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奶企期待政府出手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9-26
    中国奶业已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怪圈,少数巨头不惜亏本打价格战,将一些中小企业排挤出局,奶业市场亟须相关政策的规范和引导

    高杨

    “买一赠六、降价促销、新品促销”,眼下,只要你走进超市,就会看到这样的促销广告,除了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大品牌,一些不知名的小牌子也加入到促销行列,大小品牌一起唱响价格战。

    9月19日,记者在北京茶城旁边的家乐福、六里桥的易初莲花等京城一些大超市中看到,几乎所有品牌的酸奶价格均全线下降,降价幅度在0.1元至3元多不等。在家乐福方圆店,三元C果杯酸奶8杯装原价8.6元,现价5.5元,平均一杯不到0.7元。而华联阜成门店北京阿尔曼多原汁奶原价9.4元,现在降到了6.9元。纯鲜牛奶降幅一般在0.1元到0.3元之间。“现在喝奶比喝矿泉水都划算,”家住宣武区牛街的吴女士告诉记者。

    “秋天是乳品、冰激凌的消费淡季,特别是酸奶的保质期短暂,商家肯定要以降价促销的方式来消化过剩的产品”,中国乳品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乳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上奶制品价格大战在所难免。另外,前段时间“碘超标”、“早产奶”等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的消费信心,“大幅降价被一些厂商认为是拉回顾客的最有效方式”。

    谁在发动“降价风暴”?

    今年是奶业多事之秋。就在北京奶业价格春夏季价格战事刚刚烟消云散不久,新一轮价格战随之又起。

    几乎所有媒体在报道这场全国性奶业价格大战时,都认为“试图平稳化解‘回奶危机’的光明乳业是此次价格战的始作俑者”。记者日前在北京华联超市、甘家口商场地下超市等地调查发现,光明许多产品价格已近底线:光明袋装纯牛奶从原来的1.00元一袋降到0.60元一袋,酸奶更是“重伤员”,8杯装酸奶由8.8元降至5.8元,同时还有赠送。

    但就在各媒体纷纷批评光明“领航”降价的同时,记者同时发现,几乎所有乳企都想利用光明事件出现的契机,不惜血本抢占市场,且大多数品牌的降价幅度高达50%左右,有的甚至“奶价贱如水”。蒙牛、伊利、三元、三鹿、新希望等的1000毫升利乐包已经由最初的8元多,降到目前的3.5元~4元之间,250毫升利乐枕由1.8元以上全部降到1~1.1元之间,百利包奶也已经降到每袋1元以下,250毫升利乐包酸乳饮料则由2元降到1.5元左右。

    “伊利会坚持自己的价格策略,不积极参与价格战。”尽管伊利已经卷入了这场席卷全国的奶业价格战,但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位高层本月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然回避了“价格战”这个词。

    用中国奶业协会一位负责人的话说,“竞争无可避免,价格的变动是一种必然。”由此看来,伊利高层极力回避“价格战”言论带着一种暗示: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伊利也会参战。据其销售部有关人员称,伊利牛奶最近统一了商品的最高价,以保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并争取让北京超市所有的冷柜都塞满伊利的产品。

    面对伊利的叫板,蒙牛也“大发牛威”。在北京通州区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蒙牛奶源加工基地,总投资高达3.3亿元人民币的近20余条低温生产线以每天300吨的产量直供北京,全封闭的送奶车在厂区内排队等待交货。“现在是‘买六赠一’,蒙牛酸酸乳又要增产了,最近销量出奇的好。”一位流水线上的工人告诉记者。

    北京一家大型超市负责人在谈到近期奶业价格战的原因时认为,随着前段时间“还原奶”、“碘超标”、“早产奶”等事件的影响,乳品市场消费走入低谷,而乳企为了维持自身市场份额不变,宁愿放弃利润,所以才形成市场上奶价比水价低的局面。

    奶业巨头欲逼中小企业出局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乳业生产原料———白糖已由2600元/吨上涨到3300元/吨,涨幅达30%多,牛奶成品包装用的片材也受原油涨价影响,由1.1万元/吨上涨到1.72万元/吨,涨幅达55%。而养牛环节的原料价格也一路攀升,牛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价格由1200元/吨上涨到1600元/吨;麦皮则由1000元/吨上涨到1400元/吨。

    既然原料等成本一路攀升,为什么牛奶价格不升反降?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目前奶业市场正在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价格战,光明因素并非主要因素,而是原料成本上涨,各大巨头意欲降价逼迫成本高升、无力降价的小企业退出乳品市场。

    这位人士向记者透露说,其实发生在奶行业的价格战是早在2002年就开始打响了。开始时每年只有两三个回合,力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到2004年就愈演愈烈了,差不多每半个月左右就有一次价格大战,参加的企业也更多,规模更大,有的品牌在全国各地同时上演价格大战,一些乳业企业由于已经处于无利经营的状况,无法继续承受价格战,于是只好撤出奶行业。

    据中国奶协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正是由于难以经受不断下降的奶价格和上涨的成本,2004年国际著名奶业巨头,如意大利帕玛拉特、法国达能、美国卡夫、英国联合利华、荷兰菲仕等便纷纷离开了中国。

    “这一次,他们借光明奶业发动新一次价格战目的就是要逼国内中小奶企出局。”北京三元一位高层告诉记者。

    也许应了三元奶业这位负责人的话。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多数中小奶企在承受不断上涨的成本和日益下降的奶价格的同时,的确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再这样下去,我们撑不了多久就只好关门了。”天津一家中型奶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有些有心忡忡。他说,从6月份开始到现在,他们一直是几乎“零”利润销售。

    期望借力政府突围“现在中国乳业价格战、促销战已经演变为失去理性的恶性竞争,多数中小企业期待奶业协会和政府能发挥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调控作用。”小型奶企北京阿尔曼多奶业一位负责人张先生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发出这样的呼吁。

    张说,有人认为,价格战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就是要优胜劣汰。“但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应该是一种有序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而不是像现在的这种无序的不正当竞争。”

    张先生解释道,说他们不正当竞争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巨头不惜亏本搞价格战,“其实就是想利用这次机会把像我们这样的经不起长期亏损的中小企业挤垮。”

    中国奶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目前的价格战不仅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中小奶企濒临倒闭和破产,而且这种竞争已经出现了另一种新动向,“已经影响到一些奶牛养殖企业和养牛农民的利益。”据介绍,全国目前一些奶牛产地已经出现因价格战而造成中小奶企压低牛奶收购价格致使养牛户利益受损现象。

    这位负责人同时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就有不少中小奶企联名,向奶协提出对奶业价格战进行调控的要求,奶业协会也曾经在会员企业会议上呼吁过,但协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位置很尴尬:不像政府部门那样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强制力,所以奶协也无可奈何。

    这位负责人最后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措施,引导和规范目前日益无序的奶业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