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11-29
     1.脱离实际的发展战略会造成重大的失误 独立后,莫桑比克政府在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着重发展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公社村,即把分散而居的农产集中起来,组成既是经济单位又是行政单位的所谓“公社村”,目的是对农业生产实行“社会主义化”。从1976—1981年,短短的几年间迅速建成了1500个公社村,参加的人数达100万。然而,由于农民多年来已习惯于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加上公社村经营管理过于僵化,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因而产量很低。虽然参加公社村的人数已达总人口的1/12,但产量仅占农业总产量的0.3%。实践表明,脱离本国实际,急于以大规模“现代农业经济”取代传统小农经济,以过多的政府参与和干预来抑制私人经济和市场机制作用,只能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欲速而不达。

    2.实行支持农业的政策,扶持小农 从1983年始,政府逐步意识到忽视小农生产所造成的危害,调整了政策,优先发展家庭式小农经济,并把一些国营农场划分给若干个体农户经营。1987年10月,政府还建立了农业和乡村发展基金,目的是从资金上支持小农和私营小农场提高农业产出。由于采取了扶持和发展小农经济和私人、外资农场的政策,并在农产品价格、农业信贷、农产品销售网络等方面对农业发展实行优惠政策,莫桑比克农业形势才得以在90年代以来出现好转。

    3.必须对农民进行基本的培训,转变传统观念 莫桑比克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对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的依赖很大,平均每隔2—3年就遇一次的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极其严重。莫桑比克许多农户还基本沿用非洲传统的掠夺式的游垦耕作法(或“迁徙耕作制”)和大面积种植法,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也还较为普遍,经常更换耕作土地,不悉心经营和培育土壤肥力,用扩大种植面积来弥补土壤肥力低下的损失。农民的生产工具简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还很低,水利灌溉设施也较差,等等。80年代初,莫桑比克曾进口了一批农用拖拉机,但农民们不会使用而使拖拉机闲置。因此,莫桑比克要对农民进行农业基本技术的培训,改进农业耕作方法和技术,提倡搞一种“较稳定的农业”,即在同一片土地上年复一年地耕作,耕耘土地和撒播肥料。另外,要建立农业信贷银行,贷款给农民,让他们购买耕牛、耙犁和大车等,同时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