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7+1”企业联合体技术转移模式将在中国农业领域推广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6-28

 

    本网讯 2006年6月26日下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科委主办、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农业领域“7+1”企业联合体技术转移模式推介会”在北京九华山庄举行。

    出席领导和嘉宾有科技日报张景安社社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罗炳文副院长、科技部政策体改司苏靖处长、农业部体改处李少华处长、科技部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战略部高志前部长、中国农业大学乔娟教授、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蔡辉益所长、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秦玉昌副所长、市科委杨伟光副主任、市科委高新处刘晖处长、市科委农村处张光连处长、市科委高新处张信副处长、市科委软科学处张星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产业局张逐陈局长、中国农科院产业处王登山处长、市科委管理办林耕主任、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牛近明主任、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产业处罗发洪处长、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项目主管鲁庆莲,以及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北京市科委技术市场管理办的其他同志。此外,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科技日报、新华社北京分社、经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饲料杂志、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饲料广角、中国饲料在线等18家新闻媒体的记者。



会场全景

    “7+1”企业联合体的成员单位:北京大北农集团、中牧实业股份公司、北京伟嘉集团、北京九州大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德佳牧业公司、北京挑战集团、北京资源集团、北空868集团、禾丰牧业集团、北京新世纪劲能公司、四川畜科公司、重庆美德饲料科技公司、福州大昌盛饲料公司等13家企业代表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等15家科技中介机构的代表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北京市科委高新处刘晖处长主持,他以精练的语言道出了本次会议的主旨:北京市科委与中国农科院共同向全社会推介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的“7+1”企业联合体技术转移创新模式。刘晖处长指出,“7+1”企业联合体技术转移模式集成了北京市的科技研发优势和大企业的行业优势,是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样板,也是用高科技服务农村,带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典范。要让科技中介机构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提升服务能力,促进技术转移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服务。



北京市科委高新处刘晖处长主持会议(左二)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所长蔡辉益做了题为《“7+1”企业联合体技术转移创新模式》的主题发言,蔡所长谈到“7+1”技术转移联合体是在2003年饲料所实施战略转移,确立了“中立、公正、科学、权威”的战略定位的背景下,考虑到饲料所的科研成果出来后,在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均面临着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等困难,而且饲料所作为国家级研究机构,所研发的产品,对于众多企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仍显薄弱,仅仅通过创办的产业公司转化饲料所的成果不符合国家级研究机构的身份等问题。因此,才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作为科研和技术中介单位的饲料所,假如能与业内的龙头企业联合起来,共同策划运作,优势互补,或许能在成果转化方面打开新局面,这就是现在的“7+1”技术转移联合体。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所长蔡辉益介绍“7+1”联合体成果转化模式经验

    蔡辉益所长在谈到“7+1”联合体的成果转化模式时,蔡所长对目前联合体的成果转化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联合体成果转化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饲料所研制的饲料技术优先卖给联合体内的成员进行应用与推广,实现产业化;二是饲料所研发的核心技术,通过其与联合体成员共同进行二次开发和中试,形成产品后,由饲料所向全国各地进行推广,联合体成员有优先购买权,产权归饲料所所有。这种“7+1”的成果转化模式以联合体为基础,建立起饲料行业上、中、下游企业共同组成的技术转移网络,实现了技术转移一体化,而且还把握和控制了技术源头——技术人才、技术储备、设备设施及全国饲料科研联合体,另外,这种“7+1”的成果转化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机制,而且,饲料所这一中立性机构的加入,在组织形式上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模式不但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样板经验,为降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本提供了有效途径,还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7+1”技术转移联合体建立以后,不但为联合体的成员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成员企业比联合前每年成长速度平均增长10—20%,利润提高2—5%,同时,品牌的知名度也得以进一步提高,而且对饲料所来讲,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7+1”联合体技术转移模式的推动下,饲料所的成果转化工作得到较快发展。自91年建所到2003年,总共转化了2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300万元,而到2004年转化项目3项,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9项,该年收入达477万元,2005年转化项目3项,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13项,该年收入达805万元,2006年,该模式的推动效果更为显著,到目前为止已许可使用技术5次,科技开发收入大幅度提高,从市场上获得的资金也成为运转饲料所的主要资金来源。“7+1”的成功引起了政府领导和行业的广泛关注,不但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白美清会长、科技部原农社司司长王晓方、希望集团刘永好董事长、原山东六和集团张唐之董事长分别调研“7+1”联合体,而且联合体的创新模式还获得了2005年第二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其中,饲料所作为模式推广单位获得先进集体奖,植酸酶生产技术作为模式转化成果获得优秀项目奖,罗发洪先生作为模式推广者获得先进个人奖,另外,该模式还获得2005年第九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集体一等奖和项目一等奖。而且,还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技术转移专项资金资助,并被北京市科委作为典型单位向全市推介。

    蔡所长把“7+1”成果转化模式的成功运作经验归结为:1、过去单一的成果转化方式不利于工作开展,而“7+1”这种把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同时对外发挥作用因此,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也降低了转化成本。2、成果转化中最关键的还是思想观念问题。3、要解决好动力问题: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4、重视人才,建立良好的技术转移团队。

    北京伟嘉集团廖峰总裁作为“7+1”技术转移联合体发起人之一,把伟嘉集团加入联合体的经验体会向大家做了汇报。他认为“7+1”联合体的技术转移模式比较有效的解决了现阶段我国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通过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发挥了研发服务的高端辐射作用;通过的科技推广网络,把科研机构现有的或联合研发的科技成果面向全国进行辐射,加速实现产业化。这种合作方式提高了把技术转移战略作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了科技成果自主化、产业化。另外,他认为联合采购是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联合体成员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首选决策。通过近三年来的联合采购,实现了价格稳定率95%以上,配送周转率下降10%,60%的库存合理率以及98%以上的质量稳定率。以伟嘉为例:06上半年较05年同期单项维生素采购成本平均下降2%;采购价格平均较同期市场价格低3%;同时,“7+1”联合体所联合采购的产品100%实现了厂家直接供货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产品生产日期不统一及质量不稳定等情况的发生。联合采购多次以招标的方式与国内的多家大型原料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北京伟嘉集团廖峰总裁介绍加入联合体经验体会

    作为“7+1”联合体发起人之一的禾丰牧业集团金卫东董事长把禾丰牧业集团加入联合体的经验体会也向大家做了汇报。他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三大领域: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和饲料行业息息相关。饲料行业是以动物生命为服务方向,以植物生命的产品为主要原料,另外很多饲料添加剂都是微生物发酵的产品。现在的饲料行业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粗放的经营了,现在的饲料行业是科学技术应用特别是生命科学技术应用特别广泛的行业之一。“7+1”联合体成立的基本动机就是希望更多的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能够在大家共同投入,共同分享的前提下,提高成员企业的竞争力。



禾丰牧业集团金卫东董事长介绍加入联合体经验体会

    科技部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战略部高志前部长对“7+1”技术转移模式做了精彩的点评。他认为在目前世界上都普遍重视技术转移的大环境下,“7+1”这种技术转移模式的出现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的。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方面,从科技体制改革以后,科技部提出了很多的合作模式,20年来我们建立了一大批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的机制、各类技术转移机构,还有技术市场等等。应该说这些机构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促进了我们国家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但是,这20年来我们仍然没有找到一种使企业和科研机构很好的合作的这样一种模式。高部长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在技术转移合作过程中缺乏信用机制,导致在利益分配上产生分歧。还有就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如何能适应企业的市场需求,以及以工程化为主的产业化问题。另外,高部长认为不能长期持续合作发展也是现阶段其他的技术转移模式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高部长认为,“7+1”技术转移模式在以上的几个问题上取得了突破,首先,联合体中唯一的中立机构——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的加入,给联合体带来了政府信用性,在与大企业特别是和大企业形成一种企业联盟以后,所形成的信用机制就比较好的解决了利益分配问题。再一个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国家级科研单位——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和行业内处于优势地位的饲料企业形成联盟,这两种优势资源的集成就比较好的解决了技术如何面向市场需求和以工程化为主的产业化问题。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形成的“7+1”联合体是一个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这样一个“产、学、研”的合作模式,所以说这种模式不仅对我国农业技术转移和推广体系创造了一个成功的模式,也为我国包括工业在内的整个产业的技术转移、技术创新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我们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引进技术如何实现消化吸收以及重大装备的研发,也提供了重要的机制。同时,高部长认为“7+1”技术转移模式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怎么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如何形成行业的技术标准,如何发展自己的品牌等等。最后,高部长代表科技部发展研究中心,表示了希望更进一步的密切关注和更进一步的跟踪研究“7+1”这一模式,为“7+1”这种技术转移联合体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出有益的建议。



科技部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战略部高志前部长对“7+1”技术转移模式做精彩点评

    中国农业大学乔娟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也对“7+1”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分析。她认为“7+1”技术转移联合体模式在充分利用各方面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紧密合作、共同发展;该模式对于饲料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中国食品安全卫生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7+1”技术转移联合体模式的最重要作用是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也就是科研选题、经费支持、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联系,该模式在促进科研工作更好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7+1”模式把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和科研单位的研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大大降低了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搜寻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7+1”技术转移联合体模式非常有利于协调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联合体内部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适应中国饲料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中国农科院饲料所推出的“7+1”技术转移联合体模式,提供了一种可供企业选择的利益协调机制,不仅有助于避免或者消除联合体内部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而且通过合作能够促进联合体内部企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提高联合体内企业的整体规模和市场份额,从而有利于增强联合体内部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些都将非常有利于联合体内部企业更好适应中国饲料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竞争需要。中国农科院饲料所推出的“7+1”技术转移联合体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的价值,而且应得到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同时由于是一种新生事物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方面,也希望能继续引起学者和媒体的密切关注。



中国农业大学乔娟教授从经济学角度对“7+1”技术转移模式进行分析

    作为推介会主办单位之一的北京市科委领导杨伟光副主任发表了讲话。杨伟光副主任站在北京市科技推广工作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角度上,对“7+1”技术转移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北京市的科技资源是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资源,北京科技资源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中央在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资源占很大部分,这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特点,他们是推动首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骨干,增强首都意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是推动首都创新战略的重要任务。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战略资源的战略性作用,市科委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就是要要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整合资源,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发挥科技对首都经济建设发展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北京市科委专门成立了科技中介服务专项,重点支持与科技密切相关的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四类科技中介机构,希望通过政府资金的支持,引导一批主营业务与科技密切相关、市场发育良好、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中介机构,形成骨干群体,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积极推动新型科技中介体系的形成,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网络话、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的“7+1”联合体技术转移模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最后,杨主任呼吁大家继续支持“科技中介服务”专项工作,共同关注首都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北京市科委领导杨伟光副主任发表了讲话

    中国农科院罗炳文副院长发表了题为《创新发展,推动农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讲话。罗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当今的时代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由此引发的经济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并将引起政治、社会的全面变革。一个国家的知识生产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决定了其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经济竞争力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形成一种持续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在历史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而我国在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工作这方面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机关部门分割、政出多门,官产学研并未按创新有效结合,在科学、技术创新、企业研发的知识链条中,创新资源布局不合理、过于偏重院校,而对企业扶持少,对具有创新意识的民营企业扶持更少。这些问题在农业科技领域更为突出。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把大量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迅速开发应用,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于2003年推出的“7+1” 联合体技术转移创新模式,经过近3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比较有效的实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从而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业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7+1”联合体技术转移模式重点解决的是技术转移创新的问题,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把技术持有方和企业需求通过联合体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模式的运作为企业不断提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并且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了饲料企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企业利润增长的目的。最后,罗院长引用前国家科委副主任韩德乾的一句话结束了此次讲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科学技术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这项工作的进程,是我国科技战线共同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农科院罗炳文副院长发表讲话

    科技日报社张景安首先肯定了北京市科委和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的工作,指出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合模式国家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7+1”技术转移模式的成功具有自己的特点,“7+1”联合体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是产学研创新体系的一个成功的实践,只有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导向才能落到实处。另外,张社长还特别强调了饲料研究所在联合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率先倡议与企业进行联合,成立“7+1”企业联合体,这是饲料研究所的远见卓识。他最后表示,无论今后联合体的成员企业数量变为多少,“7+1”的这种模式代表了中国创新体制改革的方向!



科技日报社张景安认为“7+1”模式代表中国创新体制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