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跳水”,未必全是坏事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9-26
    今年以来,陕西省牛奶收购价格大幅下滑,奶农遭遇“卖奶难”,饲养奶牛盈利者只有百分之三四十,而周边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地也都不同程度遭遇上述难题,甚至出现“倒奶”现象。

    乳制品销售量在逐步上升,价格没有下降,为什么原料奶采购却急速下跌?从几年前大发展之初奶业的迅速崛起,到如今的“风云骤变”,陕西省奶业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

    今年以来,陕西省奶牛和牛奶售价大幅“跳水”,使得近几年连续快速发展的奶牛养殖业出现势头回落、效益下滑现象。

    有消息说,去年每头1.5万元到2万元的良种奶牛,今年只卖到八九千元;奶价由每公斤2元跌到1.2元左右;全省10—20%的奶农赔本,盈利者仅有百分之三四十。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暴利过后的正常现象。前几年,由于奶牛养殖利润喜人,各地重速度发展,轻质量建设,加之整个奶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等,是造成了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建议,对于目前的小波动,应该客观分析,冷静思考,理性对待。只要坚持长期养牛,养好牛,会有一个好的回报。

    “以前的奶价虚高,主要是去年全国性乳品大企业规模扩张过大,步子跳得太快,造成奶源紧张。再加上个别企业进入陕西后,炒作奶价,一度陕西的奶价曾高居全国第三名。现在奶价突然降下来,像宝鸡地区已降到1.2元左右。”东方乳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林伟说:“不正当竞争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难以得到理想的回报。一些企业只注重对奶源的争夺,而不去花力气发展、培育奶源,在市场状况好时,降低收奶标准,高价争抢奶源;在市场发生变化时拒收或低价收购鲜奶,造成奶农歉收。不改变这种状况,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恶性竞争短期内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实惠,但企业拿不到合理的利润,设备和技术改造缺乏后劲,导致的后果是奶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即鲜奶价格上涨—奶牛价格倍增—加工企业和奶农投资加大—行业利润下滑—政府税收减少—企业和奶农投资风险增大。

    陕西省液态奶加工企业分布也不尽合理。在西安周边100公里长30公里宽的地带上,沿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两边建有50多个乳品厂,日生产鲜奶3000吨。而我省的鲜奶消费市场主要是集中在西安市,每天消费量只有500多吨。从全国来看,在一个省会城市周围建有50多个乳品厂是比较少见的。本地的牛奶制品,加上外地的牛奶制品,在西安市场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局面。

    此外,乳业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涨。今年第一季度白糖由每吨2600元上涨到3300元,涨幅达30%多;牛奶成品包装用的片材也受原油涨价影响,由每吨1.1万元上涨到1.72万元,涨幅达55%。成本上升,但是乳制品价格却不能提高。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即使国内大型乳品企业也不得不采用降价促销的方式占领市场,由此造成全国31%规模以上的乳品企业和大部分中小乳品企业亏损。

    陕西省著名奶牛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蒿迈道等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陕西省奶牛养殖数量增长太快,而质量增长太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迫使企业对奶的收购越来越严格。好奶不愁卖,在今年的鲜奶大降价声浪中,赔本的基本上是散户,在规范化的饲养小区里,鲜奶价格依然坚挺,所以应该把今后奶业发展的重心放在提高奶牛饲养管理质量上。

    “价格回归是产业前进中的困难,是发展中的问题,既不可小视,也不要大惊小怪。”该省畜牧局副局长白宜勤说:“奶价下跌是一个很正常的自然现象,原因是上述因素,加上接连不断的奶粉事件,使消费者对奶制品的消费心理上受到伤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消费市场不会疲软,奶业能够继续做大做强。现在奶业的消费市场主要是城市人口,但是不可忽视城镇和农村人口对此的消费能力也正在逐渐加大。应当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让利,奶农提效,共度难关。”

    奶牛、鲜奶价格大幅“跳水”,去劣存优,对整个行业来说,未必全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