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肉市场:国内寒冷 国际热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1-04
     犹如寒流滚滚的天气,国内禽肉市场依然身陷严冬,没有回暖的迹象。

    尽管大中城市的有些超市里、专卖店里,品牌鸡肉、鸭肉的价格标签没有更改,但问津者明显比以往少了,销售额明显比以往少了。

    这里说的“以往”是指10月份之前,高致病性禽流感没有侵袭我国以前的那些日子。

    从10月初开始,即使在没有出现禽流感疫情的山东,以国内市场销售为主的家禽加工企业的家禽宰杀量、加工量和产品销售量受到影响,呈现出下降趋势。六和集团是一家以家禽养殖、加工和销售以及饲料生产为主业的大型企业,本来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很强,也逐渐感受到了阵阵“寒风”的侵袭。该集团副总裁陶煦告诉记者,平时整个集团每月加工禽肉3.5万吨,可最近一个月加工量不得不降到2.8万吨,因为订单少了,尤其是来自大中城市的订单少了。鸡肉的价格也出现滑坡,由以往的每吨8000元降到目前的每吨7000元;鸭肉的价格下降幅度更大,已由以往的每吨8000元降到目前的每吨5000元左右。

    这边寒冷那厢热。与国内市场的冷清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近外国客商对我国的禽肉产品热情不减,国际市场交易依然红红火火。

    青岛正大有限公司每年深加工鸡肉产品3万吨,其中销往日本、欧盟、美国、南非、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数量今年没有减少,即使禽流感波及我国以后的第四季度,也没出现下降。该公司市场部有关人士称,这是由于公司实施标准化生产、各个关口严格检疫把关,产品质量得到外商肯定的缘故。潍坊一些家禽加工企业今年的出口形势也不错,出现了不降反升的好气象。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山东禽肉及其制品共出口13.8万吨、价值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7.4%和63.3%;其中11月份出口1.4万吨、价值0.4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9.8%和42.4%。

    省农业产业化协会的专家认为,国内禽肉市场出现萧条气象,主要在于消费者对禽类产品萌生了恐慌心理,买的少了,吃的少了。如果这种现象持续日久,禽类产品经营企业因利润减少而不愿经营,养殖场、养殖户和加工企业销售额继续下降,整个行业遭受重创,步履维艰。倘若等到以后再恢复起来,广大消费者也将付出代价———用高价来购买鸡肉、鸭肉等禽类产品。

    12月18日,在省农业产业化协会在济南泉城广场主办的“安全生产有保障,禽类产品放心吃”现场会上,六和集团代表全省60余家禽类加工企业郑重承诺:产品质量,是我们企业人的品格与自尊,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我们加工企业的责任,在我们严格控制、把关下,生产加工和投放市场的禽肉产品,保证百分之百健康、安全,请广大消费者放心食用。

    换句话说,目前我省的禽类规模化养殖和加工企业,从养殖源头到宰杀加工已全面走上健康、安全轨道,产品质量没有问题,关键之处在于眼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低落,导致了市场的低迷。因此,消费者消除禽流感带来的负面影响,重铸信心之日,便是禽肉市场回暖价格上升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