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宏观经济“冷热对垒”定格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1-16
     11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提到,2006年及“十一五”初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将继续坚持“双稳健”的总体政策取向,重点防止通货紧缩。而在一个月以前,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明显通胀或通缩现象,但两者都存在潜在因素,我们要防止这两种现象发生。分析员认为,此项研究报告代表了政府高层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以及对未来前景的预测,势必对2006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产生重大影响。按照一般的解释,通货紧缩源自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企业的利润减少、个人预期收入降低、宏观经济悲观衰退、价格下降、币值上升和金融秩序混乱等。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在2005年中期产生了变化。

    2005年5月23日,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在题为《假如中国减速》的文章,提出“中国经济在年内有很大可能将进一步减速”。之后,林毅夫也明确提出,今年下半年最迟明年年初通货紧缩不可避免。随着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宏观数据的发布,“冷”与“热”对垒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越发鲜明。 临近2005年终,形势又一次发生了微妙变化,对经济走向的判断开始趋“冷”。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宏观调控的主体部门国家发改委则直接把“控制部分行业过剩”作为2006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

    根据权威部门预测,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9.4%,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而明年的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此次发改委报告显然是对2006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在于防止“通货紧缩”已经达成共识。从中期经济运行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着较明显的通缩压力,这主要是因为总供给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可以预测,如果2006年投资跟2005年持平,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更大一点。但是,投资已经增长过快,而且很大一部分投资现在是私人部门行为。用贷款拉动,将来可能造成更大银行坏账,所以应该是拉动消费内需。但消费内需短期内能不能拉得很高,似乎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目前我们对如何有效刺激内需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