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频发敲响草原生态警钟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6-23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一天,在由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中国草学会举办的“草原与沙尘暴高层论坛”上,研究草原、生态、气象、地理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沙尘暴频发的源头、路径、原因等。专家们大多认为,草原退化与沙尘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过度的农垦和撂荒,导致沙尘源面积扩大。全国农业区划办经过调查,在1986年到1996年十年期间开垦2912万亩,49.2%开垦的土地被撂荒了。撂荒地意味着也成为了沙地。

    ——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土地干旱化、沙化。在内陆河流域,上游拦截水资源,中下游就断流,两侧的草地基本枯死,罗布泊、居延海和民勤绿洲都是典型例子。

    ——超载过牧,结果无疑就是草原的过度沙化。还有就是对于植被的过度利用,如挖发菜、麻黄、甘草,以及开矿,人为造成新的沙尘源地。

    ——不恰当的生态建设模式,如在不适宜的地区种树,甚至清除原先的天然植被种杨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草业科学学会名誉会长洪绂曾提供了一组数字:由于长期超载过牧,草原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沙化,盐渍化严重,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下降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草的覆盖度下降了10%到50%,裸露面积不断扩大,草群高度降低6到20厘米。

    作为主要风沙源的内蒙古、新疆、甘肃,退化是最为严重的。内蒙古产草量下降了30%到50%,新疆下降了53%,甘肃下降了20%到30%。产草量在下降,牲畜、人口都在增加,天然草原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说到底是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宗锦耀说。

    他表示,今后要严厉打击开垦草原的行为,对非法征占用的也要严肃处理。抓紧制定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还有其他的一些配套的法规规章,包括防火条例的修订,出台了草畜平衡的办法,草原征占用的办法等。

    一些专家还建议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基本草原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实现草畜平衡。同时,牧区也要调整畜禽结构,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头数,提高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