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维”台风扫出海南农业六大缺失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10-18
     狂风携暴雨,“达维”肆虐琼岛。

    在这场罕见台风的袭击之下,海南农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155万亩,成灾面积451.5万亩,绝收面积231万亩,减收粮食2.7亿多公斤,水产养殖损失面积16.2万亩、产量2.2亿公斤,数十万亩林木折断,直接经济损失80.26亿元……

    值得欣慰的是,各级党员干部在风灾中表现出了高度负责的态度。但风灾凸现出海南农业面临自然大灾的种种缺失,同样值得人们深思。

    1、产业布局淡漠海岛特性折射规划指导缺位

    “农场8800亩橡胶树折断率超过80%,一株株橡胶树倒伏于地,到处是枯枝落叶,有的树杆被风扭曲得变形而狰狞。”琼海彬村山华侨农场的职工目睹此景,流下了心酸的眼泪。根据橡胶资源形成周期,这个国有农场至少需8年后方能恢复台风前的生产状态。在东部沿海,大批橡胶树被风拦腰折断,有的甚至连根拔起,摧倒和折断率达80%以上。

    琼海市塔洋镇香蕉面积在海南东部最大,几个月之前还被有关部门通报表彰作为经验交流。记者在这里看到,香蕉几乎全军覆没。海南素有“台风走廊”之称。橡胶、香蕉等作物抗风能力不强,而琼海、万宁等地是台风登陆海南的主要区域,能否在“逆风”处大规模发展此类作物,值得深思。

    海南是我国台风影响最频繁、最严重的省份,一般每年影响海南的台风约8次—9次,风力一般在7级—12级以上。然而这个事实在近些年农业发展中被忽视了。

    对比几个片区胶园的损失情况后,三亚南滨农场场长叶孙民等注意到西部的折损率明显要低于东部区域。一般的橡胶技术人员都清楚,学界早就有海南东部沿岸不宜大面积发展橡胶的定论,海南橡胶产业应主要布局西部。但在胶价一路走高的驱动下,橡胶在全岛遍地开花,而且只以产胶量高低作为选择品种、品系的指标,没有考虑抗风力强弱。

    “胸无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冷静分析“达维”给海南带来的灾难教训,才能在未来更好地趋利避害,稳健前行。

    “达维”发出的“黑色咏叹”告诉人们,易受台风灾害影响的琼岛农业,产业布局必要充分考虑其自然属性,不能仅停留在简单复制其他地方高效产业模式上。根据海岛自然属性,加强产业布局规划和管理, 唤起农民防风、防寒、防旱、防涝意识,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也许是今后各级政府部门该下大力气的地方。

    2、同受风灾损失不一折射防风技能推广缺位

    “达维”所到之处,尽显威力。不过,即便相同区域的农作物,其损失也与是否主动采取措施有着密切关系。“达维”风灾中一例例活生生的事实证明:提早预防,及时采取生产和管理措施,加强农业灾害防范体系建设,可以达到降低农业风险的目的。

    琼海、万宁、陵水地域相近,都是风害重灾区,三地的水稻受损情况却大不一样。

    陵水晚造水稻面积13万亩。由于大部分水稻是在6月份种植的,在台风来临前水稻正处于扬花或灌浆不饱满等阶段。水稻受狂风、暴雨的袭击,饱受水淹,大幅减产或绝收。陵水农业部门估计,陵水有三分之二的水稻受到了损失。万宁的情况与陵水基本相同。受益于多年前的水稻改制成功,琼海20万亩的晚稻已经成熟收获了16万亩,剩下未收割的5万多亩大多已灌浆,所以损失不大。

    琼海农民针对9月至10月台风多的现状,改变传统水稻植期安排,晚稻在5月5日至5月25日播种,至9月底前基本收割完毕。次年的早稻则提前至当年的12月初播种。今年如果不是因为上半年的干旱延误了种植时间,琼海水稻受损还会更少。

    据了解,琼海改制成功多年前就开始进行推广。从气候条件看,万宁、陵水完全可以进行晚稻种植改制,调整植期,但改制推广却相对滞后。

    “达维”过后,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岐山村蕉农李良秀面对被毁的150亩香蕉,泪流满面。她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万元。美兰区演丰镇北排村的林诗荣,在风后却开始卖蕉收获丰收的喜悦。他的100多亩香蕉基本没有损失,他的经验是给每株香蕉固定一根大竹竿。林诗荣说,香蕉本身不抗风,但绑上竹竿后可抵御12级台风。在三亚藤桥等地,有的种蕉大户打防风桩也起了防风固蕉效果。澄迈县康达农场采取“慢种快管”的方法,于5、6月份种蕉,当台风多发时蕉苗尚小可避过风灾,随后加大水肥管理,促使香蕉提早成熟上市争取好价格。

    有的胶农后悔地说,如果风灾之前对树冠进行矮化处理,如果锯掉一些次枝……那损失就会少多了。

    本报记者在“达维”来临之前对陵水部分乡镇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多数农民不知道如何采取措施保护水稻、橡胶等农作物,往往是“长叹之后坐在家中,等台风过后看情况再作打算”。

    种种事例说明,尽管台风狂暴,但并非完全无所作为,如果采取了恰当的防风措施,许多损失本可避免。台风不相信眼泪。对海南农业而言,防风技能的普及、培训、推广应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不能再缺位。

    3、抗风与丰产的两难折射农业基础研究投入缺失

    “达维”掠过,大片大片的农作物和林木或折支叶、或断主干。

    万宁市六连林场,6000多亩速生丰产林受损严重,种植三年以上的树几乎全折断倒伏。琼海市上土甬林场所种的8000多亩林地有80%的树木受损,林场损失1000多万元。

    就一般植物生长规律而言,速生丰产的林木往往木质纤维疏松而抗风力较弱。如橡胶、桉树、木麻黄等都体现这一特质。能否提高树木和农作物的抗风力呢?这在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选育优良抗风品系、品种的技术早已成熟。不过,优良品种、品系的选育周期较长,尤其是林木周期常常长达几十年,从事这一基础研究要有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也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科研经费投入。

    浆纸林是我省当前正着力推进的一项大产业。一些市县和林业企业选择桉树品系时,片面追求生长速度。某市有两段种了一年的公路林,一段是桉树U6品系,另一段则是尾细桉。风灾过后,桉树U6品系基本没有什么损失,尾细桉则损失殆尽。木麻黄实生苗的抗风能力很强,但其无性繁殖的水培苗却并不抗风,树种选择不当使一些海防林成了“形象工程”,难以有效发挥防风效能。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海南农业要趋利避害,必须加快新品种、新品系的试验、种植和推广。

    省林业局营林科技处负责人介绍,现在基础学科的科研经费投入很少,很多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品种也没有一点经费用于品种选育。

    4、非旱即涝折射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脆弱

    今年上半年,一场多年难遇的干旱让我们心有余悸。而今,32年罕见的台风又让人揪心。

    省农业厅的调查显示,全省瓜菜受灾32.24万亩,几乎全是受雨水浸泡。特别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一些公路涵洞太小,每次暴雨过后,沿线农作物都少不了遭殃。

    不下雨即旱,下大雨便涝。这一现状折射海南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的脆弱。非旱即涝迫使我们认真审视我们的农业“筋骨”——农田水利设施。

    海南人均水资源量3906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怎么还会缺水?水利专家黄世福说,海南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短坡陡,水流湍急,构成了海南独特的放射状独立海岛水系,江河暴涨暴落,加上缺乏水利设施,造成80%以上的地表水白白流入大海。降水不能有效拦蓄,造成大雨成灾,天晴干旱。

    受工程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的双重制约,目前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仅13.6%,低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全省有效灌溉面积357万亩,不足耕地面积的一半。海南农业因工程性掣肘只能“靠天吃饭”。

    运行了30年的定安县高林水库受风雨冲刷,现已坝体出现局部沉陷,坝体已移位变形,渗漏严重,输水涵管也已破损。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2200亩,实际只灌溉1600亩。水库经多年运行,老化失修,为安全起见,省“三防办”要求从去年起该库不能再蓄水。类似这样的有问题或病险水库占全省水库工程总数的60%。一降暴雨,须控制蓄水,以确保水库安全运行。而大量放水泄洪,又易导致下游水涝。

    农业基础设施急需“补钙”。提升海南农业设施水平,增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全面提升海南农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

    客观说,基础设施与历史欠账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有限的资金也没管好、用好,一些地方搞的是应付评比的面子工程。

    5、屡遭灭顶之灾折射农业保险缺失

    两年不到,乐东九所镇的蕉农苏小同种植的香蕉遭遇了两次灭顶之灾。

    2003年11月时,他种的30亩香蕉悉数断杆没有收成。不过,那时他还有些本钱,于是又赶紧投入种蕉。没有想到,这一次的风灾把他的希望全卷走了。

    在文昌市锦山镇,当地文昌鸡养殖大户们至今还没有走出沮丧。他们好不容易积累了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身家一夜之间没了。“靠天吃饭,太难了!”他们万分感慨。有的人损失几千只鸡,有的人损失了几万只鸡,文昌全市因风灾死亡的文昌鸡高达800多万只。

    弱势的农业屡遭灭顶之灾敲响了海南农业保险缺失的警钟。

    农业保险不能再交白卷了,但业内人士喊了多年,始终“只听梯响,不见人下来”。

    其实有的保险公司已作过尝试,但以失败告终。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乐东支公司曾尝试在乐东开展过香蕉险种,2003年“尼伯特”台风使之亏损了240多万元,于是停止了业务。

    此次风灾前,昆仑农场参保了7353亩开割橡胶园。风灾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工作人员核实灾后损失情况,按程序开展理赔工作,赔付了15万元。但这样的例子在全省少见。农业保险无疑能给“靠天吃饭”的农民和农业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缘何推广不开呢?

    对商业保险而言,区域性农业保险公司很难分散大范围的巨灾风险。类似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很难盈利,高赔付导致农业险的高保费,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实际操作中的界定也很难。即便有少量的农业保险业务开展,商业保险公司也只会针对一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而不会愿意将一般的农户纳入。

    省农业厅副厅长龚旭光建议,要考虑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否则商业保险不愿进入。希望完善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设计完善的保险机制以更好地分散风险,使小赔付、高覆盖、普受惠的农业保险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

    6、大灾导致大损失折射生态屏障体系漏洞

    明代的吕坤曾撰文说,植树造林可“省百倍之劳,无一钱之费”之利。古人认识尚且如此,今人没有理由不慎重对待大自然的丰厚馈赠。

    “达维”同样拷问生态屏障体系存在漏洞,让关注海南发展的人们在比较再次体味:构筑优良生态屏障是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

    对比天然林区和经济林区,天然林区的树木被风整株折断的数量微乎其微,而经济林大批树木折断的惨象让人心悸。在农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域,当地农业部门和种植户得出一致的结论是:如果有防风林网,损失会减少很多。

    反观今天的诸多自然灾害,有一些是人们种下的苦果。如琼中以调整种植结构种绿橙作为“指导”农民致富的法宝。大规模砍伐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发展绿橙,得益的只是少数果园老板,却付出了生态资源透支的巨大代价。一些地方芒果、菠萝上山、虾塘抢滩也只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没有追求利润最佳化。

    “附近有树林的胡椒,损失要小多了。而空旷地的胡椒则风折严重,产量会大大下降。”省农业厅的陈文和在文昌等地还注意到,杂灌丛生、天然次生林生长较好的山头流下来的水平缓,而改种芒果等经济林的山头,水势下冲湍急。

    经济林占用天然林地、杂灌地,表面上看森林覆盖率没有下降,其实林地涵养水源等防护功能下降。一些人认为,以往海南很少发生泥石流等山洪灾害,近年来却频繁发生。过于偏重发展经济林,却忽视了经济林和生态林种植比例的平衡。

    红树林、珊瑚礁被蚕食了,沿海防护林也被一些人打起了算盘。本来防护林的最大利益诉求是防护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多种乡土树种,实行混交,形成多层次林相结合。但现在不少防护林也以经济林模式来经营管理,种植不抗风的速生丰产林,使防风效果漏洞频现。

    海南是四面环海的孤岛,生态敏感。有识之士呼吁,不能再让海南的天然林遭受刀斧之劫,不能再让立体防护网出现断带、折损了。

    7、趋利避害海南农业仍有希望

    虽然“达维”重创海南农业,但副省长江泽林认为,海南发展农业的优势也很明显,要坚定发展海南农业的信心。只要在未来更好趋利避害,就能稳健前行。

    的确,海南发展农业有不少劣势,台风频发只是其中一项。此外还有,海南气候温度较高,这使得水果等农产品不耐贮藏,易腐烂。自然状况下的放置时间比北方要少很多时间。海南远离销地市场,运输半径长,导致农产品运输、销售成本较高。海南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饲料成本等都要高于内地。

    但相比于劣势,海南农业的优势更为突出。海南所辖海域面积多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面积三分之二,发展渔业产业优势明显。由于独特的光温气候资源优势,海南“天然大温室”是全国人民的“冬季大菜篮”、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胡椒基地。海南四面环海,琼州海峡是道天然屏障,已建成全国“无疫区”,有潜力在未来成为中国的畜牧产品重要出口基地。

    丰富的热带资源是海南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作为全国陆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海南外向性商品农业所占比例在全国各省份额最高。相比于内地,海南特色农业品种众多,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农民来自于种植渠道要远远多于内地。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多元结构的农业更有助于抵抗风险。此次风灾虽重创海南农业,但农民完全有可能通过即将开始的反季节瓜菜的增收弥补一定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