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新铸就斩魔利剑——记我国禽流感疫苗研制的自主创新之路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1-11
     2004年春节前后,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禽流感后,我国部分省区也发生了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有的群众抱怨:怎么刚刚战胜了“非典”,又来了禽流感,难道新世纪的中国真的就如此多灾多难吗?有人甚至关切地问:我们能控制住疫情吗?然而,50天之后,我们打赢了这场举世瞩目的禽流感阻击战。在外行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奇迹。有些国家媒体猜测:“近50起高致病性禽流感,忽然一下子就没了,是不是不报、瞒报了?难道中国有天兵天将吗?”。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新闻发布会上掷地有声地说:“不是中国有天兵天将。一是我们有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群防群控;二是我们依靠科学,有最好的禽流感疫苗作保障”。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历时二十余年研制出的禽流感疫苗及防控配套技术在这场阻击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支撑作用,所以当2005年H5亚型禽流感病毒由于候鸟传播而再次在国内部分地区发生时,我们依然能够从容面对,岿然不动。

    二十年磨一剑——梅香暗自苦寒来

    禽流感是一种毁灭性动物疾病,1959年至2003年全球除亚洲以外的地区有20多起大暴发,给养禽业带来了重创、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例如1983~198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弗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暴发禽流感,扑杀1700万羽家禽,耗资8500万美元,补贴生产者损失3.49亿美元。

    面对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状况和发生态势,哈兽研人敏锐地意识到,禽流感病毒将会像新城疫病毒一样在国际上大规模蔓延。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他们自筹经费,克服病料、试剂、设备和专用设施等重重困难,从1984年起开始国内最早的禽流感诊断技术的探索研究,经过多年默默无闻的不懈努力,研制出了我国首套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专用试剂,建立了标准诊断方法,开始用于我国SPF鸡群的监测。

    1994年初,哈兽研人在还没有得到国家经费大规模支持的情况下,挂牌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禽流感研究实验室,专门开始禽流感系列诊断方法,特别是迫切需要的预防疫苗研究,开始了预防疫苗研制的艰辛探索。经过8年多努力,终于在2002年研制成功了禽流感分型诊断技术和H5N2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奠定了我国禽流感防制技术的基础。其间,他们先后得到科技部国家攻关、973、863计划、农业部专项与948计划、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计划以及省、市相关科研计划的立项支持,使他们得以系统开展禽流感分子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诊断技术、预防疫苗的研究,攻克疫苗生产的技术与工艺,形成最高日产疫苗1500万羽份的规模化应急生产能力。

    也是在2002年,哈兽研人又瞄准新的目标,开始向H5N1禽流感疫苗冲击。如何才能得到一个适合做疫苗的病毒株是一个重大难题,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终于在2004年突破了H5高致病力禽流感灭活疫苗研制的重大技术瓶颈,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了流感病毒反向基因操作疫苗——新型重组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较H5N2灭活疫苗大幅提高,并对水禽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当年6月新型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获得国家临时生产文号, 2005年1月获得国家正式文号,开始在我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阻击战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科学永无止境,只有禽流感病毒在地球上存活一天,研究就会永无停息。对哈兽研人来说,没有最好的疫苗,只有更好的疫苗。在此基础上,他们一鼓作气,向动物疫苗的世界最高水平冲击,于2005年1月和11月分别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H5亚型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与新型H5亚型禽流感重组新城疫病毒载体二联活疫苗,特别是新的二联疫苗可同时防治H5高致病力禽流感和鸡新城疫两种重大A类疫病,安全有效、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和实施免疫,技术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成为我国下一轮有效抗击禽流感的新型“杀手锏”。

    围绕重大需求 服务生产主战场

    始建于1948年6月的哈兽研,是新中国建立最早的国家级兽医科研单位。该所之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源于哈兽研人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服务生产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工程院开展的我国二十世纪重大工程技术成就的评选活动中,全国动物医学研究领域评出的四大成就———“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牛瘟绵羊化山羊化弱毒疫苗,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四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疾病疫苗全部是由哈兽研主持或参与主持研制成功。凭借着中国人的自信、自强,运用这些疫苗,我国先后在世界上消灭了牛瘟、牛肺疫,稳定控制住了马传染性贫血病,在世界上创造了新中国的兽医科学奇迹。

    传承了该所几代科学家形成的创新文化与传统,哈兽研人一手做好科研工作,一手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投身疫情扑灭与疫苗生产的主战场,在疫情确诊、监测、分析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详实的科学与技术依据:在2004年禽流感阻击战中,他们对疫情迅速确诊,为扑灭疫情赢得了宝贵时间;2005年青海湖候鸟禽流感疫情突发后,在病毒来源与危害皆不明朗的情况下,科研人员深入疫区采集病料,通过分离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用科学数据证实,引发候鸟疫情的病毒并非来自我国南方而是境外,消除了国际上有人将疫源地指向中国的不利影响,为全球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资料;在最近辽宁黑山疫情防控中,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了候鸟是疫源、病毒对人群威胁进一步增加以及对金刚烷胺尚敏感的结论,为政府争得到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禽流感向人群传播的宝贵先机。因此,农业部在2005年底授予他们“防控禽流感科技贡献奖”的光荣称号。

    着眼应用 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二十余年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遵循兽医科学规律,把握国际发展动态,着眼于未来发展,从防控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相继自主开展了禽流感病原学、分子流行学、病原致病机理、宿主分子免疫机制、病毒分子遗传与变异、跨种间感染机制等系统的基础研究工作。通过这些工作,不但形成了动物禽流感基础研究的平台,进而建立了系统的方法和技术平台,也直接推动和加速了检测试剂、免疫疫苗的应用研究工作;还给动物其他病毒性传染病以及人禽流感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技术平台,推动和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其他动物重大病毒性传染病研究的水平;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同时,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专门从事动物病毒性传染病科学技术研究的高水平科学家队伍,促进了学科发展和国家研究基地的建设。

    把握前瞻性 开展方向性研究工作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博士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哈兽研作为国家队在社会公益研究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不仅要出品种、出重大技术,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贡献;更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开展事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工作,在国家一旦需要的时候能拿得出、打得赢,确保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这也是国家赋予我们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使命之一,哈兽研自主超前开展禽流感研究的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不断综合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对可能传入我国的新发动物疫病以及人畜共患病,哈兽研人在整体谋划、系统部署的基础上,按轻重缓急,分期立项、分步实施,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瞄准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科技储备,突出前瞻性,加强系统研究,逐步构建和形成了我国防控病毒性重大动物疫病的技术体系。同时,他们非常注重前沿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基因工程新型标记疫苗、免疫与自然感染鉴别诊断技术、高通量鉴别诊断技术等战略必争的前沿技术、关键技术领域,精心部署,组织力量,全力以赴争取突破,实现了技术发展的不断跨越,支持了兽医科学技术体系自身的协调发展。

    突出区域性 合理分工协作

    长期以来,根据我国农牧业生产与动物疫病发生、流行与危害的具体特点,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的规律,针对不同生产区域动物疫病对象,围绕重大疫病防控,中国农科院哈兽研、兰兽研、上海寄研所与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按不同的主攻疫病对象、专业领域,长期瞄准各自的发展方向,进行全国科研大协作,形成了即分工把守、又联合协作的格局与机制,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技术优势,避免了重复研究和过度竞争等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现象,使国家有限的宝贵科研资源能够长期稳定集中在主攻方向上,最后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产品。

    遵循自身特点 长期不懈努力

    农业科研具有周期长等自身特点,因此争取国家持续投入支持、保持研究队伍稳定、注意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在农业科研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哈兽研人长期以来坚韧努力之所在。十多年来,在国家有关科技计划的支持下,该所逐步建立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大陆禽流感病毒种毒株资源库及其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库,阐明了我国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遗传演化和抗原变异规律,为禽流感疫情预警预报、防制策略制定、诊断试剂以及疫苗研制与使用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理论依据,建立和完善了病原学、流行学、血清学、免疫学、分子病毒学、分子诊断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与方法,研制出系列禽流感诊断试剂(盒),为我国有效防控禽流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同时,科研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病毒学杂志、病毒学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论文,标志着我国动物流感整体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使该所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禽流感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