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4-20
    近日,在山东省举办的一个粮食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提出,自2005年起,我国在WTO谈判中争取的农业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后过渡期”,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他建议我国必须坚持既定的立足国内生产的粮食安全战略,并将粮食安全目标按品种进行细化考量。

    程国强指出,今后,我国粮食进口将可能超出原有的粮食自给率目标,对国内生产形成冲击。从2005年开始,我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将达2216万吨,如将配额折成原粮,包括将豆油配额折成大豆,则粮食进口配额数量达4107万吨,相当于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8%至9%。

    如果配额量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产生两个重大影响:一是超出我国1996年提出的95%的粮食自给率目标;二是打压国内粮食价格,直接损害种粮农民利益。

    程国强分析,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45亿,届时,我国粮食年需求量至少为5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为4.7亿吨。从长期看,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资源紧张的约束问题都对我国形成严峻考验。

    程国强认为,在农业国际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国必须继续坚持立足国内、适当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因为,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有养活13亿人口的经验,没有哪个国家有管理分配占世界消费量1/4粮食的经历。

    程国强指出,目前,中国既没有像美国、法国和德国那些能够垄断全球粮食贸易的大粮商,没有类似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小麦局等贸易组织,也没有日本、韩国那样的进口管理机制,参与国际竞争的贸易主体还处于成长阶段。现有贸易基础设施也不具备承担大规模进口粮食的能力。因而,解决粮食问题还要立足国内生产。

    程国强认为,我国目前提出的粮食自给率95%的目标比较笼统,是把很多粮食品种放在一起,缺乏科学严密性。应将这一目标进行细化,具体考虑各粮食品种的自给率目标。比如,我国粮食统计包括大豆,这与FAO等国际组织定义的粮食范围差别较大。尤其是大豆早在1996年就开放了市场,最近几年年均进口达2000万吨,自给率仅40%。如果仍然把大豆作为粮食来统计,显然不利于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总体判断。因此,建议把大豆从粮食统计中分离出来,并从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关注的范围中剔除。

    不同的粮食品种,其生产消费结构与比较优势不同,应区别对待。如中国大米具有理论上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但国内需求庞大,世界供应有限,今后大米生产的目标应该是能够保持国内供需基本平衡。而我国小麦、玉米生产优势不足。如果把它们的进口关税配额(分别为963万吨、720万吨)全部进口,则相当于目前国内生产的11%和6%,应考虑将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目标作相应的调整。

    另外,玉米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玉米已很少被人食用,如果主要作为饲料产品,玉米理应放开进口。但在一些主产区如吉林等,玉米虽不被直接食用,但却与农民的收入关系很大。在发达国家对玉米高补贴、跨国粮商垄断全球贸易的背景下,如果玉米大规模进口,可能会冲击目前“北粮南运”的产销格局,导致北方玉米卖出不去,而南方却大量进口的后果,形成“南进北不出”的局面,最终损害的是种玉米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