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农:中国农业事业的新传奇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3-13
    中关村———在这个占据中国科技、教育、文化以及高科技产业制高点的“中国硅谷”,几乎每分每秒都在酝酿并创造着传奇。

    作为传奇之一,大北农以一种历史沉淀的厚重感,像一座时钟一般按着自己的节奏从容前进。在IT成为高科技产业主流的中关村,大北农的存在与发展是中关村在中国农村事业上的一个传奇……

    大北农现象:科教兴农的奔腾洪流

    中国农村的广阔天地间,有一股洪流,静悄悄而又轰轰烈烈、充满激情与使命。这股金色洪流奔腾在960万平方公里中国版图上,正在逐渐改变着中国农村的面貌。这股洪流就是大北农5000多名大学生员工以及著名农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及千千万万参与、帮助、支持大北农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一支面向广大农村的队伍。他们给农民带去最前沿的农业科技知识,他们给农民带去最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他们给农民带去安全优良的饲料、兽药、种子、农化产品,他们举办各种科普培训班,他们带去各种农业图书,他们带去《大北农技术与服务》报,同时还带去了5000多颗真诚的心。

    5000多名大学生对于9亿农民而言,每名员工服务16万农民显得有些不成比例;5000名热血青年对于2800多个县来说每个县平均不足两个人似乎也显得有些单薄;但5000人绝对是一股力量。大北农没有分散这些力量,而是将这5000多个科教兴农的员工部署在战略要地,他们首先重点选择1000个重点县来发展,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各种宣传媒介和讲课场所,并取得当地政府的深度支持,进行技术与产品知识的宣讲,与农民进行互动。他们的目的不是简单功利性地让农民朋友购买大北农的产品,而是让农民学好科学,通过大北农的产品实现丰收、实现富裕。

    许多农业专家说,大北农的5000名大学生的作用远远超过上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中50万人的作用,原因是他们带去了农业的新技术、新知识与新产品,这些构成了农业发展的基础。显然,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农村而言,大北农这种面对面的推广与宣传是十分有利的,这将大北农的精神实质与企业使命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广大农民。更重要的是,5000名的员工都是学农的知识分子,来自农村,学农并献身农业,他们和农村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正是这种亲和力使许多农民,尤其是尝到甜头的农民成为大北农的义务宣传者,成为义务的农村科普员。

    大北农社会效益、自己的与农民们的经济效益结合的做法给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思路,难怪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朱丽兰说,自己应当早一点发现大北农,这种新时代的“上山下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农业知识经济的潜力。正是大北农的现实作用,许多专家被吸引到这个队伍中来,通过大北农的企业运动寻找着农村发展的最佳模式。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将大北农的5000多名科教兴农员工所引起的变化、效果与思考称为“大北农现象”。

    大北农现象,是很有冲击力的一个现象。“南京饲料工业博览会”上,邵根伙博士的报告专场前人头攒动,目的只有一个,想亲耳聆听大北农总裁邵根伙博士的演讲。大北农现象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5年11月15日,大北农集团高级副总裁邱玉文随国家主席胡锦涛赴西班牙出席了“首届中西工商企业高峰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切接见金色农华首席玉米育种专家许启凤教授……

    制造了大北农现象的5000名知识分子的队伍会不断壮大,邵根伙博士说,2010年这支队伍将会达到10000人,服务的地区将覆盖中国所有的县。

    大北农模式:科技与创新的思想主题

    大北农现象不是凭空出现的。由于大北农的产品与技术确实处在前沿并且十分适合各地农村,各地政府对于大北农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科教兴农运动十分支持。而且大北农又组成自己的专家队伍,占领农业技术成果与产品转化的高端与上游,这就使大北农成为一个有使命感、有思想、有战略的高科技农业企业。这些思想与战略就构成了“大北农模式”。

    早在1999年,大北农就成立了企业研究院———大北农农业科技研究院,目前,研究院由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动物营养与保健技术中心、作物育种中心、种猪育种中心和农业应用化学研究中心组成。科研人员总计300多人,其中有20名博士和50名硕士,并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这使大北农一开始就占据了产业的高端,从而具有行业的号召力。今年年初,大北农农业科技研究院被国家四部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举资1000万的“大北农农业科技奖励”经过严密的甄选,不断发现和推广各地专家的新的农业产品技术,并由大北农对各项技术成果进行产品转化。“大北农农业科技奖励”发放四届以来,共收到申报项目952项,项目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申请人也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德高望众的老教授、老专家,也有才思敏捷、朝气蓬勃的年轻学者。如今已有66个项目、60多位专家获得奖励。

    为了使技术完全转化为生产力,大北农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科普服务网络。网络结点就是各地的分公司,网络的神经末梢就是大北农县级服务站、大北农专营店。大北农的网络运作是5000多名农业知识分子们,利用他们来自农村的天然优势,和农民打成一片。大北农通过奖学金和联合办学的方式,建立了中国农民大学,在各地农业高校成立了大北农学院、大北农班,大北农的专家们到这些单位来讲课,这些学生可以到大北农实习,毕业后成绩优秀的可以安排到大北农工作,正式上班之前要到大北农发展学院进行企业文化和生产实践的培训,变成一个标准的大北农人。正是通过这些运作,解决了大北农扩张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问题,并且也为各地学院解决了就业问题。

    显然,大北农的经营思路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地得到结合,通过资金的社会运作最大化地放大了市场作用。从人力资源角度,它将专家和大北农新农业知识分子们结合起来,使技术原创、成果转化和产品推广、市场经营连成一体,难怪被各界称为“大北农模式”,并使邵根伙博士一举获得“中关村十大优秀企业家”称号。

    大北农文化:第一才是成功的境界

    大北农在行业中处在领先的行列,但“第一精神”却是大北农永远的追求。大北农把“科教兴农,争创第一,共同发展”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大北农企业文化是以邵根伙为代表的创业者们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不断总结升华而来的。创业之初,邵根伙与员工们一起同农民打成一片,正是在这种实践中,总结出大北农的经营模式———成为农民的朋友、老师或者学生,将农民最需要的产品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不再成为信息时代的落伍者。这种“全面服务”的模式成为大北农服务市场的惟一模式和最终最根本的模式,大北农的其他经营方式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文化也产生在这个基础上。

    工作上,大北农公司的员工没有等级区分,大家把企业称为学校,把同事称为同学,把领导称为老师,把工作称为作业,把工资称为助学金,同时公司积极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员工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2005年,大北农分别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进行合作,针对集团中高层领导举办的“百名总经理、技术经理MBA班”已全面展开。

    大北农的明天:国际一流的农业科技企业

    未来的大北农人将始终坚持“科教兴农”不动摇,2010年,大北农将发展成中国一流农牧科技企业;将达到由50名博士、100名硕士和10000名大学生组成的优势团队,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2020年,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美元,大北农将走向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建立大北农国际的事业机构,成为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农业高科技企业。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在这个充满希望、机遇与挑战的世纪,中国农村的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发展后盾。如果说20世纪,农民力量的参与让中国迎来了新中国;那么,21世纪,农民的力量会更深刻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必须释放农村的力量。

    大北农正通过自身企业行为的努力释放着这种力量。这种力量会将大北农推向企业发展的顶峰,这种力量的开发与释放会成为大北农对中国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