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能耗照明一年浪费一个秦山核电站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7-06
  京津沪都是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的特大型城市,尤其近年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规模膨胀,资源短缺已成为阻碍这些城市发展、威胁城市安全的首要问题。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尽管目前京津沪在资源节约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如上海的万元GDP综合能耗、取水量等指标全国领先,北京已着手制订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纲要,但在城市发展最为短缺的水、电、气等领域,“漫灌”式、粗放型的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缺什么反倒浪费什么”让人痛心疾首。

高度依赖 极度短缺 京津沪资源“清澈见底”

  北京、上海、天津的能源消费总量长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于前列,其中2004年上海能源消费总量为全国第一,北京位居第二。作为资源消费特大型城市,京津沪同时又属于典型的供应依赖型城市,资源消费对外部的依赖程度极高。

北京从外地调入能源比例。(来源:新京报)

  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北京90%以上的一次能源需要外埠供给,其中70%的电力、94%的煤炭、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以及60%的成品油都需要从外地调入。

  上海除了土地、水资源短缺外,能源、矿产资源等更是稀缺,其中一次能源几乎100%靠区外调入。对上海国民经济发展较为重要的石油、煤以及其它矿产品,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外进口。

  同时,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均为我国的极度缺水地区,北京、上海属人口压力缺水地区,北京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上海人均水资源不足200立方米。天津更属于生态缺水地区,即自然水生态不平衡,人均水资源仅153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地域狭小,仅是河流流域的一部分,都要依靠外来水源。

  专家表示,资源消费对外部的依赖程度越高,受外部变化的影响和牵制就越大,抗干扰和抗波动的能力就越差。随着京津沪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需求呈现刚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桎梏将严重阻碍三大城市未来的新一轮发展。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长期从事循环经济研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京津沪都面临“率先实现现代化、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任务,对资源的消耗将更大、更快。然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源消费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耗”伴随“高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

  北京市电力供应非常紧张,尤其是夏季高峰用电时期。2004年北京全市用电增长10.7%,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53亿千瓦时。夏季最大用电负荷943万千瓦,增长13.3%,高峰限电40万千瓦。2005年,北京电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预计夏季用电最大负荷将达到1070万千瓦,比去年增长13.5%,缺口100万千瓦左右。

  为了确保首都用电,北京周边的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不但要加紧电力设施建设,甚至在用电高峰时段拉闸限电。“但北京每年电力浪费巨大,似乎对不起周边地区做出的牺牲。”齐建国说。  

  

一些大型公共建筑浪费惊人。(资料图片)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近日对96家大型公共建筑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占北京全市总量近1/5的大型公共建筑共有照明灯具155.2万只,其中高耗能的白炽灯17.1万只,日光灯69.3万只,超过总数的55%,此外还有8.2万只其他灯具,包括耗电量更大的“小太阳”射灯等。

  2004年北京市照明用电为49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量的11%。如果使用高效照明产品可节电60%至70%。按此计算,北京仅照明用电一项,由于未采用节能灯具,每年至少多消耗电量29.4亿千瓦时。而同年,创运行发电13年来年发电量最高纪录的秦山核电站,其累计发电量为27.2亿千瓦时。