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10-25
     摘 要: 20世纪70年代,德国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力获得突破性发展。其作法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素质,建立起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及成功经验,对中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农业; 传统农业; 土地规模化经营; 政府行为

     德国是当今世界的农业现代化强国,其农产品出口量仅次于法国,居欧盟的第二位。我们总结德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借鉴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对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应对加入WTO后国外农业的挑战,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1. 德国农业发展历程

    今天的德国由二战后成立的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合并而成,我们这里讨论的德国主要是指联邦德国。德国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从1945年到50年代中期,为恢复过渡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联邦德国的农业比较落后,战争中农业受到严重破坏。战后粮食严重不足,解决吃饭问题成为德国政府稳定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问题。根据当时的情况,德国政府采取了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和信贷,发展拖拉机生产,开展农业科研和教育等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农业现代化真正开始。这时期开展了农业技术革命,加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并广泛采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等方面的新技术,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成倍增加。

    3)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在广泛采用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同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也大为增加,结果使农产品供应总量得以显著增长,农产品自给率达到80%~90% ,部分产品出现过剩。

    4) 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出现了不断增大马力和功率的趋势,拖拉机和收割机的数量明显下降,但效率提高,成本费用率下降;研制和发展施用化肥和农药用的高效、封闭式、不污染环境的农用机械;农药的生产向高效、低毒方向发展,并生产生物制剂,采用生物防治及综合防治方法以保护环境。德国的绿色农业也由此应运而生,虽然有浓厚的传统农业色彩,但在发展中融合了现代管理思想来进行规范化生产和经营。

    5)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研究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所谓精准农业技术,这些技术的采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产量,还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环境的保护。除此以外,德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生物技术研究,努力促进综合农业、生态农业的开展,这些技术的成功推广使德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2. 德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浙江大学“卡特”研究中心杨万江研究员设计了全球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模型①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世界发达农业国家中,法国农业现代化方案一的得分为99. 63,德国的得分为98. 58,而中国的得分仅有58. 33。从农业现代化测评方案二的得分情况来看,法国为89. 49分,德国的得分为85. 82,而中国的得分仅有58. 32;法国农业现代化方案三的得分为93. 50, 德国为88. 59, 而中国的得分仅为57. 06。相比较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远远落在法德后面。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以及从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成功经验,对中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二、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做法及经验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德国农业生产力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德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的过程。

    德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做法与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是:

    1. 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农业投入

    德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较变之所以有突破并取得成功,是因为二战后德国政府重视农业现代化,加强了农业投资和信贷的力度,大力扶持农业,开展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等措施。

    农业是德国政府直接干预最多的部门之一,政府采取农业低息贷款、直接资助、间接农业补贴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较变。比如规定购置农业专业化设施的长期贷款期限可达20年,年息为3% ,其他农业贷款年息4. 5~6% ,比一般的贷款利息低,甚至特殊的农业贷款期限可长达50年,年息仅1%。

    德国政府对农业投入领域包括对休闲地补偿、小农场合并补助、资助困难农场生产及社会保障等;并对农业(农机)技术服务协会、企业给予一定启动资金。另外,德国政府规定,小麦质量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可享受相应的资金补贴。同时,德国制定了农产品支持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标准,确定年度指标价格和若干年后应达到的目标价格,调动农业经营者增加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 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家庭小规模生产联接起来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把家庭小范围的经营和整个社会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在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采用过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农业合作社的出现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德国几乎所有农户都是合作社成员,其中不少农户同时参加几个合作社。农业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功能越来越齐全, 1975年平均每个合作社成员802人,到1983年,合作社个数减少了27% ,合作社成员增加了22% ,平均每个合作社成员达到1345人,合作社的销售额也从1975年的553亿马克上升到903亿马克。德国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是信用合作社,其次是供销合作社和牛奶合作社。在生产领域,有机器协作社、机器合作社、生产者协会、生产者共同体等。

    3. 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现代化农业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经营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德国把农业教育作为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农业企业经营者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保持德国农业的竞争力,德国政府近来又出台了加强农业教育的新计划。该计划强调要全面更新农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更多新型农民,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专门知识,以适应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正在兴起的基因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德国的有关法规,农业经营者经10年普及教育后,必须经3年农业技术培训,通过考试,取得证书,才能从事农业生产和有资格得到欧共体或本国政府的资金补贴。至于那些刚刚从普通学校毕业的年轻农民,就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再到有关的农业专科学校学习至少两年半,以掌握更多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通过国家有关的考试后,方可取得独立经营农业企业的权利。另外,德国政府还充分发挥50多所农村业余大学的作用,并通过举办大量农业学习班、专题讲座及短期进修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4. 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

    在实行农业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德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主要有:

    1)农户升级。即把占地10公顷以下的小规模农户提高为占地10~20公顷以上的中等规模农户,使其富有生命力。具体做法是,强制性地将一部分土地卖给地段邻近的农户,政府对购地“升级”的农户发放低息贷款。

    2)资助大农场经营。按照欧共体规定,各成员国的农户要想得到欧共体农业共同基金调整部分的资助,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①申请资助的项目应达到规定的规模和投资额; ②项目的技术改造设施要达到规定的利润率,并保证项目在开始经营后的15年内能不断完善技术而盈利; ③申请资助的农场应拥有一定量的自有资金。可见,能达到以上规定条件而得到资助的只有大农场。

    3)农户迁移。即通过资助迁移费用,鼓励农户从人烟稠密的村庄迁往人烟稀少的地区,在那里建立新的规模较大的农场。而留在原地区的农户也可因此而使经营规模扩大。农户迁移费用的一半以上由政府负担。

    4)鼓励农业劳动力改行和提前退休。土地集中后产生了农业劳动力就业和收入问题。为此,政府设立了各种专项基金和款项,例如,“改行奖金”用于鼓励小农户弃农转行;“提前退休奖金”用于鼓励农民提前退休;“土地出租奖励法”对为期12~18年的长期出租给予奖励。

    此外,德国通过政府投资、信贷等手段,有意识地偏向大农场,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5. 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德国的现代化农业,是由多层次、多元化纵横交错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保障的。这些服务组织不仅跨地区提供科研、生产、试验、推广、教育培训、技术信息咨询、质量认证、销售及跟踪维修等服务,而且依靠自身拥有的实用的技术、准确的信息及可靠的手段,为农业生产及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农业经营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技术服务型的农业合作社,有提供租赁农机、修理服务及预防病虫害的;有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燃料等生产资料的;还有提供农产品加工、贮存、运输和营销及信息咨询服务的。经营者只要打个电话,服务组织就立即派人上门服务,快捷方便。

    三、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启示

    二战后在政府的着力扶持下,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做法取得了成功。由于中德两国具体国情的差异较大,德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做法是不能完全搬用到我国的。但是,德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取得的经验,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现代化事业具有启发意义。

    1. 政府要着力扶持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农业作为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也是一个弱质产业部门,投资是农业转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德国农业现代化之所以在二战后实现,就是由于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着力进行各种政策扶持和投入。借鉴德国成功的做法,我国各级政府要着力重视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扶持,要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并激励农民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的发展应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农业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农业投资机制,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确立投资主体的职能,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同时,政府为了保证资金的按时到位和合理使用,还应通过法律规章约束,来保证对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及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

    2. 农业现代化,必须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时代的前进, 20 多年前,我国农村改革建立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是以分散的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完善政府涉农部门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以行业或产品为纽带的各类民办的专业协会、研究会和合作社等农民自发的服务组织,发挥其在保护农民利益、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运销等方面的作用。当然,要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借鉴德国的经验,笔者认为,当前流行的靠订单联系起来的“公司+农户”模式是一种松散而不持久的“订单农业”产业化模式。最好的办法是:在实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采用产业一体化组织战略,塑造崭新的产业组织结构。由以农户为主的小农组织结构转变为“公司+合作社+专业户”的产业化组织结构。这种产业化组织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经营管理企业化,各类农业企业如种植场、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储运和销售企业,将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运作的中枢、营运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各种行业协会和产销联席会议等行业组织相当发达,商品生产专业户普遍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市场主体高度组织化的结果是,在农业产业内部和涉农领域形成平衡的组织结构,从而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大力加强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现代农业必须由现代农民来建设与经营。借鉴德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农民的教育建设经验,我国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现农民知识化,是解决好“三农”问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小康建设的基础。当前,我国要加强对农民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和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加强市场知识方面的培训。

    4. 实现农业的土地规模化经营

    土地逐渐集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经之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是土地经营规模小,而且极度分散。我们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在有条件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地方,应实现土地的大规模经营,以促使农村产业的分工。

    5.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借鉴德国的经验,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保障。当前具体到我国,中央及各级政府要加强在基层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大力推进乡镇各类农技站的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要加大以资金为主的政策扶持,要改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贷款难的问题。要强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监管,规范服务行为,明确服务质量。

    注释:

    ① 该模型总共包括21项指标,主要从5个方面反映总体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研究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总共设计了三个方案,目的在于区别农业资源条件对现代化程度影响的灵敏度。方案一为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基础方案,方案二考虑了人均淡水资源和与农用地相结合的土地灌溉率的现代化水平;方案三进一步考虑了人均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占有农用地情况下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