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那么,以供给畜牧业生产为主的草地农业就是在保证着国家的食物安全。只有草业才能在满足食物需求的同时保证生态健康。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食物结构中,草地农业所提供的畜产食品比重很大,并将日益增大。在荷兰,已有三分之二的耕地用于种草,发展草地农业。

    而与草地畜牧业紧密相连的饲草业同样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国内与国际市场对一些如苜蓿草产品的草类青饲料的需求量急剧递增。国际市场年需牧草缺口达1000万吨,而每吨苜蓿颗粒饲料的价格在250美元左右,日、韩及东南亚主要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苜蓿草粉和颗粒饲料。

    草坪业前景也十分广阔。我国目前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不足4平方米,离人均30—40平方米的国际标准还很远。随着环保、城建、园林、体育、度假等事业的深入,草坪业在城市环境绿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市场潜力巨大。

    立草为业应成共识

    我国平均每公顷草原生产力是7个畜产品单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的草原自然条件与北美草原相似,但生产力水平却相距甚远。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距呢?

     “全社会对草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草业经济整体水平较低,草原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草业投入不足,草业科技支撑不够,草业支持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参与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上百位专家在进行了长达近两年的综合研究之后做了如上判断。

    任继周院士认为,立草为业还没有成为普遍的共识。草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尚未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与此同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人口增长及生产发展的同时,草原超载过牧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北方草原家畜平均超载达36%以上。草原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初下降了1/3—2/3。近年来,虽然国家对草地的投入已经远远超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总和,但投资总量仍然不足,草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其他地区。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我国草业规模化、产业化、资源整合化力度不够,未形成集成化的产业优势。草业的主体————草地畜牧业经营粗放、管理落后、效益低下等现象较为突出。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牲畜数量的增加,不仅效益低下,而且也造成草原资源严重破坏。而草原的家庭分散经营势单力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有效应对国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竞争。

    缺乏草业科技支撑,也是导致草业薄弱的重要原因。从国外草业发展情况看,科技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尚不足30%。我国尚未形成可综合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创新研究体系,草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研究均比较薄弱。优良牧草品种缺乏,种子产业化技术薄弱,草产品加工刚刚起步,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良种繁育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

    转变草业生产方式

    业内人士认为,要加快我国草业的发展,在强化草原资源保护、加快草原生态建设、完善草业保障体系、实施重大工程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推进草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草业产业化水平,加大草业科技支撑力度,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同时建立草业示范区进行试验探索。

    转变草业生产方式,首先要调整饲草供给格局,加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洪绂曾认为,人工草地面积和生产力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畜牧业总体发展水平。每当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比例提高10%时,草地畜牧业产品总值提高一倍。我国草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工草地不足3%。如果能够实现我国人工草地面积3300万公顷、草地围栏6600万公顷,全国草地生产力可提高10—20倍,每公顷畜产品产量达到45个畜产品单位以上。其次,要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实行划区轮牧,扭转超载过牧的局面;引进和改良牲畜品种,提高优质畜种比例,积极推行牲畜舍饲半舍饲圈养;推广和普及科学的饲养技术,提高饲草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再次,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形成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通过退耕还草、引草入田、草田轮作、种植青贮玉米等措施,发展草食畜牧业,实现种养业共同发展。

    促进草业产业化经营,应加大草业产业链条的延伸。资料显示,早在2001年,我国畜牧业的主要原料级产品总量已达世界第一,但加工能力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专家介绍,草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和畜产品的深加工、畜产品的国际分工相结合。在草业的产业链逐级拉长之中,产品的价值也因之增加,终端产品的市场价值越来越高,这会直接拉动原料的需求增加和市场价格增长,从而使牧民增收;而产业的丰富化也直接或间接地为牧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畜产品现代加工业发达的地区,牧业的集约化程度,牧业的产业化经营,产、加、销一条龙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牧民富裕程度也都有较大提高,牧区城镇化推进速度也较快。

    科技支撑方面,洪绂曾认为,应该紧紧围绕北方草地退化的防治和合理利用、南方草地的高效合理开发技术、农区和农牧交错区草业发展等方面,以发展质量效益型的中国草业为目标,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当前我国草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提高草业科技的贡献率。

    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今年6月表示,要加快建立草业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多元投资机制,鼓励国内外企业、农牧民个人等社会资金投资草原保护建设和草业发展。同时,将不断完善支持草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积极稳妥地实行草原生态移民政策措施,缓解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从财政、税收、信贷、金融等方面对草原保护建设及草业发展等给予扶持。

    而任继周院士认为建设草业示范试验区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