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及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12-31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从建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销售、绿色物流、绿色消费及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并依托农业科技、信息和金融等要素为其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将标准化贯于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严把市场准入关,以此加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生产出高效、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国民的食品安全,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

    1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与运作机制

    1.1基本思想

    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GSC)概念是1996年提出的,它与一般供应链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各环节的努力来达到环保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Agriculture Product Green Supply Chain,APGSC)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经济活动,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农用物资供应商、农户、农业企业、农产品销售商和消费者,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食品安全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通过严格控制生产资料的采购,将农业标准化贯穿于种养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以生产出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并倡导绿色消费,使消费者吃上安全优质的放心食品,确保国民的食品安全。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SCM)则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使顾客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地点,获得正确数量的安全优质的食品,并使总成本最小。

    1.2运作机制

    1.2.1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水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所有环节和流程,其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

    1.2.2供应链各个环节实行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物流(包涵了销售环节)、绿色消费及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

    1.2.3在农产品供应链主线上,农业产业与其他许多产业,如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包装储运等紧密关联,依托农业科技、信息、金融和物流等要素为其服务支撑体系,将标准化贯于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并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体系,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

    1.2.4供应链的运算公式为:6-1=0,各个环节是连成一体,缺一不可的,不管那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达到食品安全的目的。因而供应链的管理不是环节的单独管理,而应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来严格控制。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2.1原材料供应环节

    2.1.1农用物资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2005年1月25日发布的21省市农资质量和售后服务调查报告显示,农村消费者对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等农用物资的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广大农村消费者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在种子方面:种子质量问题突出,掺假使假严重,种子生产销售中夸大宣传现象普遍。如成都2000余户农民购买了某种子公司推广的未做引种试验的油菜种子,结果由于土壤、气候条件不适,导致4200亩油菜出芽率仅15%至30%。在农药方面,农村农药质量和售后服务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二是部分农药经营者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擅自扩大农药使用范围;三是农药售后服务指导不力;四是农药经营者业务素质较低。在化肥方面,农民对化肥质量评价满意的占46%;对化肥质量评价“一般”的占46%;对化肥质量评价不满意的占8%。

    2.1.2饲料安全问题

    在饲料生产和饲养过程中滥用违禁药品,超量、超范围使用兽药,饲料卫生指标超标等问题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在2002年下半年全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监督抽查检测的样品中,共有258批次检出了违禁药物和违规添加的药物。在这些不合格样品中,检出安定的占7.2%;检出喹乙醇的占4.3%;检出土霉素的占2.3%;检出金霉素的占1.4%;检出盐酸克伦特罗的占0.5%;检出呋喃唑酮的占0.4%。另外,在抽查检测发现的1650批次不合格产品中,卫生指标超标的有:铅130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样品的7.8%,黄曲霉毒素B175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样品的4.5%,沙门氏菌42批次,占全部不合格样品的2.5%[2]。

    2.1.3在农业生产物资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不完善,监管不力。虽然农业生产资料打假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屡禁不止,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2种养环节

    2.2.1工业“三废”污染 随着三废的排放,许多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汞、砷、铅、铬、镉等金属毒物和氟化物等非金属毒物,直接威胁产地环境。目前,在中国1200条河流中,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处于富营养状态下的湖泊有51个。据估算,中国重金属污染耕地已经达到3亿亩,农药污染耕地1.36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达3250万亩,大气污染耕地800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2002年对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抽样监测表明,土壤重金属超标率高达12.l%。

    2.2.2白色污染

    农业生产过程中或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白色废旧塑料包装制品(袋、薄膜、农膜、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也会造成污染公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农田使用的塑料簿膜老化后,会破碎遗留在田间,不分解腐烂,破坏土壤结构,阻碍植物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影响农作物收成。据调查,每亩地若含残膜3.9kg,就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而且这种污染很难消除。另外,散落在江河湖海及田野的废塑料碎片被动物及水生物误食,会导致生病、死亡。

    2.2.3化肥的过量使用

    中国有着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但是近来氮肥的使用量却占全世界的近30%,氮肥(纯氮)年使用量2500多万吨,单位面积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但利用率却只有30%~35%。据估计,每年中国氮肥损失高达1500万吨,大量未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氮营养素以滞留、吸附、反硝化等方式污染土壤环境。而过量的氮肥投入,不仅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和利用,反而会转化成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引起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和地下水污染。亚硝酸盐中毒可引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并致人死亡。而且,亚硝酸盐可进一步生成亚硝胺和亚硝酰胺等亚硝基化合物,均是致癌因子。2002年11月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调查显示,小白菜等叶菜的硝酸盐含量平均大于3000mg/kg。

    2.2.4农药污染

    农药同样存在过度施用问题,中国农药年均用量达25万多吨,但利用率只有30%,其余皆漂移、流失,对土壤、水源、空气及农副产品产生污染,致使田间大量天敌死亡,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破坏了生态平衡。目前中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了50%;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农药中毒人数约9万人,其中死亡达7300多人。同时,长残效农药也会造成后茬作物产生药害。黑龙江省已有近1/6的耕地,留下长残效除草剂的隐患,在轮作农田中对后茬敏感作物造成严重药害,被称为“癌症田”。全国农作物药害发生面积约30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间接损失10亿多元。此外,农药结构单一和使用不当引起的病虫抗药性问题也日益普遍和频繁,导致防治效果大幅度下降。据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30种农业害虫对40种杀虫剂和10种病原菌对11种杀菌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2.2.5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与过敏反应、急性毒性作用、病菌产生耐药性、“三致(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近几年来,猪肉中的“瘦肉精”事件、水产品的“氯霉素事件”、输欧肠衣中药物(氯霉素、呋喃类药物)等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使得中国消费者健康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出口受到严重影响。1998~2002年间,全国各地已发生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猪肉或内脏,乃至用瘦肉精喂养的禽肉或鱼的中毒事件已达58起,1957人中毒,最多的一次中毒人数竟达530人。

    2.3产后加工环节

    

    2.3.1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水平差距较大。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率都在80%~90%左右,而我国只有20%~30%左右;发达国家加工制造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大约为80%,而我国还不到3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我国只有80%左右。

    2.3.2违法生产和假冒伪劣食品泛滥

    目前,中国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并未严格按工艺要求杀菌灭菌,滥用、过量添加防腐剂、色素、福尔马林等化学原料,一些企业甚至不顾消费者的安危,违法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出售过期、变质食品等等,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2001年,国家质监总局对60085家米、面、油、酱油、醋基本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抽查,平均合格率仅59.9%~60%。其中大米的合格率是81.5%,食用油95.2%,食醋74.4%,小麦粉43.6%,酱油31.6%。另外,在“两查”中还发现有9169个企业,没有营业执照,占总数的15.3%;有25%的企业不执行标准或者无标生产。

    2.3.3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数量不足、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这已成为制约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