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高模式探路中国农业产业化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7-27
     领军中国农业产业化探索和发展进程的“江高模式”,从最初的“公司+农户”问世,到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创新,再到目前进入上市辅导期,准备进入资本市场,30年间,广州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实现了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从一个村办养鸡场,发展成为总资产2.82亿、年销售收入5.97亿,年出口创汇745.16万美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同时还带动了周围村落的脱贫致富,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原创式尝试和探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秀江 ★杜青耘 陈丽科 常菁/广州 北京报道

    七月酷暑,热浪滚滚。

    7月15日上午,广州市郊的公路两旁的庄稼地里,农民挥汗如雨,正用肩挑手提的原始方式,一桶桶给地里的庄稼浇水。与在烈日下耕作的农民不同,此时的白云区江高镇江村农民谭国池正悠闲地喝着早茶,看着院子里几幢宽敞的鸡舍,十几万只“江村黄鸡”正争抢着吃食,弥漫在谭国池脸上的笑意久久不散。

    “江丰给我鸡苗,江丰给我饲料,江丰给我派技术员,每养一只鸡,江丰给我1.3元,我这个养鸡场一年出栏36-40万只鸡。”谭国池向《中国经济周刊》说。

    江村黄鸡,中国赫赫有名的鸡种,也是国内少数几个能与国外品种竞争的品牌,主要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在香港市场占有率已达20%。

    广州农民地少人多,养殖业相对比较发达;“江村黄鸡”远近驰名,供不应求,农户养鸡快速致富。但免费供鸡苗、饲料、技术员,养一只鸡还给一元多钱,江丰是什么公司?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

    “这相当于来料加工,我代江丰养鸡,江丰给我工钱这合情合理啊。这叫‘江高模式’,你不会没听说过吧。”谭国池又来了一个反问。

    “江高模式”原创

    “江高模式”,最早来自于1983年原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的命名,它的最初成型起源于以鸡场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养鸡业的经济组织形式。此后它更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以“公司+农户”的方式揭开了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序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益探索,“江高模式”也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研究课题。

    “旱涝保收”的致富模式

    7月16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了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松岗街的广州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丰公司),花园般的办公场区,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全然看不出30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办养鸡场。更想不到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江高模式”就是诞生在这里。

    “江丰公司的前身为江村养鸡场,正是这个小小的养鸡场创出了闻名全国的‘江高模式’”。江丰公司董事长、今年刚刚当选为白云区江高镇江村党委书记的谭钜添向《中国经济周刊》讲述了“江高体系”诞生的过程。

    1975年,谭钜添带领6名知青建起了一幢800平方米、每批只能饲养2000只鸡苗的村办简易鸡舍。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江丰公司已发展为一家从事家禽繁育、孵化、饲养、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家禽屠宰深加工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至2004年底,公司拥有总资产2.82亿,实现售收入5.97亿元,出口创汇745.16万美元。

    “人多地少,增产不增收是中国农村存在的客观矛盾,江村也不例外。”谭钜添说,当时江村有1800多农户,7000多人口,可耕地面积只有3000多亩,人均不到半亩地,农民生活非常贫困,很多人还要吃返销粮。为了尽快脱贫致富,村里办了这个养鸡场。

    “那时是计划经济,我们是‘为城市供应,为港澳服务’,养的鸡根本就不愁销路。后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州市取消了农村的派购任务,市场全面放开。这就意味着,‘江村黄鸡’要自己找市场了。”他说,在当时外贸部门的支持下,“江村黄鸡”开始主攻香港市场,由于“江村黄鸡”油脂丰富、脂肪适中、品味较好,“江村黄鸡”开始在香港供不应求。

    尽管当时江高镇养鸡的农户非常多,但规模小,由于对饲养技术、饲养工艺不熟练,鸡的成活率很低,而且缺乏销售渠道。一旦遇上温疫、价格波动,散户往往承担不了这种风险。据说当时当地农民流传一个顺口溜:买也难,卖也难;七长八短,种种风险。

    “散户养鸡销路不畅,而我们的鸡在香港市场又供不应求,是不是可以找一种双赢的方式呢?”1983年,谭钜添提出了“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即江丰公司按一定的价格把优质鸡苗、饲料卖给农户,农户按照江丰公司的要求进行饲养,江丰公司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然后公司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回收农户养殖的“江村黄鸡”。

    “以前养鸡风险很大,‘贵一年,贱一年,销路不好就赔钱’”。现今的养鸡大户谭国池也是从散户做起的,说起当时养鸡的情况,他深有感触。他说,加入江丰公司“公司+农户”体系后,农户养的鸡就有了一个最低的保护价,旱涝保收,相当于进了保险箱一样。这种方式降低了农户养鸡的风险,很多农户加入了江丰公司的养鸡体系。此后,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在白云区推广开来。

    由于江村鸡场位于江高镇,1983年,这种以鸡场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养鸡业的经济组织被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命名为“江高模式”。时任广州市农委副主任的王沾湄断言,“象‘江高模式’这样以供销合作为主兼以技术合作的形式,把分散生产的农户和有计划、大批量的商品生产结合起来的组织形式,必将有大的发展。”

    1987年,《人民日报》对“江高模式”进行了系列报道,并在全国大力推广,“江高模式”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样板和方向。

    “江高模式”创新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的逐步建立,“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受到制约,其弊端也逐步突显出来。

    江丰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冯洁芳对《中国经济周刊》说:“由于江高镇交通便利,市场活跃,对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较为敏感,“公司+农户”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公司是按事先约定的定价回收农户养殖的江村黄鸡。但是,当市场上的价格高于公司的事先定价时,有的农户就通过隐蔽的途径把一部分鸡卖给其他市场,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当初定价时,农户又会把鸡卖给公司。这给江丰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另外,这种模式在推广中还受到资金的制约。因为“公司+农户”的模式是要农户先购进一定鸡苗和饲料,这就把贫困的农户、没有资金投入的农户拒之门外,而这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会受到极大制约,无法进一步深化、推广 。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公司+农户”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谭钜添经过总结,把“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划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紧密型就是由公司提供种苗、饲料和技术,并约定最低保护价收购肉鸡。而松散型的合作即是由公司提供种苗、饲料和技术,随行就市收购肉鸡。谭国池与江丰公司的合作方式就是紧密型的合作关系。

    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江丰公司进一步提出“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联合饲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代养鸡为主,存栏规模要求在5万只以上,由公司提供鸡苗、饲料、药疫,养户提供养殖基地收取代养费,公司派专人至基地24小时监管,完全按照公司鸡场管理规范实行标准化生产。谭钜添说,今年投入了近500万元的资金对16个基地进行改造,并己签订了合作协议,现已投入了生产,年出栏肉鸡320多万只。公司计划明年再投入500万元的改造资金,建设更多的联合生产饲养基地。

    江丰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江丰公司共带动农户3200多户,其中超100万元年产值的有10多户,50-100万元年产值的有320多户,20-50万元年产值的有800多户,最大带动户已发展到年产值超1000万元,平均每户增加收入10270元。

    对于“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联合饲养模式,专家表示,其中的标准非常重要。因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一定要有农业的标准化,而农业的标准化一定要有农业的专业化,农业的专业化又离不开农民的组织化。这一切都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产业化经营方式下,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其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大大高于传统分散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如果产品以出口为导向,其质量标准和卫生要求也要求符合国际标准。

    扶贫工程创新:

    从“输血”到“造血”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谭钜添在当地知名度很高,深受农户的信任,今年年初,谭钜添被江村村民一致推选为村党委书记。此后,谭钜添更多了一份帮助农民致富的责任与义务。

    初衷:告别“年年扶贫年年穷”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在全国13亿人口中占了9亿多,如何达到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一直是常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而广东省范围内有6000-7000个贫困村,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带动广大农民致富,为解决‘三农’问题出谋献策。”谭钜添很严肃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谭钜添如此说,并不是唱高调,他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他所说的话。

    早在2002年初,时任九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的江丰董事长谭钜添提出《关于集中利用扶贫资金建设“造血工程”》的建议,在贫困村兴办养鸡场,用农业产业化的思路解决贫困农民的脱贫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的认可,广州市张桂芳副市长批示,并提议先搞两个试点。

    “这个扶贫战略是变‘扶贫输血’为‘扶贫造血’,可以彻底改变‘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局面”。谭钜添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扶贫造血工程,就是由政府投入扶贫资金、农户出场地兴建养鸡场,鸡场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由江丰公司承包经营,每年上交村集体20万,并招收当地农民作饲养员,按月支付工资。

    激活:政府资金支持

    据冯洁芳副总经理介绍,这两个扶贫养鸡场分别在从化良口镇良平村和增城市派潭镇邓路吓村,每个扶贫养鸡场占地50亩,年出栏20万只肉鸡。由市政府在扶贫专项资金中投入310万元,另外,江丰公司对这两个扶贫鸡场支持资金29.06万元,并提前预支承包费14.51万元给扶贫村,作为该项目用地补偿农民的青苗款。这两个鸡场经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香港食环处检验认可,成为供港澳活鸡注册场。自2003年5月投产以来共出栏72万只优质鸡供港澳。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工程建设,起到了激活项目的效果,扶贫资金也从单纯的‘输血’功能变为‘造血’功能。”广州市农业局局长梁淇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这充分利用贫困村镇的土地、劳动力、自然环境等资源优势,使贫困农村真正脱贫致富。克服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减轻政府今后扶贫压力。同时,龙头企业可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目标:股份制式合作社

    由于产生了规模效应 ,2004年7月28日,经广州市农业局批准,邓路吓村村委同意,江丰公司在该扶贫鸡场旁边又投资190万元扩建了二期工程。这个鸡场虽然是江丰公司投资的,但在10年合同期满后,该场的产权仍然归当地村集体所有。

    据了解,增城邓路吓村全村有2500多人,共有2000亩水田、2000亩旱田,农民收入以种养为主。以前有一些农民养鸡,但是规模一般不大,最大的每年出栏肉鸡1万只左右。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很少,2003年村集体收入只有938元。这样的“持贫造血”工程,贫困村不用承担自然、市场两大风险,每年能有20万元纯收入。这两期工程还解决了邓路吓村32名农民的就业。

    “下一步,江丰公司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动员、发动这几个贫困村的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组建一个股份制式的养鸡生产合作社。具体运作的设想为:由村民投资部分资金,村委、生产社投入一些非农田的山边地,龙头企业出50%以上资金,由龙头企业经营,采取村民和村集体不承担亏损风险的固定红利的分配方式。扩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和延伸“江高模式”的作用,带动农民脱贫奔向小康社会。“谭钜添说。

    梁淇江局长评价说,农户仍然是一个弱势群体,资金及技术力量较薄弱,依靠自身很难进行有规模的生产,公司通过提供部分资金扶持农户,可以使农户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上,避免资金顾此失彼。同时,该模式下由于鸡苗、饲料、疫苗是属于公司的资产,农户仅作为代养身份按照公司提供的饲养数量收取额定代养费,生产的风险已经转移到公司,农户几乎是没有什么风险。另外,公司派专业技术人员驻生产场负责日常生产管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指导,确保产品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这样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全程跟踪,能有效实施标准化生产,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应该说农业产业化扶贫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晓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方面,公司和基地可能利用农户的力量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产生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和减少单个农户容易遭遇的技术和市场的风险。通过农业产业化,把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经营纳入到产业链中,既做到提高收入,又能得到到信息、技术、销售方面的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对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农户脱贫,潜力极大。这是一条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广州市白云区副区长陈家庆说,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与扶贫战略有机结合,建造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扶贫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农业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和政府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供了又一种方法。

    农业龙头企业也需“输血”

    从“江高模式”到“造血工程”,江丰公司的发展始终都和农民联系在一起。谭钜添说,作为江高模式的创始人、国家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我们也想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我们也想为更多的贫困村民输血,可是,现在我们这个龙头企业也需要补充营养。

    政策扶持是关键

    据了解,广州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左右,特别是农副产品深加工附加值较低,农产品品牌效应影响力较小。“广州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其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大城市中数一数二,但尚未形成一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年产值超30亿元规模的河南双汇、内蒙古蒙牛等大型龙头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谭钜添说,“这个差距不在经营管理上,而在政府扶持上。”

    他表示,所谓政府扶持上的差距,主要是指农业投资结构上的差距。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方向主要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是水利投入,约占农业投入的70%以上。谭钜添说,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固然重要,在1950-1970年代,水利是农业基础的命脉。现在,水利不单是农业基础的命脉,而且是重要的国民经济命脉。然而,加大对水利的投入,不等于是加大对农业投入,因为水利投入已占农业基础建设的较大份额,这就造成对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投入较少,像撒胡椒粉那样,形成不了规模。

    依靠资本原始积累难圆产业梦

    另外,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本身的生产基础建设所需厂房、设备的投入较大,加上农产品经济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并受自然、市场、疫病三大风险等因素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而单靠从事农业生产企业的低微资本积累投入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就显得力不从心。

    谭钜添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广州市家禽产量在1.5亿只左右,其中活鸡超过1亿只。按广州市提出农副产品深加工要达到一项产品的50%的目标来推算,广州需要建一个生产规模为年均屠宰活鸡量约5000万只的加工厂。这样规模的一个加工厂,按照欧盟标准需要投资1.6亿元左右,如此规模的加工厂可以创造1500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并为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扩大示范基地的规模创造条件。

    “农民有了工资收入,可将手中少量的田地租给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获得一定租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可是1.6亿元的投资从何而来?”谭钜添对记者说,“江丰公司2004年的经营情况较好,利润也仅为1000万元。如果以企业利润的积累来投资建厂,最少也需要16年。如果通过贷款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企业又无能力贷那么多,因为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大部分都是由村镇办的乡镇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企业所用土地基本上是向村、农民手中租赁的,没有资格向银行作为贷款抵押,农业企业向金融部门贷款无门,想通过借贷增加投入亦无能为力。”

    融资之路:

    从企盼贷款到计划上市

    “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都拿出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资金量不大、且资金分头管理,难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再加之县乡负债严重,财政困难,专项配套资金无从落实,而以各种方式挤占支农资金的事情却司空见惯,因此,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短期难有根本改善。”天津市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陈柳钦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并不看好。

    “农业产业化融资难,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但我国目前更严重一些。”杜晓山对于中国农业产业的融资难深有感触,由于金融服务滞后,使农村产业和农业产业化成了国内信贷市场上的竞争弱者。企业要贷款,基本上都是抵押贷款,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绝大多数企业拿不出所需的抵押物。而且,在以抵押的贷款形式中,要对抵押品进行评估、公证、登记、封存等一系列繁杂手续,且手续往往过高,一般全套手续下来,各项费用占贷款额的5%左右,对于贷款几万至几百万,平均经营利润在3%-5%之间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堪重负。

    同时,陈柳钦教授表示,农业银行承担的主要责任是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县以下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包括农业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实行收缩农村与拓展城市并举战略,发展战略明显呈现出向城市移位的倾向,信贷重心转向了城市。

    “一方面要重构金融体制,规范金融服务。国家需要立法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一定数量资金运用于相对弱质的产业领域。另一方面要改变贷款条件,降低贷款门槛。让小额信贷在农业产业化扶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杜晓山建议。

    据悉,江丰公司已经完成改制上市的前期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上市场辅导期。可以说,江丰公司以此解决了卡在的脖子上的资金瓶颈。但并不是所有急需资金的产化的龙头企业都能走通这条路,还需要金融政策上的扶持。

    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因为它能够解决我国现行农业经营体制下由于农户经济规模小带来的种种弊端,很重要的一点是农业产业化能够在既定的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渐进地、不伤害农民利益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拉动,而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政策上的支持。

    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大力吸引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也只有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由支柱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形成利益拉动下的经济连锁反应,也才能激活农村大市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成长“双赢”。

    江丰实业大事记

    1975年9月江村养鸡场成立。

    1999年12月由村办集体企业转制为股份制企业,江丰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1年10月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一行到公司指导。

    2002年5月江丰实业下属全资企业——卓味家禽加工厂正式投产,标志着江丰实业已建立起“由农场到餐桌”的产业经营体系。

    2002年5月江丰实业拳头产品“江村黄鸡”首批被农业部品种资源审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并获得新品系证书。

    2002年12月江丰实业被农业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个部委联合评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0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到江丰实业视察。

    2003年6月江丰实业承担的扶贫项目,“从化鸡场”、“增城鸡场”投产,为产业化与扶贫工作有效地结合创建了新模式。

    2004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葛志荣率领的国务院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督察组到江丰实业检查工作,对江丰实业防控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4年3月由于江丰实业防疫体系、食品安体体系完善可靠,被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指定为禽流感事件后首批恢复冰鲜鸡、活鸡、鸡苗供港的企业。

    2004年4月江丰实业肉鸡饲养基地被广州市政府评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广州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成立于1975年,闻名全国的“江高体系”创始单位,拥有家禽繁育、孵化、饲养、饲料和饲料浓缩剂生产、家禽屠宰深加工完善的产业链。至2004年底,总资产2.8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08亿元,年销售收入达6亿元、年生产总值达5亿多元,年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

    生产规模:1985年开始对黄鸡的育种研究,目前已建立起原种、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良种繁育体系。年产祖代鸡苗32万套、商品代鸡苗3000万羽,出栏肉鸡600万只、屠宰加工肉鸡900万只,是国家注册的“供港澳地区鸡肉产品加工企业”。

    拥有三条先进的饲料生产线,时产能达35吨。年产20万吨粤江丰牌系列饲料、年产1000吨复合维生素系列产品和3000吨预处理矿物元素。

    公司荣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农业创新中心组建单位,是具有进出口经营权和供港活鸡自营出口经营资格。荣获“全国优秀家禽企业”、“全国500家最佳社会效益企业”、“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广东省优秀农业龙头企业”、“广州市百强民营企业”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