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走到十字路口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7-12

    

    诸多数据表明,始于2004年3月的宏观调控,效果愈来愈显现。这一次,将硬着陆还是软着陆?是减速还是衰退?通胀不断下滑之后,通缩会卷土重来吗?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上下左右的观点针尖对麦芒。乐观者有之,悲观者亦有之。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又一次面临重大抉择

    在经历了从1997年开始长达5年的通货紧缩后,2002年的中国经济开始重新沸腾,当年8%的增长率让全国上下为之一振。2003年,中国经济更像是一匹脱缰之马,在严重的“非典”肆虐下当年GDP增长率竟达到9.1%。一向被国外经济研究界所诟病的中国GDP虚假问题被批评的更加严重,而焦点却从认为统计GDP高于真实GDP改为低于真实GDP。看着中国各大城市马路上迅速增加的私家车和如搭积木一样快速立起的高楼大厦,经济过热说一时甚嚣尘上。

    终于, 2004年3月中央开始了宏观调控,且手段相当严厉。宏观调控的效果究竟如何,15个月后已经充分显现。2005年1-5月,CPI增长降到1.8%,为2003年10月以来的最低。投资等各项数据亦逐步回落。工业企业利润已经从去年的30%以上降至目前的17%左右。经济衰退、通货紧缩等可怕的字眼代替了过去两年的经济高增长、通货膨胀,成为形容宏观经济频率最高的词汇。

    宏观调控450天

    尽管强劲经济增长让几乎所有中国人精神振奋,但2002年到2003年一年之内从8%到9%的GDP增长率引起了一些官员和学者的隐隐担忧。尤其是2003年10月开始的数字变化。2003年第四季度,GDP增长了9.9%,最后两月CPI涨幅连续超过3%,走高的步伐越来越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26.7%,而从1998年到2002年间,年均增长只有10.8%。房地产投资在这一年增长了30%。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超过40%,尽管加强了控制,全年贷款还是增长了2.77万亿,比原先制定的目标高了将近1万亿元。

    而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相比,“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却一直不尽如人意,2003年的消费率甚至降至25年来的最低点。低效的增长方式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对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只有4%,但2003年却消耗了全球石油的7.4%、原煤的31%、钢材的27%、水泥的40%,成为全球最大煤炭、钢材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综合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2002-2003年两年时间就耗尽了5年的能源计划供应量。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36%。煤电油运全面吃紧。

    所有这一切对新一届中央政府犹如针芒在背。2004年的数据更是惊人。2004年前两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暴增53%。而即使在经济全面过热的1992年,投资增长也只有50%。在钢铁进口猛增等影响下,进出口贸易连续几个月逆差,一季度出现了80多亿美元的逆差的情况更是多年未遇。CPI除春节期间的2月略有回落(2.1%)外,已经连续4个月超过3%的涨幅。2004年3月的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中发表题为“科学发展观下的宏观调控”的讲话。有关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告一段落。

    宏观调控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而且采用了强硬的行政手段。从2004年3月开始,国家先后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规定了各项限制措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一系列讲话强调宏观调控。央行也采取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

    然而,2004年一季度的数据没有任何增长减弱的迹象。宏观调控措施出台更加密集。调控开始初见成效。投资从当年由4月份的34.7%高位迅速降至5月份的18.3%。贷款的增幅也出现下滑。市场上的钢材价格明显回落。来自发改委、央行、国家统计局等各部门的通报都强调,“宏观调控已见成效”。如此迅速而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得当时已经有人担忧刹车过猛带来紧缩,但前期快速增长的经济自然要维持一段惯性增长,因此数据并不支持经济可能偏冷的说法,主流声音仍然是过热。

    实际上,宏观调控的作用在数据上已有所显现。2004年上半年,投资增长28.6%,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14.4%。一些经济数据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全国70%的开发区被撤消。粮食种植面积结束了连续5年的下降趋势。

    然而,煤电油运的依然紧张和七八月份某些数字的反弹给进一步调控带来了依据。2004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宏观调控还处在关键阶段。第三季度数据出来之后,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宣布,前三季度GDP增长9.5%,比上半年略有放缓,其中第三季度增长9.1%。9月CPI增长5.2%,一周后,央行突然宣布加息。财政政策也不甘落后,实施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于2005年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经济增长疲态渐露

    所有的调控在2004年似乎都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记,然而,转过年来,一切都已不同。CPI在2005年2月因为春节因素增长3.9%以外,3月迅速滑落至2.7%。最新公布的1-5月CPI更是达到1.8%,为2003年10月以来最低。除此以外,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工业企业利润,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下同)实现利润27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2%。1-5月份,此数字仅为15.8%。而200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为38%,增幅近乎削减一半。

    今年1-5月,在39个工业大类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全行业亏损,钢铁行业增长29.8%, 以水泥为代表的建材行业下降31.3%;而去年1-11月,钢铁行业利润增长66.3%;建材行业则增长48.7% 。

    企业利润的迅速下降引起关注。尤其是钢铁行业和建材行业利润的下降,反映了一直以来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投资开始下滑。200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有两个最大的引擎,一是汽车,一是房地产。2004年,汽车产销量迅速下滑,一个引擎已经灭火,今年以来,房地产在国家调控之下也出现颓势。“钢铁和建材行业利润下降源于建筑材料、汽车等价格下跌,也反映了对能源等投资的限制。我们预计,随着钢铁、水泥、化工、汽车和出口等增长趋弱,今年全年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率将降到10%。”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

    更令人们侧目的是,今年以来对房地产的调控。今年3月,为了给高高在上的房价降温,政府再次采取行政手段调控。并在不到两个月中先后出台了“新老国八条”。老“国八条”(《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已明确要求各级政府稳定房价,新“国八条”(《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针对老“国八条”的方针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并强化了各部委之间的协调。

    同时,央行也配合出台了提高利率和首付比例的措施。几项措施齐出,房价虽未大幅下降,但交易量则迅速萎缩。先是沪杭等地交易量萎缩,部分地区出现零交易,6月6日,北京市建委公布的本市商品住宅5月份的预售登记统计情况也显示,在同样的统计方法之下,5月份本市新增商品房交易数量竟然锐减了近一半,而且多个区县交易量为零。

    早在去年,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的问题已经显露。但在当时,政府并没有下定决心控制房地产。然而,今年,在绝大多数投资过热的行业已明显降温之际,政府出台一系列稳定房价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巨大,仅存的另一个引擎眼看也要灭火。

    经济走在十字路口

    今年5月以来,国外媒体关于中国经济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讨论再次升温,而国内更多经济学家也偏向于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偏冷。“假如不可能的事情终于发生,中国经济真的慢下来,那会如何?”在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6月的《假如中国变冷》之作,更是将这场讨论推向高潮。

    作为能够影响华尔街的经济学家,罗奇对中国的看法一向被西方投资者所看中。去年以来,他一直关注中国对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这一次他在文中强调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潜在危险。罗奇认为,过度地依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缺憾,而这次的问题正在于这两方面可能同时面临压力。“假如中国政府在消除房地产泡沫后又在货币问题上让步,就必须认真应对中国经济将严重缺乏增长动力的风险。”罗奇说。

    罗奇认为,由于面临外部的贸易摩擦,中国的出口动力在今年下半年将显著放缓,而房地产业“降温”措施的出台可能使固定资产投资在下半年出现实质性的放慢,最终影响GDP的增加。

    国内经济学界持此观点的也不乏其人。6月14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如果没有较大的政经体制改革的推动,如果紧缩的信贷政策不及早转向,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可能会坐在飞速下滑的过山车上。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晓更指出,紧缩过头,回过头来才发现治理通缩远难于治理通胀,这已经成为中国在宏观调控中需要重视的经验教训。

    但如同国内很多经济学家一样,罗奇对中国经济也难下定论。 “在过去8年,打赌中国经济增长不济者均铩羽而归,一次又一次,中国的坚韧性令看淡者大跌眼镜”,他在表述自己观点同时给了自己台阶。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困惑在国内的学者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提交给国家发改委的报告上,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模棱两可,“既有重新反弹的压力,也有过度回落的危险,各自的几率是软着陆40%,硬着陆40%,回落后重新反弹20%。”

    同样体现出当前宏观经济走势难下定论的是学者观点的空前不一致。乐观者有之,悲观者亦有之。但共同点和分歧也很明确,共同点即中国经济已然放慢速度,分歧则是,经济缓慢小幅下降还是迅速大幅下跌。

    “宏观经济目前的情况可以说是稳中趋降,2004年经济的增长已经达到峰值,目前正逐渐回落。紧缩的趋向是,目前企业盈利水平在下降。从出口来看也有压力,如果人民币不升值贸易摩擦就会加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说。但他也不完全悲观,他认为,企业利润跟前两年相比的确有所下降,但像前两年那样30%的利润增长率并不是常态。从消费方面看,基本上保持比较稳定,即使下降幅度也不会过大。

    “经济肯定会往下走,但不会太过严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专访时表示。“由于房地产价格下降和出口设限等问题,投资和出口都将有所下降,但幅度不会太大。目前汽车、钢材等制造业可能投资过大,但三产投资并不大,还可以加大投资。调整投资结构,今年的投资增速不会低于20%。”

    “至于CPI,目前应该还算正常。虽然增速下降,但主要原因是粮食丰收引起粮价下跌,上游价格没有充分向下游传导,还有就是基数较高。由于现在已经是买方市场,CPI也不会大涨。未来将稳定在一定水平上。”祝宝良说。

    与其同样乐观的还有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经济今年还将保持稳定,GDP增长今年将达到9%。”他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

    “目前经济还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运行。”张立群说。他认为,从投资角度看,目前仍处于能源紧张状态,汽车虽然竞争激烈,但各车厂仍然不断推出新车,而房地产投资近期也有所恢复。住房、汽车的需求仍然很大,钢铁等产品价格下降是因为前期投资过多带来的阶段性过剩。从出口看,目前受到贸易摩擦影响的产品在整体出口产品中比重不大。从价格看,粮价下降带来CPI下降属正常情况,而工业消费品价格并没有下跌,生产资料价格走稳。在需求的支持下,目前这种高增长、低通胀的情况仍可维持。“但明年的情况还不好说。”

    成败均在调控

    如同去年的宏观调控,今年对房地产调控也是来势汹汹,且力度不亚于去年对钢铁等行业之调控。然而,对于目前已经降温的中国经济,这场房地产调控已经达到牵“经济”于一发的状态。

    “房地产是拉动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尽管其他投资如城市交通、铁路等仍在继续,但速度非常缓慢。而且,房地产是地方很大一块收入来源,一旦房地产灭火,地方收入减少,对于市政建设等的投资资金又从何而来?”宋国青说。

    对于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零交易量的情况,宋国青表示非常担忧。他认为,这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将大幅减少,时间一长,房地产商根本难以为继,而最后结果可能体现在银行增加的呆坏账上,对经济将产生连锁影响。而且一旦房地产这个增长引擎灭火,投资下降的幅度难以预测。经济增长的减缓将在明年上半年充分显现。

    同样持此观点的不乏其人。赵晓也认为,政府对于房地产业的调控要“该收手时就收手”。他谏言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该住手时就住手”,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政府应该明确宣布宏观调控已经到位,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避免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一味进行打压;第二,当前经济增长主要靠外需,这使得经济波动的风险加剧,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成为当前经济的主要危险,政府有必要注意适当保护房地产的需求,以维持内需;第三,汇率调控最主要的是要有主动权,现在看来,通过房地产等领域的非价格(参数)调控的办法,政府已经取得了这样的主动权,调控汇率并相机转换宏观调控办法、力度,目前正处于最佳时机,但价格型调控一定要与非价格型调控相结合,“松紧”配套,否则中国经济将不堪承受。

    “对中国经济的调控还是要学会如何用市场手段来调控,房地产价格的确较高,但调控应该更早,而且应该采用利率等市场手段。行政调控容易使波动加大,而且产生很多副作用。”宋国青说。

    经济增长有其内生性因素,但如果一旦外力介入,尤其是实施行政性宏观调控手段而非市场手段,经济走势如何的确难以断定。且一旦实施很难轻易罢手,因为解“行政调控之铃”往往还需要假“行政调控”之手。经济运行就此偏离正常轨道。

    宏观调控大事记

    2004年春节后,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明确提出要制止钢铁、电解铝和水泥行业的过度投资。随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要加强货币信贷调控,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开始对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的信贷资金进行专项检查。

    2004年3月两会,中央提出今年的GDP增长目标为7%左右。3月18日,在两会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提出,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不亚于去年的非典。

    2004年3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原则上不再新批钢铁企业,不再审批电解铝生产建设项目,严格禁止新建和扩建有关水泥生产项目。央行也进一步采取了措施。

    3月24日,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同时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

    4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强调必须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4月11日,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再次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28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整顿土地市场治理工作,责成江苏省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铁本项目涉及的有关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

    4月29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花半年左右时间集中整顿土地市场,要求各地各部门在一个半月内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4月30日,央行、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降低风险。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推出《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涉及行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行业,进一步明确调控的方向。

    8月7日,温家宝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宏观调控还处在关键阶段。

    10月28日,央行突然宣布加息。财政政策也不甘落后。

    11月6日,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说,2005年的财政政策将转向,实施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将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一是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二是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 。

    2005年3月26日,国办发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老“国八条”)2005年5月9日,国办转发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行、税务总局、银监会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新“国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