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养殖业亏损的根源——观世界杯随感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7-19

    坦率地讲,我是一个真正的伪球迷。

    我不懂足球,关于足球的历史也知之甚少。我喜欢意大利和荷兰队,不是因为他们技术娴熟、配合默契,也不是因为他们脚法精湛,而是他们眼里那一抹挥之不去的忧伤耐人寻味。

    2006年6月9日,当德国超人气组合“美声男伶”(Il Divo)用“生命之巅”(Time of Our Lives)(2006世界杯主题曲)点燃夏日的激情之后,我的每个夜晚都在张斌精心准备的“豪门盛宴”的陪伴下变得那么的短。

    今天,是世界杯的第18个比赛日,我送走了我喜欢的悲情英雄荷兰队。18天的比赛,没能让我记住更多的球星的名字,但对“越位”和“缺位”这两个术语却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这让我联想到了现实,联想到了与几亿人息息相关的畜牧产业。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不论养猪业还是养禽业都滑入了近10年来的最低谷,基本上是全国性的行业亏损。这样的状况从去年10月一直持续到现在。9个多月了,依然没有一点向好的征兆。

    实际上,持续的市场低迷,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3年前,席卷全国的“倒奶事件”。那时候,全国上下在“如果13亿人每人每天喝一杯牛奶”的虚假需求的蛊惑下,大兴奶业,奶业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不仅奶牛养殖户大幅增多,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大幅扩产,而且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奶牛养殖,各地新涌现出的养殖小区成为奶牛养殖的主力军,同时各级政府也把发展奶业作为促农增收的手段,大力扶持和鼓励养殖户投身奶牛养殖业。

    然而,虚假的东西始终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当残酷的需求现实,特别是“阜阳假奶粉”事件之后的系列负面报道,把吹得大大的、美丽的肥皂泡击得粉碎的时候,养殖户成了最终的受害者。乳制品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牛奶标准压低收购价格或拒收,可以采用限量生产的方式保持乳制品价格不跌或小幅跌价,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甚至谋取高额利润。当初鼓励农民养奶牛、大搞养殖小区建设的各级政府,此时却自我开脱地说这就是市场规律,而没有意识到正是长期以来,政府对养殖产业的管理主要由农业部门实施,主要抓的是生产环节,把发展养殖业片面理解为提高养殖数量,对加工、销售环节的调控、监督和引导长期缺位,而造成市场失范。最后,所有的风险转嫁给了奶农,做为产业链上最弱的他们,除了含泪把白花花、香浓浓的牛奶往臭水沟倒,别无选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3年后,中国奶业恢复了元气,但养猪业和养禽业却重复了它的悲剧。当仔猪卖1.5元/斤,而养殖户宁愿空栏的时候;当大跃进式的生产之后,养殖户只剩下眼泪和干瘪的钱袋时;当活猪卖2.5元/斤,而猪肉卖8元/斤的时候;当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而饲料企业纷纷关门的时候;当消费者因为害怕禽流感、猪链球菌病,而选择吃蔬菜、喝牛奶的时候……我们的各级政府是不是应该认真反思一下,在这场灾难中,有没有做错什么,或者说有些该做的而没有做呢?

    当荷兰队1:0输给葡萄牙的时候,高大硬朗的范巴斯滕黯然神伤呆立场边,即便他用背对着摄像机,依然难以掩饰那份失落和难过!可以肯定谁也不愿意成为悲情英雄!谁也无法承受这近似崩溃的痛苦。

    (本文作者温开燕系《畜牧市场》杂志主编 与作者讨论:MSN:laver9@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