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务经济迅速崛起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9-16
     拥有世界最庞大劳动力资源的中国正在迅速崛起一项别具特色的经济--劳务经济。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约为1.2亿人,每年农村外出劳动就业时间平均为8个月,全国异地劳务经济总量超过5300亿元。

    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林用三日前在宁夏举行的中国首届劳务经济发展论坛上说,从近年中国农民收入来看,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也逐年增加。据国家劳动保障部调查统计,2004年农民工年平均务工收入达6471元,2001年到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达8%。农民工每年带回家的现金,已经成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资金来源。专家认为,劳务经济的兴起,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劳务经济是中国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出现的特定的经济形态。通常把劳务经济定义为农村住户家庭成员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和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的经济活动。中国的劳务经济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种“候鸟”经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挣钱,但却并未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往返于城乡之间。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张丽宾博士说,早在两年前,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就已达到10亿人,就业人口7.4亿,其中农村4.9亿,占66%。按照现在的从业规模,以20%的农业就业人数估算,有3.5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负担,也是重要资源,发展劳务经济是有效利用这一资源的惟一途径。

    国家劳动保障部专家调查发现,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化需要大量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正是最雄厚的后备资源,目前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52%以上。形成了农民工从中西部农村地区流向东部城市地区的格局。

    张丽宾博士说,2003年中国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而就业比重却高达49.1%;同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就业比重仅为34.4%,加速中国的产业化进程,必须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可能像当今发达国家几十年或几百年那样自发实现产业化,而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动。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劳务输出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等方面的重要性,开始实施积极的劳务政策。一些地方将劳务输出作为支柱产业,在劳务信息、劳动保障、就业培训等方面加强了服务,改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并开始大力发展和培育劳务经纪人、劳务公司。一些省区取消了针对农民工的流动就业证卡制度,清理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采取措施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救助和扶贫政策相比,积极的劳务政策显得更加主动,它让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机会在城市获得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轻农村扶贫和救助体系的负担,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规模日益扩大。

    面对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在大转移中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中国政府正通过大规模劳务培训提高劳务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说,中国财政支农项目中有一个重大创新就是目前正实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从2000年以来5年间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未来5年,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说,未来中国政府应积极构建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逐渐享有与城市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和就业服务,推动劳务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