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因素主导油价起落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8-26
     国际原油价格在一片质疑声中扶摇直上,向70美元/桶的价格挺进,击碎了油价泡沫论的观点。油价泡沫论的论据之一便是国际原油供应充足,OPEC的领导人也不止一次声明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充足。但事实上原油价格却反复创历史新高。

    传统的经济因素结合地缘政治因素的分析模式显然已经无法对这一反常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经济因素不再成为石油价格的主导因素。种种迹象表明,政治因素已经在主导着石油价格的潮起潮落,传统的经济因素已经降为一种从属的影响因素。

    上周五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劲升2美元的导火线就是美国军舰遭袭以及厄瓜多尔产油区爆发的骚乱。这两件事情导致原油供应量暂时减少了20万桶/天,可见目前政治对油价波动的影响已经远远大于作为能源产品本身供求变化导致的价格波动。

    油价上涨美国收益多于损失2005年6月美国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第一次接近于其极限7亿桶左右,并且有报道说美国政府可能将储备能力扩大到10亿桶。在油价越过60美元/桶向更高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美国不仅没有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干预油价而且还不断的买进原油以增加储备量,这个行为直接导致了原油供应的紧张,反而刺激油价上涨。此外,美国政府还不断通过媒体和资本有意识地引导油价。

    油价上涨是否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很大伤害呢?可以看一组数字:8月12日以来,美国3个等级的汽油平均零售价格是2.53美元/加仑,折合成人民币就是5.42元/升,如果剔除30%的燃油税率就是4.2元/升,比中国的93号汽油价格还低。这里的2.53美元/加仑的零售价格是美国至今的最高价格,美国的汽油零售价格是随着原油价格的涨落变化的,也就是说美国消费者平均用油成本低于中国。而美国的其他商品价格却高于中国。笔者认为,高油价对美国经济损害非常小,远远不及对中国和欧盟的损害,因此美国从油价上涨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远比损失多,这还不包括产油国的美元收入回流美国产生的低融资成本的收益。相比而言高油价对中国、欧盟的打击却相当大。

    非洲政治风险引发原油供应安全最近一段时间,原油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历史较短、政治风险较高的非洲地区,引发了原油供应安全的担忧,也是油价上涨的原因之一。近年来俄罗斯和英国北海产油区的不佳表现消耗了OPEC的备用产能,制约了OPEC应付可能发生的供应中断的能力,也抬高了油价中的风险溢价。

    伊朗核问题的不明朗也是油价反复上涨的主要诱因,尤其是强硬派总统内贾德上台后恢复了伊斯法罕浓缩铀工厂的运转,伊朗与欧盟的谈判也陷入僵局,投资者认为美国政府可能对伊朗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油价的上涨反映了这样的预期。

    油价未来仍取决于政治牌

    如果美国政府愿意动用其原油战略储备,那么油价的下跌幅度将会比较大,2004年9月底,美国政府只是动用了170万桶战略储备,油价就下跌了25%。美国历史上两次大的动用石油储备的时间分别在1991年1月和2000年9月,两次举措都导致石油价格在之后的几周内下挫。

    伊朗的核问题的发展继续紧张,或者最后美国真的动用战争手段解决,那么油价的上涨还远远没有到头,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伊朗核问题可能成为市场炒作的主线。

    原油价格演变的最终结局就是真正的受害者浮出水面,那么这场政治游戏就结束了。这个结果必然伴随着全球原油消费和生产趋于均衡,降低能耗并形成充足的生产能力,发展新的能源。

    回到国内市场,其实国内燃油价格的涨落也包含一种博弈的成分,最近全国各地闹得很凶的油荒现象就说明问题。反映到燃料油期货层面,目前市场多头也是在利用油荒导致供应紧张气氛拉抬价格。从期货投资角度看,非要对价格说出涨还是跌是没有太大的必要,价格上涨是主旋律,调整是暂时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油价就此转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