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农技人员:中国生物技术防病虫害让我们受益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0-18
     体长只有0.3毫米到0.5毫米的赤眼蜂竟然可以用于防治玉米、蔬菜、果树、花生等多种农作物的病虫害,在听完北京市密云县植保植检站站长史桂荣介绍之后,来自塞拉利昂的雅各布对这一全新领域充满好奇。

    “用生物技术、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新鲜。” 雅各布说。

    雅各布和其他17名非洲植物保护技术和管理人员正在北京参加中国农业部举办的“非洲国家植物保护技术培训班”。17日上午,他们专程来到北京市郊区农村,实地考察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的应用情况。

    在参观北京市密云县植保植检站过程中,来自乌干达、塞拉利昂、赞比亚、刚果(布)、加纳、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7个非洲国家的18名学员不时地围在史桂荣站长身边,向她请教心中的疑惑。

    “如此小的生物是如何防治病虫害的呢?”

    “赤眼蜂把卵产在害虫体内,幼虫通过吸取害虫卵来完成自己的生长发育,之后,咬破害虫卵,继续寻找新的目标。”史桂荣说。

    对于介绍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的情况,站长史桂荣可谓是驾轻就熟。多年来她一直从事生物技术防治农林虫害工作,已经先后接待了30多个国家的1万余名农技人员,在培训交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放置赤眼蜂的器具车间里,一个个高粱米粒大小的白色颗粒状物体引起了非洲学员们的关注。史桂荣介绍说,这叫寄生卵,每一粒里面可以装80头赤眼蜂。

    “这么小的颗粒,竟然可以装那么多赤眼蜂。”听后,车间内响起了阵阵惊叹声。

    随后,史桂荣拿起缝衣针挑开寄生卵,让学员们一睹赤眼蜂的风采。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侯赛因·菲腾立即拿出便携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宝贵画面。“回国以后,我会把这里学到的内容整理出来,让国内的同行们更好地学习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侯赛因·菲腾说。

    史桂荣说,这项技术不仅获得过国家级奖励,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先进的。用赤眼蜂防治虫害,每亩地只需花费人民币2元钱,一个人一天可以防治500亩。而喷洒农药每亩需花费10多元,一个人一天只能完成2亩。

    北京市密云县植保植检站自从1979年成立以来,已累计繁育了2200亿头赤眼蜂,推广防治农林害虫75万公顷,防效平均达85%以上,减少农药用量3150余吨,挽回农产品损失2.62亿公斤。

    雅各布说,这次培训学到了很多全新的东西,比如赤眼蜂防治技术就是个全新的领域,这项技术成本低、效果好、省工省力,而且对环境无污染。很值得推广出去,回国后会向本国政府官员汇报,利用媒体等手段把这些新的观点和新的做法广泛传播出去,让农民真正受益。

    来自加纳的查理·科沃瑟说,通过这次学习,可以把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带回去,与本国技术相结合更好地发展农业。

    “非洲国家植物保护技术培训班”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农业和人力资源领域合作项目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农业部已对来自40多个非洲国家的1000多名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杂交水稻、玉米种植、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水产养殖、农业项目投资评估与管理及农村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并向非洲派出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近700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