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发展避灾农业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9-14
     缺水严重制约鄂尔多斯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他们转变思路,采取了许多新措施。首先重视水资源的生态功能,对工业、城市、农业用水合理规划和配置。第二,对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通过水权置换,保证水资源向高效、节水领域配置,同时建立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第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第四,科学利用水资源。黄河南岸每年有2亿多立方米流凌水,问题解决好了,就能变水害为水益。

    

    最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杜梓在接受采访时畅谈鄂尔多斯的农业发展思路,很值得借鉴。

    避灾农业,即在农业生产中,避开自然资源的强约束力,变主要依靠地利为主要依靠人的智力及人类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主动型农业。

    避灾农业思维的基本点是:消除对抗性,走向顺和性;避免单极性,注重系统性;减少粗放性,增强科学性。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历来有“十年九旱”之说,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如何大力发展农牧业?概括起来说,就是进行粮草经济结构调整。在鄂尔多斯8.68万平方公里的总国土面积中,48%为沙漠,48%为丘陵;年平均降水量为250—380毫米,年蒸发量为2000—2500毫米;自然灾害较多,旱灾频繁,灾害损失严重,仅1999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79亿元,其中旱灾损失达8.5亿元,灾害损失占到当年农牧业总产值的33%。

    应当说,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春旱更是鄂尔多斯的一大自然规律。至少在目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们是难以抗拒和消除的。但我们也应该更进一步地看到因旱成灾的另一些原因:首先是过度的生产活动对旱灾的推波助澜作用;其次,不适当的生产、生活安排,在不该居住的地区居住,在不宜种植的地方去种植,等等。如何解决农业与干旱的矛盾?从鄂尔多斯的具体条件看,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大力度地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种养结构、粮草结构,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养增收,应是根本出路。因为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需水量和需水规律,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安排种植业生产,宜粮则粮、宜草则草,在不适于耕作的地方,实施退耕还林草,在退化严重不适于继续放牧的地方,实施退牧还草,主动去避灾。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方面的效益是突出的。

    事实上,所谓避灾农业,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鄂尔多斯市是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农牧业资源的呢?就在于从市场需求出发,做好发挥地区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建设特色产业的大文章。鄂尔多斯干旱缺水,但光照条件好,林、草、畜对气候、土壤、水的适应性较强,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特别是发展绿色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目前,全市构筑的肉羊、肉牛、林沙等大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避灾农业,也有一个与生态建设统一的问题。生态建设的有效性是建设避灾农业的题中之义,而要想真正有效还必须建立在尊重规律上。“绿起来”要遵循自然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生态绿色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而造成沙化的地方,至于有的沙漠与生俱来,本身就是地球地貌多样性的表现,就是生态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没必要去动它,况且这样的沙漠本来就具有一定的蓄水功能。“绿起来”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走沙产业的路子,以生态经济逆向拉动生态建设。“绿起来”要遵循科学规律,适地、适树、适草,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促进避灾农业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市场报》 (2005年09月14日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