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9-18

农业部文件

农牧发【2006】11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畜牧(农牧、农业)厅(委、办),饲料工作(工业)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局:

 为加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促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饲料工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保障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我部编制了《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贯彻执行。

 

附件: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二○○六年八月四日

 

 

附件:

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饲料工业是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为了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加快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步伐,特制定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饲料工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一)     饲料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我国饲料工业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与发展,已经建成了包括饲料加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机械制造工业和饲料科研、教育、标准、检测等较为完备的饲料工业体系。目前,全国饲料企业按经济类型统计总数为15519家,其中国有企业487家,集体企业527家,私营企业8893家,联营企业408家,股份企业3776家,港澳台资企业155家,外商企业305家,其他类型企业968家。从业人员约51万人。2005年,饲料工业产品总产量为1.07亿吨,比2000年增长77.2%。配合饲料产量7757万吨,浓缩饲料产量2498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472万吨,分别完成“十五”计划指标的97.0%166.5%157.3%。饲料工业总产值为2742亿元(见下表)“十五”期间,我国饲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继续得以巩固和提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我国饲料工业的大力发展,为保障安全优质的畜禽及水产产品供给,促进粮食的增值转化,带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养殖产品竞争力增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6-2005年全国饲料工业产值和产量    单位:亿元、万吨

年份

总产值

总产量

配合饲料

浓缩饲料

预混合饲料

1996

1081

5610

5118

419

73

1997

1262

6299

5474

701

125

1998

1322

6599

5573

887

138

1999

1855

6873

5553

1097

223

2000

1580

7429

5912

1249

253

2001

1644

7806

6087

1419

301

2002

1906

8319

6239

1764

316

2003

2077

8712

6428

1958

326

2004

2428

9660

7031

2224

406

2005

2742

10727

7757

2498

472

 

 “十五”期间,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1.产量快速增长。从总量看,饲料产量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开始由速度型向质量、速度并重型转变。十五期间饲料年均产量与九五期间相比,增长37.8%。“十五”期间饲料产品总产量年递增率为7.6%,而“九五”期间为7.1%,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产值与饲料产品总产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77.2%44.4%。从饲料产品结构来看,2005年配合饲料产量比2000年增长31.2%,浓缩饲料产量增长100%,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增长86.6%。赖氨酸产量为33.6万吨,增长19倍;氯化胆碱产量24.5万吨,增长2.5倍;磷酸氢钙产量203万吨,增长2.0倍。

2.质量稳步提升。1987年第一次饲料产品质量全国抽查,样品合格率仅为20%1990年、1995年、1998年、1999年进行的配合饲料产品质量四次全国统检,抽样合格率分别为59.7%62%89.7%95.7%。“十五”以来,全国配合饲料质量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高品质的饲料产品已成主流。同时,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瘦肉精等违禁药品蔓延的势头,饲料生产环节瘦肉精检出率大幅度降低,从2000年专项整治前的19.8%降至2005年的0.1%以下;生猪养殖环节瘦肉精检出率总体下降,由2001年的10.1%降至2005年的1.54%。

3.产品结构日趋合理。目前,我国禽、猪、水产和反刍家畜配合饲料的比例5133115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彻底改变了先前饲料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在配合饲料稳步发展的同时,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发展迅速。2005年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三者的比例为15.316.4,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养殖业实际情况的产品结构,促进了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

4.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饲料是动物营养科技的载体,是现代饲料加工工艺的终端产品。在现代集约化养殖中,饲料对提高养殖业生产水平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大量现代饲料科技的应用,我国肉鸡配合饲料的转化率已由“八五”时期的2.51提高到目前的1.81,出栏缩短18天左右;肥育猪由3.31提高到3.01,出栏缩短40天左右;养殖水产品由2.01提高到1.81,养殖效益明显提高。

5.企业整合重组速度加快。随着饲料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化运作的不断深入,企业集团化整合速度不断加快。当前,全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157家。全国排名前10位的饲料企业集团生产饲料产品为250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3%。一些大型饲料企业强强联合步伐加快,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集团化企业多数都是国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链条覆盖了饲料生产、动物养殖、良种繁育、兽医药品和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有些企业还实现了跨行业的生产扩张,在经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二)     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饲料工业开始进入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产业升级阶段。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已由速度型向质量与速度并重型转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产学研紧密结合,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饲料企业的风险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饲料企业和产品认证工作积极推进,饲料企业名牌意识日益增强。“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时期,对饲料工业来说,其内外部环境也将出现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保持快速发展难度加大,深化改革困难增加,资源环境制约趋紧。面对新的环境,必须深刻分析和把握饲料工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1.有利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行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提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号召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饲料工业应发挥在工业反哺农业中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拥有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优势的饲料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当前,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畜牧业正处在转变生产方式、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关键时期,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畜产品和养殖水产品消费正迈向安全、优质、方便的崭新阶段,这些都为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1)饲料产品市场广阔。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我国畜产品和养殖水产品消费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我国多数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成本和价格方面的比较优势,只要加强扶持和监管,我国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潜力很大。畜产品和养殖水产品消费的不断增长必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饲料工业的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以散养为主导的传统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方式。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结合草原生态保护,逐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养殖方式的转变对饲料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饲料加工产品的需求将有大的增加,从而为饲料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饲料原料供应还有增加的潜力。我国饲料资源的增长潜力还很大。一是饲料粮有待转化。当前我国只有约四分之一的饲料谷物直接用于饲料加工,其他四分之三的饲料谷物由养殖场自行加工或农户直接饲喂,表明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二是粮食生产的潜力。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将稳步提高;三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潜力。随着三元种植结构的不断推进,专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饲料粮生产的土地利用效率将显著提高,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饲料粮产量还可望大幅度提高;四是利用国际饲料谷物市场仍有空间。尽管国内玉米供给量逐年增加,但增幅小于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饲料工业已成为必然。饲料资源增长的巨大潜力为饲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秸秆等非常规饲料资源丰富。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每年可生产秸秆6亿多吨,综合利用4亿吨,还有2亿吨左右未被利用,已经利用的也是粗放的低水平利用。如果通过秸秆青贮、氨化、机械加工和发展全混合日粮等技术,将这2亿吨秸秆充分利用,生产草食动物饲料,可节约饲料用粮6000万吨,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和质量,降低饲料和劳动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秸秆蕴藏着丰富的能量,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经过科学处理,可作为我国饲料的重要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棉籽饼、菜籽饼是非常规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棉籽饼脱毒等一系列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推广以及油菜籽双低品种的推广,我国大量棉籽饼、菜籽饼等非常规饲料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国有大量优质蛋白质的动物屠宰下脚料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浪费了宝贵的蛋白质资源,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每年生产的动物性下脚料资源超过800万吨,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生产优质蛋白质饲料400万吨,是我国每年进口鱼粉数量的4倍,折算相当于600万吨豆粕资源,对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势日渐突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饲料工业已具备了“走出去”的优势。一是我国饲料工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饲料工业生产体系。二是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优势,氯化胆碱、饲料级维生素ACDEKB组维生素全部实现国产化,产品质量好,价格合理,AEC等饲料级维生素已占国际市场30-50%的份额,竞争力较强。三是我国的饲料机械生产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饲料加工设备出口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实行“交钥匙”工程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深受东南亚地区的欢迎。四是一批饲料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开始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投资兴办饲料企业,具备了在海外投资办企业的经验。

2.不利因素

(1)部分饲料原料仍有较大缺口。随着市场对畜产品需求的日趋旺盛,以及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对饲料粮和优质饲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部分饲料原料出现较大缺口。一是蛋白质饲料将长期短缺。我国重要的动物蛋白饲料——鱼粉一直依靠进口,约70%需要进口;饲用大豆明显不足,每年用于豆粕生产的大豆近70%需要进口;50%以上的氨基酸依靠进口。二是我国用量最大的能量饲料——玉米生产的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优质高产的专用饲料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少,无法满足饲料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部分饲料添加剂的国内供应量严重不足,存在品种单一,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等问题,在质量和数量上距饲料工业的需求还相差甚远。

(2)饲料企业整体素质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有差距。饲料企业数量多,但多数规模小。饲料企业散、乱、无序竞争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获得质量认证的比例小;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比例小;科技开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低,竞争上处于劣势。我国饲料企业发展现状与“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饲料质量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虽然“十五”期间我国饲料质量安全状况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少数饲料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超范围使用饲料添加剂,不遵守休药期和配伍禁忌等规定,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和使用动物源性饲料等。二是饲料检测手段落后,尤其是快速检测技术,不适应对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开展饲料安全检测工作的要求。三是饲料工业标准体系不健全,饲料和动物组织中违禁药品检测方法标准滞后,影响了饲料质量监督执法工作。四是饲料监管经费严重不足,检测覆盖面小、监管手段落后等都制约着饲料工业的发展。由于饲料安全问题使我国畜禽产品国际竞争力削弱,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阻碍着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一是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措施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二是饲料工业标准化水平较低,国际标准采用率低,饲料产品出口更容易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制约,而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反技术壁垒机制。三是科技投入不足,饲料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较大,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乏,基础数据不完善。四是饲料监测体系与安全预警体系不完善。五是饲料行业自律有待提高,市场体系不健全,恶性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

5)新型饲料原料开发与推广亟待加强。我国是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目前,主要蛋白质饲料原料仍然依靠进口。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量优质蛋白质资源未能得到开发利用,造成宝贵的蛋白质资源浪费。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率低,大量秸秆被抛弃在田边沟渠造成面源污染,或者焚烧后造成大气污染。秸秆饲料加工的装备水平较低,秸秆饲料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亟待加强。

(三)     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任务

“十一五”饲料工业发展的总任务是加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促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任务是:

一是强化监管,促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保证饲料安全,不仅是生产安全动物性食品的需要,也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增加动物性食品出口的关键所在。要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饲料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饲料监测体系,加强饲料安全的溯源管理和全方位监管,进一步提高饲料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快速发展,为养殖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尽快把畜牧业建设成为大产业,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层次,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饲料工业要适应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加快生产和经营方式转变,不断提高饲料产品的入户率,为养殖业发展提供数量充足和质量安全的饲料产品。

三是广辟饲料资源,依托饲料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资源。要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实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工程,将秸秆处理后饲喂家畜,利用家畜粪污制备沼气,缓解一些农村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同时减少因焚烧秸秆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通过饲料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是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加大服务“三农"的力度。饲料工业上联种植业,下联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增强饲料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饲料占畜牧业生产成本的70%以上,对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超过40%,通过使用优质高效的饲料产品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饲料企业销售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直接将养殖技术传播给广大养殖户,促进科学养殖技术在广大养殖户中的普及应用,提高农民致富增收的能力。饲料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畜牧水产养殖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和提高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作用显著,“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饲料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二、“十一五”饲料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及产业结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饲料工业发展全局,以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和监管体系为目标,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统筹产业发展和质量安全。继续深化饲料企业改革,加快饲料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进程。加强饲料工业支撑体系建设,继续优化饲料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饲料工业科技进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广辟饲料资源,不断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安全的饲料保障。

(二)发展目标

我国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协调发展,确保饲料产品供求平衡和质量安全;实现饲料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科技对饲料工业的贡献率,饲料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饲料工业生产与经营的法律体系,保障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将饲料大国转变为饲料强国。

具体目标如下:

1.配合饲料年双班生产能力达到1.7亿吨左右,实际产量达到9500万吨;浓缩饲料产量达到3000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达到600万吨;秸秆饲用率达到50%

2.饲料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5%以上,饲料添加剂及其预混合饲料总体合格率达到90%以上,违禁药物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饲料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

(三)区域布局及产业结构

大力推进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协作,在进一步提高东部、稳定发展中部的同时,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重点扶持西部边远地区饲料工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档次和创汇能力强的饲料加工业、添加剂工业和饲料机械工业;东北、中部等广大农区充分发挥饲料资源和劳动力密集优势,大力发展饲料原料和饲料加工业,加快粮食转化增值;西部地区应根据生态建设及退耕还林、还草的布局安排,发挥资源优势,建立饲料饲草等原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浓缩饲料加工业和饲料添加剂工业,推广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为了充分利用农区秸秆资源,节约饲料用粮,缓解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在广大农区大力开发和利用秸秆资源,推广和普及秸秆青贮、微贮和氨化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牛羊颗粒秸秆日粮”饲养技术,积极发展秸秆养畜,通过“过腹还田”改善生态环境。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优化饲料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配合饲料和单一饲料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预混合饲料,实现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积极开发新型饲料资源和饲料品种,压缩一般性饲料品种,加快饲料产品的更新换代,满足不同饲养品种、养殖方式对饲料产品的需求。

三、“十一五”期间饲料工业发展重点

(一)增强饲料原料供应能力,加快饲料工业发展

稳步推进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扩大饲料作物种植,解决我国饲料供应不足。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提高饲料原料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充分利用中低田和冬闲田种植饲料作物,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如饲用玉米、大豆的生产等,进一步增加优质饲料蛋白原料的来源。利用动物下脚料生产优质饲用蛋白质。扩大玉米良种补贴规模,尤其是对种植青贮玉米实行补贴,扩大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饲料总量。

(二)开发利用秸秆饲料资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积极开发利用秸秆等饲料资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把农作物秸秆“吃干榨尽”和转化增值。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行农牧结合,促进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节约饲料用粮,缓解粮食需求的压力。通过“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

(三)大力发展饲料添加剂工业,提升饲料工业水平

拓展饲料添加剂工业生产领域,重点扶持氨基酸、维生素生产,突破蛋氨酸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满足我国饲料生产对氨基酸的需求;加快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生产,尤其是替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使我国饲料添加剂工业在总量、质量和品种结构上有新的进展和提高;逐步实现主要饲料添加剂国产化,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提升国产饲料添加剂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尚无生产或产量不能满足需要的品种,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盈缺。

(四)强化饲料科技创新与推广,增强饲料工业发展后劲

 继续加大“科技兴饲”步伐,增加科研投入。通过“科技攻关”、“863计划”、“973计划”和“新产品推广计划”等继续对饲料工业提供支持,提高饲料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饲料工业的技术升级。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努力解决饲料工业发展中的突出技术问题。建立以饲料企业为主体的饲料工业技术进步运行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通过建立新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共性技术科技平台”,调动各方共同投入,共享技术成果。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饲料生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一批新型的饲料产学研联合体,实现科研与市场的直接对接,加快饲料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

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饲料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其他中介组织参与,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技术交易市场,推进饲料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强饲料科技培训、示范推广和咨询服务。开展饲料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提高企业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

(五)构建饲料质量安全体系,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水平

以国家级饲料质量监测中心为龙头,部省级饲料监测中心为骨干,进一步加强饲料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国家饲料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饲料安全评价中心,改善饲料监测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把饲料监测机构建设成产品质量检测评价中心、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和专业人才培训中心,提高饲料监测体系的整体水平。建立饲料安全预警体系,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与分析,对饲料安全性进行预警预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防范预案和防范措施,为政府进行战略性决策及政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认真实施和不断完善生产许可证制度,逐步实行对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实行全程监控,积极推行HACCP管理体系和饲料产品认证在饲料企业的应用,尽快使我国饲料行业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确保饲料质量安全和卫生。

四、“十一五”饲料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饲料法规和标准体系

不断完善饲料管理法规,修改完善并颁布实施《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等法规。配合立法机关积极推进《饲料法》的起草,进一步完善饲料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饲料安全标准体系,包括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标准、动物性饲料检测方法标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检测方法标准、各类违禁药品和限量使用的各种抗生素的速测方法标准等。

(二)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政策扶持,继续执行国家对饲料行业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十五”期间,国家已对饲料产品(单一饲料、混合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复合预混合饲料)实行免征增值税的优惠,在“十一五”期间应当继续执行这一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饲料企业跨区域收购所需的饲料原料。各级财政要加大对饲料业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用于饲料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及市场信息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优质饲料基地建设。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扶持作用,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扶持多种经济成份的饲料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饲料业,加快饲料业利用外资的步伐。

(三)加强饲料安全监管

加强饲料安全监管,实行生产、经营和使用全方位质量安全检测,强化源头管理和生产监控。加大饲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力度,对危及饲料安全的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和产品予以曝光。稳定饲料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更新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假冒伪劣饲料的打击力度。加强饲料安全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普及科学饲料配方和健康养殖技术,提高饲料从业人员的能力和信心,为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大力推进饲料工业科技进步

“十一五”期间,我国饲料工业的增长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加大对国家级公益性饲料科研机构的建设投入。加快饲料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步伐,加强饲料科技攻关,积极研制开发安全高效、无残留、无污染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在争取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鼓励大中型饲料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增加研究和开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鼓励科研单位、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健全各级饲料行业协会,充分发挥饲料行业协会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加强行业管理,积极开展行业指导,帮助企业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组织开展饲料工业标准化、科技推广、对外交流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逐步建立企业诚信制度,保障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的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发展。协助企业遵循国际市场规则,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利用WTO的保障条款,维护饲料行业权益。

(六)提高饲料产业化经营水平

进一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潜力,支持饲料工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总结推广以饲料企业为龙头,饲料、饲养、加工一体化和部分中间环节专业化的模式,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充分发挥饲料企业与农户联系紧密的特点,鼓励饲料企业采取“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等方式,把原料生产、加工、销售、养殖等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关系。支持饲料企业、专业大户和经纪人牵头组建农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饲料企业列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予以扶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内地饲料企业到西部边远地区投资建厂,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当地饲料工业的发展,促进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