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从数量转向质量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10-10
    2005年上半年,中国对外贸易可谓繁荣和挑战并存。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四个年头,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的进口和出口贸易都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但随着入世三年过渡期的结束,众多国内企业已经明显感觉到来自国外竞争对手的冲击和挑战。

    世界各国的贸易伙伴——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伙伴采取的反倾销调查、特保程序和其它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促使中国的决策者和企业迅速调整国际营销策略,从过去的片面追求数量转向以质量为中心的增长方式。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45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其中出口3423.4亿美元,增长32.7%,进口3026.9亿美元,增长14%。

    这样的增长速率非常可观。就在今年四月,商务部曾预测今年中国外贸增幅将维持在15%左右——出口增长15%,进口增长16%。商务部及其下属的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2005年中国外贸将从去年35.7%的高增长水平上大幅跌落,但外贸总额将达13000亿美元。

    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5年上半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1001亿美元,同比增长23.6%。美国和日本分别以963亿美元和865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列居中国的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未来六个月对中国外贸来说却不尽乐观。很多分析家认为中国将面临诸多阻碍,外贸增速也将随之放缓。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日前在其网站上发布预警,对受限纺织品对美出口再亮红灯,呼吁国内企业暂停对美国出口棉制针织衬衫等6种受限纺织品。

    美国今年5月开始对7类中国生产的纺织品设限,但实际上,早在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结束之前,纺织品贸易争端就已经开始困扰一些国内企业。中美之间虽已进行了几轮艰苦磋商,但仍未达成象欧盟那样的纺织品出口协议。尽管中欧6月达成协议,但双边贸易中的分歧依然存在,例如倍受关注的劳保鞋出口争端。 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认为,与世界各国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是中国外贸面临的最大阻碍。

    中国政府正采取措施,力争妥善解决此类贸易争端。与此同时,国内的工业协会和出口商也已经意识到:改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乃当务之急。“传统模式下,我们的出口商品大多是利润很薄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于广洲说。

    他举例说,中国进口一架飞机平均要2100万美元,出口一双鞋只有2.5美元,中国要出口840万双鞋才能换来一架飞机。

    为增强国内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的决策者们已经开始鼓励企业在技术革新和研发领域加大投入。

    根据商务部等七部委6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0年,中国将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知名品牌,40%以上的出口企业将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超过20%。与此同时,中国也已加强培养熟悉国际贸易、世贸事务和法律,并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家型人才将有望在国际贸易纷争中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外向型经济有‘两条腿’,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圣明说。“现在中国这‘两条腿’长短不齐,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