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农业污染的“克星”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9-23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农业污染也呈现出立体化的特征。

    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现已在世界各国尤其在发达国家的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毫无疑问,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与实用模式,尤其要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面源污染。

    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所造成的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的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N2O形式逸失到空气里。可以看出,各种各样的污染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干,事实上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

    面对农业立体污染,我们应合理利用循环经济运作机制,构建并实施有效防治模式。

    一是减量化生产模式。其主要是通过提高利用率,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农用能源和其他化工类农用资料,或是用新型生产资料和技术来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资料,可以减少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污染物。据报道,中国农科院近年成功实施“滇池农业面源污控制”综合配套技术成效显著,在滴灌施肥降低氮肥用量2/3的情况下,仍可提高作物产量30%,同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降低了60%。据专家估算,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比例只有36%。

    二是再利用运作模式。其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比如,在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中,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加上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粪便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生态工程,可将农作秸秆等废弃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向农田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也是再利用运作模式的又一重要内容。

    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果—草—牧—沼—菌”有效链接的再利用方式建设红壤山地生态果园比常规山地果园减少投入45%,每亩可增加收入800元,而且水土流失防治率达80%以上。另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6亿~7亿吨、蔬菜废弃物1亿~1.5亿吨,都可进行饲料化处理,其转化利用潜力巨大。

    三是再循环链接模式。其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了变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既可减少农业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来源。如变质水果和蔬菜类可转化成肥料,次等粮食可加工成酒精。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业生产资料,如可降解地膜、营养钵、生物柴油等生物产品。

    怎样合理利用循环经济运作规律,如何构建并实施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的有效模式,这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运作过程应注重把握以下五个重要环节。一是要实施正确引导,出台优惠政策。二是完善法规体系,强化保障力度。三是发挥市场作用,建立长效机制。四是要组织科研攻关,推广实用技术。五是要鼓励多元投入,形成整体合力。(翁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